摘要:8月7日,以“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南南国际学术会议在上犹县开幕。会议期间,上犹的生态答卷屡屡被提及:被评为江西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示范基地,全国第二单、中部地区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和全省首单2亿元VEP生态资产权益质押贷款项目落地上
8月7日,以“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南南国际学术会议在上犹县开幕。会议期间,上犹的生态答卷屡屡被提及:被评为江西省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示范基地,全国第二单、中部地区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和全省首单2亿元VEP生态资产权益质押贷款项目落地上犹,获批VEP绿色金融贷款机制改革试点……
上犹的实践证明,好生态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最硬核的发展底气;绿水青山不只是仅供欣赏的风景,而是能变现增值的绿色资本。
给青山定价:生态守护有了市场刻度
阳光洒在英稍片区犹江水面,白鹭掠江,游船激起的涟漪倒映着两岸的苍翠。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块“生态伤疤”。20世纪90年代的无序开发一度让岸坡裸露、泥沙入江。
“生态修复像给大地疗伤,需精准施策与耐心。”上犹县生态环境局局长莫秋宁蹲在河畔查看水质监测仪,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记录着十年变迁:全县9.1万亩自然保护区划定生态红线,186万亩林地装上“智能监测眼”,610条河流实现“一河一长一策”。16亿元生态保护资金投入,换来了“一江清水送赣江,两岸青山入画来”的实景画卷。
水岩乡库尾区白鹭翩迁。上犹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样的变化,源于上犹县将生态保护置于优先地位的执着。“保护好生态环境,扩大优质生态供给,才能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源头活水,这些都是在为子孙攒绿色家底呀。”莫秋宁的话,道出了上犹发展的根本遵循。
“以前都说绿水青山好,可它值多少钱?能当饭吃还是能换钱花?”上犹县发展改革委主任刘发彬记得,几年前群众常提这样的疑问。破解“生态无价”的困局,成了“两山”转化的第一道关卡。
破解之道,始于核算。油石乡笔架山“两山”实践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生态产品总值(GEP)。作为省级试点县,上犹构建三大类17小项49个指标的核算体系,开发数字化平台实现一键核算,一项项具体指标在虚拟界面上化作跳动的数字脉搏。
这台精准的“自然解码仪”,悄然潜入群山的脉络深处,将9个部门的海量数据编织成一张无形的感知网络。从此,连绵青山不再是沉默的画卷,而是拥有了一本可追溯、可解读的“生态价值账簿”。
“我们和南昌大学江西生态文明研究院合作,搭建平台算出生态家底:2024年上犹县GEP价值总量为594.78亿元,笔架山片区可变现价值18.77亿元,为生态产品入市开了‘身份证明’。”刘发彬点开报告,言语中多了几分兴奋。
好山好水有好“价”,守护青山也有了市场刻度。2023年9月,江西银行向上犹县犹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3亿元“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抵押物是4.3万多亩森林未来碳汇收益。
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创新不断:全国第二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在这里落槌,7万吨碳汇卖了210万元;与赣州银行成立政银合作专班,全省首单2亿元VEP绿色贷款注入生态动脉……
上犹的清风流水、虫鸣鸟叫,沿着制度轨道变成了滋养发展的“金融活水”,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链式闭环。
上犹县双溪草山。钟芳亿/摄
用产品说话:绿富共生的“上犹解法”
清晨,笔架山云雾缭绕,7000亩数字茶园绿如绸缎。上犹初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段德安感慨:“以前这片荒坡石头比土多,谁能想到现在成‘金山’造福百姓。”
