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副院长史玉玲,破解顽固皮肤病治疗困局,自信地传递中国皮肤科研究的最新强音。摘要:2025年6月,刚获得“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史玉玲风尘仆仆赶到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依托设立在这个边陲之地的“史玉玲教授专家工作站”,为新疆各族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2025年6月,刚获得“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史玉玲风尘仆仆赶到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依托设立在这个边陲之地的“史玉玲教授专家工作站”,为新疆各族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作为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副院长,史玉玲此次特地带领了医院专家团前来为患者进行会诊。“月亮宝贝”小古丽就是一位不幸又幸运的患者,这位维吾尔族女孩患有罕见的着色性干皮病,通过连续两年的沪喀远程门诊,小古丽在持续随访和专家团队精心治疗下,病情终于稳定下来。“史教授,热合买提(谢谢)!”孩子家人含泪的感谢,是边疆患者最真挚的心声。从黄浦江畔到西北边陲,这条连接患者与希望的纽带,正是史玉玲近三十年如一日,践行“从临床难题出发,以科研创新破局,最终惠泽患者”医学闭环的生动缩影。
破解顽固皮肤病治疗困局
1996年,史玉玲入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当许多医学生在面对患者满身的溃烂、皮疹和脓水而本能退缩时,年轻的史玉玲却主动选择了皮肤科这片“战场”。
她师从前辈,苦练“一眼断病”的硬功夫,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甚至能从患者一个不经意的抓挠动作,反向推导出隐藏的病根。一位曾辗转多家医院未能确诊的患者至今感念:“史教授检查时连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隐藏皮损都看得极仔细,常常为了看完上午最后一位病人而耽误午饭。”
当生物制剂的出现为银屑病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时,史玉玲在欣喜之余,敏锐地关注到另一群体——那些无力承担高昂费用的低收入患者。“生物制剂虽好,但中国需要更普惠、更可及的治疗方案!”她将目光重新投向传统的光疗手段。多年的临床观察让她发现,沿用已久的国外光疗标准并不完全契合中国患者的皮肤特点和反应,导致疗效不佳、使用率低。于是,她带领团队扎根临床一线,开展高质量的真实世界研究,探索适合中国人群的NB-UVB剂量递增方案,评估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历经艰辛,团队最终拿出了高质量的中国患者光疗数据,提出光疗的中国方案。新方案更符合国人特点,显著提升了治疗有效率和安全性,使这一经济实惠的疗法焕发新生,并被写入《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与生物制剂相比,光疗费用降低了80%,而疗效却基本相当。一位来自农村的患者哽咽道:“生物制剂我们用不起,现在每月几百块钱的光疗,让我的银屑病有了明显好转,终于能重新穿上短袖出门了。”
史玉玲深知,银屑病等顽固皮肤病带来的不仅是躯体的痛苦,更是沉重的心理枷锁和社会歧视的阴影。2009年9月,她做了一件当时看来颇为“先锋”的事——创立了上海首家“银屑病患者俱乐部”。为了将科学知识播撒得更远,她牵头发起全国性的“蒲公英科普教育行动”,主编的《银屑病解读》,以通俗语言传递专业权威,不仅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二等奖,更成为全国300余家银屑病专病门诊的标配科普读物,犹如蒲公英的种子,飞入千家万户。
在国际论坛发出“中国强音”
从临床难题出发,以科研破局,最终回馈患者——这条“闭环”之路,是史玉玲守护万千皮肤病患者健康的坚定足迹。
2011年,已在临床领域崭露头角的史玉玲,远赴美国开展“苦行僧”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她带领团队聚焦银屑病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1项重点项目),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促进市级医院临床技能与临床创新三年行动计划重大临床研究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自然科学重大项目等重大课题;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在顶尖期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05.7分,多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银屑病等疾病的新机制,也为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史玉玲的科研目光始终聚焦于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掌跖脓疱病是一种治疗棘手的顽固性皮肤病。2025年3月,在美国皮肤病学会年会这一全球顶级学术论坛上,史玉玲的大会报告引起了国际同行们的关注。她带领团队成功构建全球首个基因敲除掌跖脓疱病小鼠模型,精准模拟了人类掌跖脓疱病病理特征,结合深入的转录组学分析,团队锁定了疾病发生的关键机制,为靶向治疗研发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这项源于临床治疗困境的原创性研究,不仅为临床诊疗开辟新思路,其首创的动物模型更是引发会场热烈讨论。
仅仅两个月后,在2025年5月举行的美国研究皮肤病学会年会上,史玉玲团队再次以7项研究成果闪耀国际舞台,团队的卓越表现也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作为国际银屑病理事会执委、国际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研究评价组核心委员,她深度参与全球银屑病诊疗标准的修订与更新,提出的银屑病共病管理的“中国经验”和优化治疗策略的建议,被国际指南所吸纳,充分展现了中国学者的智慧与贡献。
“科学研究必须始于临床,最终回馈临床!”史玉玲的科研成果不仅体现在学术论坛、医学论文中,更在患者身上得到体现。就在前不久,她接诊了一位从外地赶来的病人,患者被当地医院诊断为银屑病,但治疗效果一直很差。史玉玲采用最新研发的科研设备检测病人的血液和皮损后,确认患者虽然表象是银屑病,其实是特异性皮炎,采用针对性治疗后,患者很快好转。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为患者解除病痛,史玉玲欣喜地表示,将尽快推动相关试剂盒的研发,帮助到更多的患者。
构建“没有围墙的皮肤科”
作为同济大学银屑病研究所所长和博士生导师,史玉玲倾力打造一支涵盖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药物研发、材料应用等多领域的跨学科“梦之队”,并建立起一套严谨而高效的培养体系。
无论工作多繁忙,史玉玲都雷打不动每周举行小组会,聚焦解决学生在实验操作和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难题;每两周一次的大组会,深入研讨课题进展、把握科研大方向,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加速成长。她不仅鼓励学生挑战科学前沿的未解之谜,更定期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拓展团队的国际视野。
在史玉玲的悉心培育和言传身教下,人才梯队日益壮大。她的学生中多人次获得上海市“东方英才青年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等荣誉,已有4人晋升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晋升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科研薪火相传不息。
史玉玲的格局不仅限于上海一隅。她致力于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技术,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播撒到最需要的地方,构建一个“没有围墙的皮肤科”。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的“史玉玲教授专家工作站”就是其中一个典范,史玉玲将上海积累的光疗标准、靶向治疗等前沿技术和规范,毫无保留地、手把手地传授给当地医生。“沪喀远程门诊系统已经覆盖了各类皮肤病的会诊,史教授会亲自为我们进行‘云会诊’,解决疑难病例。”喀什二院的皮肤科医生说。
从制定符合中国人的治疗标准,到让偏远的边疆患者同步享受到医学创新的成果,史玉玲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健康中国,一个都不能少”的庄重誓言。
“患者的笑容,才是医生所能获得的最高勋章。”史玉玲常常这样说。如今,这位头顶“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式好医生”等多项光环的医学专家,依然保持着最朴素的本色:坚持每周出诊,耐心接待每一位患者;深夜的灯光下,仔细批改学生的论文;在国际学术论坛上,自信地传递中国皮肤科研究的最新强音。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