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红书刷到颜文姜祠的孝文化故事,特意赶来打卡,刚到文姜广场就撞见凤凰泉喷涌,清凉水汽扑满脸庞,这趟值了!”皖E车主陈先生的“计划外”惊喜,恰是博山泉水文旅价值的生动注脚。
“在小红书刷到颜文姜祠的孝文化故事,特意赶来打卡,刚到文姜广场就撞见凤凰泉喷涌,清凉水汽扑满脸庞,这趟值了!”皖E车主陈先生的“计划外”惊喜,恰是博山泉水文旅价值的生动注脚。
从“孝水中流,清泉绕屋”的诗意栖居,到凤凰泉“展翅”刷屏的网红奇观,博山的泉水始终是串联自然生态与人文记忆的纽带。这脉流淌千年的清流,既成就了“山东第二泉城”的美誉,更在时代更迭中蜕变为文旅发展的鲜活载体。如今,泉与文旅已跳脱“景观与游览”的浅层关联,化作自然馈赠与人文创造的和谐共生:泉水滋养文旅根脉,文旅赋予泉水绵长生命力,在双向奔赴中编织着城市的灵动画卷。
泉流千载,沉淀时代印记
博山文姜公园(翁伟摄)
博山自古流淌着水的诗意。“清流城中过,处处闻泉声”不仅是古人的咏叹,更是日常写照:166处有记载的常涌泉与季节性涌泉,如大地的诗行,在神头、珠龙、秋谷、良庄四大泉群中,交织出自然奇景与人文底蕴的交响。
神头泉群是这场“泉宴”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作为四大泉群中规模最大者,它是博山“小泉城”美誉的支柱,更是泉水文化的核心地标。其中灵泉声名最著,静卧颜文姜祠内,泉水自殿基涵洞涌出,清冽甘甜,既有“一笼寒泉万古声”的天然奇趣,更因与颜文姜孝亲传说相连而浸润人文温度。明正德年间进士熊荣曾赋诗“孝妇河名自古今,泉头一派更弘深”,让清泉与孝文化的关联穿越时空,成为永恒吟唱。
灵泉(徐传国摄)
相传颜文姜以孝行感天,灵泉应势而生,由此流淌的孝妇河滋养两岸,更让孝文化如泉脉渗入博山肌理。从颜文姜舍身救民的传说,到衍生的敬老民风,灵泉与孝文化相互映照,为博山赢得“华夏孝乡”美誉。灵泉周边泉眼如星:向南,大洪泉“春秋霖雨则怒涛裂石”,凤凰泉似“白龙腾冲”,雪浪泉“汩汩而出,大旱不绝”;向北,支离泉、柳林泉、雹泉等毗连缀映,共同勾勒出泉群奔涌、孝韵悠长的图景。
秋谷泉群为另一处佳境,范泉、双泉、沙泉、观音泉等在此汇聚,泉水成溪,与神头泉群滋养的孝水遥相呼应。后者自源头北去,前者或越后乐桥石槽入城,或经南门分流,过迎翠亭、禹石门,穿文庙、绕衙署,沿街巷流淌,最终同入孝妇河,勾勒出“清流绕屋”的水城图景。其中范泉尤负盛名,昔日泉眼自池底喷涌,珠玑满池、聚若串珠,分作三股:一股穿听泉榭入山涧,一股北向怡园,过吕祖庙、绕清音阁入池沼,最动人的是穿过后乐桥“桥上流水、桥下走人” 奇景的一股,沿街伏流处垂柳拂岸,老人闲话桑麻,妇人浆洗衣物,孩童追鱼嬉戏…… 活脱脱一幅江北水乡画卷。
这些泉水不只是视觉盛宴,更涌动着深沉的“文化基因”。当自然奇观与人文传说交相辉映,博山的泉便挣脱单纯水文景观的桎梏,升华为可触摸、可深思、可细品的文旅IP——每一脉泉水里,都藏着故事的温度与文化的重量。
以泉载文,凝练文化符号
凤凰泉(翁伟摄)
泉水于博山,既是自然馈赠,更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与深刻精神内核,在岁月中凝练为兼具叙事张力与生命活力的文化符号。
从古老传说到今朝新声,泉水始终与城市文化基因深度交织。颜文姜的故事,让灵泉、汲水泉化作孝文化的生动具象;范仲淹与范泉的渊源,为清泉注入“先忧后乐”的精神底色。这些精神不断被赋予时代内涵,自然水文由此超越地理属性,成为承载价值理念的文化载体。
孝文化已不止于“子女对长辈的顺从”,通过民俗活动与亲子体验,更延伸为“对传统的敬畏”与“对情感的珍视”,成为连接代际、凝聚家庭的文化纽带。“先忧后乐”也突破古代士大夫格局,与博山“保泉、护泉、用泉”实践深度相融——守护泉脉的生态行动,是对“忧”的当代回应;让泉水滋养乡村振兴、惠及游客与村民,是对“乐”的现实注解。
这种精神内核的重塑,更深刻体现在“泉与城”的共生里。泉水千载流淌,不再仅是自然现象的延续,更是博山人践行“生态优先、文化自信”的当代承诺——它告诉世人,尊重历史不是守着老故事不动,而是让古人智慧成为今天发展的底气,让泉水精神成为滋养城市进步的养分。这场重塑,让博山之泉真正“流千载而常新”:文化底蕴借文旅体验变得可触可感,精神内核因应时代需求而生生不息。当泉水既承载着千年故事,又映照出当下烟火,便不再是孤立的水文景观,已然成为博山人同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的 “文化图腾”。
颜文姜祠全景
