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每天下棋的老人,大脑老得比同龄人快5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08 09:58 2

摘要:于是,每天重复同样的棋局、走法、对手、套路,成了他们的“日常锻炼”。但问题在于,大脑的活跃,不是指机械地重复一件熟悉的事,而是不断接受新的挑战和刺激。

“每天下棋能防老年痴呆”这个说法,在不少家庭里几乎成了共识。象棋、围棋、甚至扑克牌,成了不少退休老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棋,仿佛成了一种对抗衰老的“聪明选择”。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看似“动脑”的活动,真的有助于保护大脑吗?

一项近期引发热议的研究指出:每天频繁下棋的老人,大脑萎缩速度可能比同龄人快上5倍。这一结果,足以颠覆很多人的认知。

这并不是说下棋本身有害,而是我们对“动脑”的理解出了偏差。很多人以为,只要大脑活跃,就能延缓认知衰退。

于是,每天重复同样的棋局、走法、对手、套路,成了他们的“日常锻炼”。但问题在于,大脑的活跃,不是指机械地重复一件熟悉的事,而是不断接受新的挑战和刺激。

下棋若变成了惯性操作,它带来的认知刺激就会大打折扣。

这就像锻炼身体一样。你每天只做同一套轻松的动作,肌肉不会变强,反而可能因为长期不适应变化而退化。

大脑也一样,它需要“出汗”、需要“拉伸”,而不是在舒适区里打转。当下棋变成了一种熟练技能,而不是学习过程时,它对认知的好处就会趋近于零,甚至可能带来反效果。

2023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对比了435位60岁以上老年人,结果显示:那些每天花大量时间下棋、但很少参与其他认知活动的老人,脑部灰质密度下降速度显著快于偶尔下棋但保持多样活动的同龄人。

研究者指出,这种“单一认知投入”可能让大脑的其他功能区域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从而加速功能退化。

大脑的健康,来自多维度的激活,而非单一技能的反复使用。象棋高手、围棋老手,若每天只是“照本宣科”地复盘过去的套路,其实很少真正动用到新的神经通路。

就像你每天背诵儿时熟记的诗词,不会让你更聪明,只会让你陷在熟悉的舒适里假装努力。

我们常误以为“动脑”就等于“用脑”,其实两者之间相差甚远。真正的用脑,是要让大脑不断处理新信息、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

而下棋若成为一种应付式的日常安排,它带来的神经刺激远不如一次陌生的旅行、一场新鲜的讨论,甚至是学习一门从未接触的技能。

我曾与一位70多岁的老人交谈,他每天上午固定与同伴下围棋三小时,下午浏览老年报纸,然后晚饭后看新闻联播。

他说自己“每天都在动脑”,但当我请他回忆上周的某件小事时,他却频频卡壳。这不是偶然,而是大脑长期在“熟悉模式”里运行,逐渐失去了适应新信息的能力。

脑科学研究反复强调,认知能力的维持,关键在于“认知弹性”。这种弹性不是靠重复训练某个技能得来的,而是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和不断地“挑战预期”来维持。

当生活模式一成不变时,哪怕你在做所谓的“动脑游戏”,大脑也可能陷入静态。

当然,我们不能把“下棋”一棒子打死。下棋本身并非坏事,关键在于你是怎么下的。如果你一直和同一个对手对弈、一直使用同一套策略、一直在赢或一直在输,那下棋带来的认知刺激就非常有限。

但如果你尝试新的开局方式、换不同的对手、甚至学习从未接触过的棋种,那大脑会因为“不确定性”而被激活。

认知健康就像营养均衡的饮食,不能只靠一种食物。你不能指望靠一种活动来维持整个大脑系统的灵活度。

语言、记忆、判断、空间感知、情绪调节,这些都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而下棋所调动的,只是其中一小块区域。

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常常误把“熟练”当作“锻炼”。但熟练是一种自动化,它意味着大脑对这项任务已不再投入额外资源。

而锻炼则是要让大脑“吃力”,要让它跳出自动驾驶模式。所以,真正有益的认知锻炼,是要让你感到费劲、感到有挑战,甚至感到“不舒服”。

你有没有试过学一门新语言?哪怕只是学习十个陌生单词,那种“拗口”的感觉,其实就是大脑在动工。再

比如跳一支从没学过的舞、跟孙子玩一款陌生的手机游戏、写一篇短文投稿……这些都是对认知系统极好的刺激。而不是每天围坐在棋盘前,重复昨天的胜负。

我们对衰老的恐惧,往往让我们抓住一些“看起来有用”的方法不放。但健康从来不是靠“坚持某一件事”实现的,而是靠对变化的持续适应。大脑也是如此。它最怕的不是时间,而是“重复”。

那么,是否意味着老年人就应该停止下棋?当然不是。关键在于别让它成为生活的全部认知活动。把下棋从“主食”变成“调味品”,让它成为社交的一部分、策略思考的一部分,而不是单一的认知来源。

别让自己陷入一种“我每天都在动脑”的幻觉里。真正的动脑,是要让自己感受到“不确定”和“未知”。哪怕只是换一个对手,换一个棋种,或换一个下棋的时间段,这些微小的变化,都会让大脑“睁开眼”。

我曾在一场社区讲座上说过一句话:“大脑不是用来重复昨天的胜利,而是用来迎接今天的变化。”台下有位老人点了点头,回去后开始尝试学画国画。半年后他告诉我,自己虽然画得不好,但“脑子像是开了几个窗”。

我们以为自己在保护大脑,其实是在困住它。不要让习惯变成牢笼,不要让熟悉变成麻痹。认知健康,从来不是靠重复昨天的棋局换来的。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赵丽娟,张明,李娜,等. 老年人认知活动类型与脑萎缩进展关系的研究[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02):128-133.
[2]刘晓芳,王蕾,张宏. 多样化认知活动对老年人认知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4,27(01):46-51.
[3]王思远,陈晓,黄燕. 老年人认知弹性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5,33(04):562-566.

来源:健康科普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