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笔架山利用流转的土地配套建设茶叶精深加工厂、生态产品体验中心、生态会客厅、“两山”转化创新研究院。“茶旅让产值翻倍达4500万元,直接带动600多户村民就业,户均年增收2.8万元,去年仅村集体分红就有57.1万元。”段德安掰起手指算起了账。
从“守绿待金”到“添绿增金”,油石乡笔架山“两山”实践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油只是上犹做强生态产业的一个缩影。2024年初,上犹组建“两山”转化运营公司,打造“上猷臻品”区域公用品牌,从8大类66种农特产品中精选30余家企业产品,统一标准、包装和检测,给每个产品贴“生态身份证”。同一片茶叶、同一棵菜,打上品牌logo之后,价格就能高不少。
越来越多生态产品转化为过得硬、流通好的商品,让更多乡亲们尝到了致富甜头。同时,品牌效应也倒逼企业升级,越来越多企业获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认证。
金峰油茶基地的千亩油茶山。刘林美/摄
“我家大米喝山泉水、听着蛙声长大的!这款米拿到了有机富硒双认证,绿色健康。今天新店开张,进店就送礼品哟。”十里八乡闻名的网红“米哥米嫂”在直播间吆喝。
走进上犹县紫阳乡为民粮油有限公司,整齐排列的各类大米与米酒、富硒米粉、栀子米粉等深加工产品一溜排开,让人目不暇接。尹英强是公司总经理,也是大家口中的“米哥”“村里田块小,大型机械派不上用场,成本居高不下;山泉水冷水灌溉,生长周期长,产量也上不去。后来下决心做富硒大米、有机大米,拿到双认证,全程不用农药化肥。”尹英强聊起创业路。去年,其公司年产值达1.3亿元。
无独有偶,金峰油茶走的也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发展路子。不同的是,近年基地牵手浙江工业大学共建实验室,提炼出98%高纯度茶皂素,品质远超国际标准,能用作化妆品原料、房屋建筑发泡剂等。
“最近我们还请江西上犹赣南油茶科技小院的专家来指导,打算用高接换冠技术给油茶树‘换品种’。”金峰油茶基地负责人田贤明高兴地说。
近年来,“上猷臻品”区域公用品牌亮相全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森泰竹业攻克一次性成型16米的竹结构梁柱生产线核心技术,实现“一根竹子卖全球”;“上犹绿茶”品牌价值提升至9.66亿元,入选第一批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上犹醴泉”伊紫云天然山泉水在高端商超售卖……从“散珠”到“金链”,品牌力量让生态产品身价倍增。
“上猷臻品”首个县级区域公用品牌系列产品亮相2025年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现场。黄斌/摄
让绿水生金:把生态优势熬成“甜日子”
“哇!它们亮了。”孩子的惊叹声中,成百上千只萤火虫翩然起舞。在陡水镇茶坑村的流萤谷,暮色中的山谷宛如童话世界,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体验。
陡水镇常务副镇长史炜真说:“可别小瞧了这些小虫,只在水质很好的地方才能生存呢。托它们的福,旺季的时候村里一晚能接待几十位游客。”
流萤谷只是生态旅游的缩影。上犹立足“大湾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后花园”定位,打造8条“森宿上犹”精品旅游线路,建成运营精品民宿61家,床位数超2000张。
2021年,在深圳创业的刘道鹏带着全部积蓄返乡,将祖屋改造成融合客家风情与现代设计的民宿。他坦言,看到老宅空置、村落萧条,总觉得自己要再做点什么。后来,他和村集体创办了流萤谷首家民宿“竹溪畔”,推出客家“乡愁菜谱”,游客直呼“这就是记忆里的味道”。
贝壳揽山居。上犹县委宣传部供图
以山水为媒,上犹县把“体育+旅游”玩出了新花样。中国匹克球巡回赛、百万联盟杯钓鱼拉力赛、中国汽车飘移锦标赛等50多场品牌赛事,吸引超百万人次观赛,带动综合收入3亿元。
从碳汇交易的田间到绿色金融的柜台,从生态民宿的窗台到恣意洒脱的赛场,上犹县的每个角落都在演绎“绿富共生”的故事。
这背后是一套精密的“转化算法”,三条通道并行发力——绿色金融通道让好生态变成活资本,产品供给通道让好东西卖好价钱,全域旅游通道让好风景带来好人气,沉睡的生态资源就这样成了活跃的发展资本。
有位茶农的话既朴实又深刻:“种茶像过日子,用心呵护才有好收成。生态也是如此,你对它好,它才回报你。”原来,当山水有“价签”、品牌有“身价”、流量变“增量”,绿水青山就能变成财富密码;当保护者受益、利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生态保护就会成为社会自觉。
如今,上犹正以山水为经、产业为纬,在时代答卷上落下有力的“点金”之笔,一条“资源资产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绿色化”的大道越走越宽。
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