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猝死人越来越多?张文宏提醒:宁愿打牌,也别做这5件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08 09:15 1

摘要:一到盛夏,急诊室比烧烤摊还热闹。医生不是在抢救中暑的,就是在通知家属“来晚了”。不是危言耸听,上海7月平均每两天就有一例热射病死亡病例,全国范围更是不计其数。这类猝死,往往起于一个“我还能坚持”,终于一句“怎么突然就没了”。

一到盛夏,急诊室比烧烤摊还热闹。医生不是在抢救中暑的,就是在通知家属“来晚了”。不是危言耸听,上海7月平均每两天就有一例热射病死亡病例,全国范围更是不计其数。这类猝死,往往起于一个“我还能坚持”,终于一句“怎么突然就没了”。

张文宏说,宁愿打打麻将、吹空调,也别在高温天做那“五件事”。听起来像玩笑,实则句句有命门。我们今天就拆开讲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危险,它背后的身体机制又是啥。

你以为跑步、骑行、爬山是健康?在40度的烈日下,它们是“自杀式养生”。人体在运动时本就产热,再加上外界高温,身体像开水壶一样“气压升高”,要靠出汗来散热。但当湿度高、汗排不出去,热量就闷在体内,核心温度迅速飙升。

研究显示,当核心体温超过40.5℃时,细胞蛋白质开始变性,酶活性失控,器官功能崩溃。这不是中暑,是热射病——一种致死率高达50%以上的急症。有医生形容:“就像人被‘煮熟’,从内而外坏掉。”

而真正致命的,是它来得快。很多患者从意识模糊到心跳停止,不到30分钟。曾有个50多岁大叔,早上6点跑完步倒在健身广场,急救车赶来时已无呼吸。

再热的天,也别在户外拼命出汗。运动不是错,错的是在身体已经过热时还强行“燃烧”。如果非要锻炼,记住三件事:清晨6点前或晚上8点后、穿浅色透气衣服、每20分钟补水一口。

很多老年人怕电费、怕“吹空调伤风”,坚持摇扇子、喝凉茶,结果却被“热”送进了ICU。医生看到太多这样的病例:中风、心梗、脱水、热衰竭,全是因为“舍不得开空调”。

为什么高温对老年人杀伤力更大?一方面,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出汗机制变弱、血管弹性变差,热量排不出去;另一方面,很多老人本身就有心脑血管基础病,天气一热,血压上不去,心率乱跳,极易诱发猝死。

2019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高温期间老年人急诊就诊率上升了23.7%,其中70%以上与心血管事件有关。不是天气热死人,而是热让原本有毛病的身体彻底“断了电”。

请你劝家里老人:该开的空调就开,不用开到很低,27℃+风扇模式,是保护心脑最合适的组合。别为了几块电费,把命搭进去。

尤其是那种密闭阳台、车里、仓库、地下室,热量积聚、氧气不足,分分钟变“人体蒸笼”。很多人以为“我没在太阳下就没事”,但在密闭空间里,温度同样可能超过40℃,湿度高时更危险

曾有新闻报道,一位送货司机在车里小睡半小时,醒不过来了。尸检发现是热射病+缺氧导致昏迷窒息。高温不仅让身体过热,更让呼吸系统受压,血氧饱和度(血液中氧气的浓度)下降到临界值,心脏和大脑率先出问题。

所以哪怕你不开空调,也一定要开窗通风。尤其是睡午觉时,千万别在密闭环境里睡觉。人在睡眠时体温调节更慢、呼吸更浅,热量和二氧化碳堆积速度加快,容易睡着睡着就不再醒来。

很多人心想“热就热点,吃点辣反而出汗解暑”。其实这是极大的误区。吃辣、喝酒、摄入高盐高脂饮食,会让血管扩张、心跳加快、体温升高,加剧身体负担。

酒精尤其危险。它不仅让你短暂“感觉凉快”,还会抑制下丘脑调节中枢,让身体对热的感知变迟钝,等你意识到中暑时,已经晚了。而且酒精让人脱水,利尿加快,体液流失,血液黏稠,血栓(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结)风险飙升。

曾有一位30多岁的男性,夜宵摊撸串喝啤酒,凌晨回家说“有点喘”,不到半小时心跳骤停。医生说,热+酒+高脂饮食,是三杀组合,尤其对有隐性高血压或心律不齐的人,等于主动“踩雷”。

所以高温天,宁可吃点清淡的,喝点淡盐水,也别拿酒精挑战身体极限。别把“喝点爽一下”当成理所很多人倒下前也是这么说的

别以为猝死只发生在操场、车间。办公室里、电脑前、凌晨三点的会议室,同样是猝死高发地。特别是IT男、主播、加班族,白天热得不动,晚上“报复性熬夜”,空腹工作、心跳加速、饮水不足,心脏就像被绳子勒住一样崩到极限。

研究显示,高温环境下熬夜会显著增加自主神经紊乱的风险,交感神经长期高兴奋,导致心律不齐、心肌缺血,进而诱发心源性猝死

有个典型病例,一位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几天连续高压加班,白天热得没吃饭,晚上靠咖啡和功能饮料撑着,凌晨在电脑前突然倒地,抢救无效。医生说,这是“典型的夏季交感神经暴走型猝死”。

别在夏天拿命换效率。每工作一小时,至少喝200毫升水;晚上11点后必须关电脑;别空腹久坐超过4小时。心脏不是永动机,它也需要喘息。

很多人总觉得“猝死离我很远”,但热天的猝死,往往没有预警。不是“忽然”,而是“早就”。只是你没觉察而已。

那些你以为的“坚持”,其实是身体在苦苦支撑。它没说话,不代表没在叫救命。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张文宏那句看似轻松的提醒:“宁愿打牌,也别做那五件事。”其实他想说的是:命比事重要,清凉比拼搏重要,保命比逞强重要。

夏天的命,不是靠硬扛赢下来的,而是靠避开那些“致命的日常”。

吹空调不是懒,是智慧;少运动不是退步,是保命;不喝酒不是扫兴,是自保。

别等到急诊室的冷气扑面才醒悟:有些命,是可以在“别硬撑”这几个字里救回来的。

文献来源:
[1]张志勇.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处理[J].中国急救医学,2020,40(4):371-374.
[2]李文华,刘英.高温环境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12):1425-1429.
[3]国家气候中心.2024年中国高温灾害年度报告[R].2025.

来源:李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