近年来,博山区深挖泉水资源的文化底蕴,将泉水与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紧密结合,让泉水文化从典籍走入当代视野。以孝文化为核心的神头区域,坐拥颜文姜祠这一地标,围绕灵泉等泉眼进行全方位升级,既有保存完好的无梁大殿等古建筑,又新修文化广场、景观步道,让游客在饱览古建之美的同时,近距离触摸灵泉清冽,感悟孝文化内涵。每逢传统节日,这里民俗活动精彩纷呈,自2023年起,孝文化大会更成为年度盛事——通过多元沉浸式体验与民俗展演,让孝文化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如今,这场盛会已升级为集民俗展示、文化体验、娱乐互动于一体的盛宴,吸引大批游客,成为博山文旅的亮眼名片。
范泉等名泉周边复原“听泉榭”“衔月亭”等承载往事的历史场景。游人漫步其间,或于榭中静听泉鸣,或在亭中遥想当年,指尖仿佛触到时光纹路,让历史化作可感可触的生动记忆。
更令人称道的是,博山将泉水文化悄然植入生活肌理:泉水烹制的博山菜,从嫩滑豆腐到鲜美汤羹,让市井烟火飘着泉的清冽;琉璃匠人以泉为魂,将水流婉转、泉涌灵动凝于指尖,化作艺术品;就连乡村街巷命名、街角雕塑,都藏着泉的印记。泉水早已跳出“景点”边界,渗透在文旅体验的每处细节,成为可观其形、可品其味、可忆其韵的生活日常。
文旅赋能,激活灵动共鸣
范泉(翁伟摄)
曾经“清泉穿城、活水绕巷”的山城盛景,虽因时代变迁一度隐入岁月,但博山对泉脉的珍视从未褪色。随着生态保护理念的深植与文旅产业的勃兴,这方土地下的泉脉迎来新生。政府与社会各界同心聚力,以“保泉、护泉、用泉”为根本,让汩汩清泉重新汇入文旅版图,既重塑景观魅力,更驱动产业升级,构建起“生态保护—景观活化—产业融合”的文旅发展闭环,在推动文旅融合的脉动中,为这座小城注入穿越时光的“泉”活力。
在景观打造上,博山以生态整治为基,让泉水从自然肌理升华为文旅地标。凤凰泉周边经精心规划,如今已是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热门地。相关部门整治泉畔环境:清理河道淤泥,沿岸遍植绿植,一条舒适景观带随之铺展。丰水期时,凤凰泉水柱奔涌腾空,水雾漫卷如纱,引得游人纷至沓来,经社交媒体传播,让这份灵动与壮阔被更多人知晓、向往。颜文姜祠区域升级后,古建之韵与灵泉之趣交相辉映,特色文旅项目让游客近距离触摸泉文化脉络,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体验的双重激活。
在产业融合中,博山将泉脉延伸至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版图。依托五阳湖等生态禀赋,开发泉水品茗、虹鳟垂钓等体验项目,让“泉之甘冽”流转为“游之乐趣”;推出泉河虹鳟鱼、麻庄西瓜等特色农产——这些因泉水滋养而鲜美的物产,成了游客争相带走的“舌尖记忆”。有的乡村盘活闲置资源,建起一批依泉而居的民宿:夜幕降临,泉声伴人入梦;晨曦微露,清新空气唤人苏醒,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乡居宁静。各大景区推出免门票、消费优惠等举措,既放大文旅吸引力,推动“流量”转“留量”,还为“博山孝文化”品牌增光添彩。
博山区以文旅赋能泉水资源、激活泉水价值的探索,在景观焕新与产业增值的双向联动中,揭示了文旅赋能的深层逻辑:始终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既通过梳理泉水文脉、植入地域文化符号,让泉水资源成为承载历史记忆与人文底蕴的鲜活载体;又以丰富文化体验为纽带,延伸出泉水主题的观光、研学、消费等多元场景,让文化感染力反哺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如此,方能在守护泉水本真之美的同时,让“泉”的生态、文化与经济价值相互激荡、协同增效,实现价值最大化,走出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同频共振的可持续路径。
从千年泉韵到文旅新境,博山正以泉为媒,铺展特色发展之路。如今的博山,泉群重焕生机,泉水不仅润泽土地肌理,更化作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游客纷至沓来,或沉醉自然泉景,或探寻历史文化,或体验民俗风情,或细品特色美食——在与泉水的相遇中,博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如泉涌般持续升腾。
来源:淄博日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