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武汉这座充满活力与历史底蕴的城市里,某三甲医院的心血管内科门诊内,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72岁的李主任正端坐在办公桌前,神情专注而认真地查看患者的心电图。他那略微花白的头发和和蔼的面容,透露出岁月的沉淀和医者的沉稳。他的白大褂口袋里,静静装着一副老花镜,那是
返聘医生:职业使命、社会需求与个人价值的三重奏
在武汉这座充满活力与历史底蕴的城市里,某三甲医院的心血管内科门诊内,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72岁的李主任正端坐在办公桌前,神情专注而认真地查看患者的心电图。他那略微花白的头发和和蔼的面容,透露出岁月的沉淀和医者的沉稳。他的白大褂口袋里,静静装着一副老花镜,那是他在面对精细的医学影像时的得力助手。电脑旁,患者病历整齐地摆放着,每一本病历都承载着一位患者的健康诉求和希望。而诊室门口,依旧排着那条慕名而来的长队,患者们带着期待和信任,等待着李主任的诊断。
这位本该在公园悠闲遛鸟、享受含饴弄孙之乐的退休医生,为何毅然选择重返岗位?当我们深入探寻医生返聘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时,会发现这是一幅由职业使命、社会需求、个人价值相互交织而成的生动生命叙事。
职业使命:医学信仰的延续
医学,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谋生手段,它是一种融入医者血脉的信仰,是一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神圣使命。退休的贺春梅主任在张掖市中医医院返聘后,依旧保持着高度的敬业精神。她每天都会仔细询问老年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坚持为他们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她常说:“还有许多老年朋友需要我,这里是我的家。” 在她看来,医院不仅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她实现人生价值、践行医学信仰的精神家园。
这种使命感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患者的信任。当年李主任退休时,诊室门口的场景令人动容。挤满了送锦旗的患者,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感激和不舍。有人红着眼圈,紧紧握着李主任的手说:“您走了,我们心脏不舒服时找谁去?” 患者们的这些话语,如同重锤一般,敲击着医生们的心灵。这种被需要的重量,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也成为他们在退休后仍选择重返岗位的重要动力。
对医学的热爱,更体现在知识传承上。骨科王大夫退休前是科室的 “定海神针”,他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解决了无数疑难病症。返聘后,他每周三天坐诊带教。他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理论强,但临床经验得一点点攒。我多带带他们,能少走很多弯路。” 在带教过程中,他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应对突发情况的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年轻医生。他就像一座灯塔,为年轻医生照亮前行的道路,成为连接医学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医学的发展就是一代又一代医者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古代的医学大家们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将自己的医术和医德传授给后人。如今,返聘的老医生们延续了这种优良传统,他们的“传帮带”不仅有助于年轻医生的成长,也保证了医学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社会需求:医疗资源的 “银发援军”
在当今社会,医疗资源紧张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疾病谱的变化,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医疗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医疗事业发展的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返聘医生成为缓解人才短缺的重要力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出 “首席专家” 计划,为退休医生提供每年 20 万元补助,吸引他们到基层医院建设特色专科。这一计划的实施,为基层医院注入了新的活力。退休医生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基层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高了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云南实施 “银龄医师” 行动计划,1365 名退休医生深入基层,填补了小儿眼科、心血管内科等领域的空白。例如张焰在文山市妇幼保健院成立专家工作站,推动当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他引入先进的诊断设备和治疗方法,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了当地居民对近视防控的认识,成为 “家门口的名医”。
患者对老医生的信任,也加剧了返聘需求。在儿科诊室里,80 岁的返聘老主任即使行动不便,仍有患者慕名而来。他们坚信 “医生越老经验越丰富”。这种信任虽然在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实实在在地推动着医院返聘政策的实施。云南实施 “银龄医师” 行动计划,1365 名退休医生深入基层,填补了小儿眼科、心血管内科等领域的空白。例如张焰在文山市妇幼保健院成立专家工作站,推动当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成为 “家门口的名医”。儿科诊室里,80 岁的返聘老主任即使行动不便,仍有患者慕名而来,因为他们坚信 “医生越老经验越丰富”。这种信任虽有争议,却实实在在地推动着医院返聘政策的实施。
价值实现:生命能量的再释放
退休往往意味着社会角色的突然消失,而返聘为医生提供了延续价值的平台。甘肃某三甲医院副主任直言:“返聘让老医生既能满足发挥余热的愿望,又能让患者安心,两全其美。” 这种价值感在老年医学领域尤为突出 —— 贺春梅主任通过 “双心治疗”(心理 + 心脏)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她说:“看完病心里特别踏实”,这种医患间的情感联结,是旅游无法替代的。
经济因素也不容忽视。上海三甲医院返聘医生年均增收 8-15 万元,且养老金不受影响。新疆兵团的返聘专家在享受原有退休待遇的同时,三年可额外获得 60 万元补助。这种经济保障让医生在返聘中既能实现价值,又能提升生活质量。
健康需求:工作节奏的 “平衡术”
规律的工作节奏对老年人健康有益。儿科张大夫退休后在家待了不到一个月就坐不住了,她说:“诊室里的‘烟火气’比家里的电视声更让我安心。” 返聘后每周两次坐诊,看着孩子们康复的笑脸,她觉得 “日子又有了奔头”。这种适度的脑力和体力活动,帮助医生维持身心活力。
但返聘也存在健康风险。县医院 52 岁的主任医师因科室人手不足,仍需长期值夜班,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这提示我们,返聘应兼顾医生健康,如云南推行的 “边执业、边养老” 模式,通过定期体检、疗养保障医生权益。
政策支持:制度设计的 “双向奔赴”
各地政策为返聘提供了制度保障。海南省允许 70 岁以下大师级人才返聘,新疆兵团对返聘医生实行 “逐月 + 年度考核” 薪酬发放。这些政策既尊重医生的专业价值,又通过弹性工作设计减轻压力。例如淄博市第一医院规定返聘医生不担任行政职务,主要承担门诊、带教等工作,避免过度消耗。
然而,政策执行中仍存在矛盾。年轻医生抱怨返聘医生 “占坑位”,重庆某功能科主任因不愿降职为普通医生而提前退休。这提示我们,返聘需与人才培养结合,如杭州退休妇科主任通过直播带教,探索经验传承新路径。
在云南的乡村医院,88 岁的 “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仍在指导新冠防治;在武汉的重症监护室,“人民英雄” 张定宇返聘后继续与渐冻症赛跑。这些 “银发战士” 用行动诠释着:医生的退休不是职业的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延续。当我们在诊室看到白发苍苍的医生时,看到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职业的忠诚、对社会的担当。这种精神,正是医学最动人的光芒。
来源:Bigshot大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