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祖宗留下的食疗方,讲究“药食同源”,用简单食材配伍,就能调理常见小毛病:痰湿重喝茯苓陈皮汤,气血虚喝当归黄芪汤,这些汤方平和有效,日常煮来喝,润物细无声地养好身体。
老祖宗留下的食疗方,讲究“药食同源”,用简单食材配伍,就能调理常见小毛病:痰湿重喝茯苓陈皮汤,气血虚喝当归黄芪汤,这些汤方平和有效,日常煮来喝,润物细无声地养好身体。
1. 四神汤——健脾祛湿,适合舌苔厚腻、大便黏
配方:茯苓15克、山药15克、莲子15克(去芯)、芡实15克(可加瘦肉或排骨)。
做法:食材洗净,加约800毫升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40分钟,加盐调味(瘦肉版可先煮肉10分钟再加药材)。
功效:四味食材都是“健脾高手”,茯苓祛湿,山药补脾胃,莲子、芡实固脾,搭配起来像“给脾胃装个除湿机”,适合夏天湿气重、肚子胀、大便黏马桶的人。
注意:芡实偏涩,便秘者少放;喝时别加糖,以免生湿。
2. 当归黄芪汤——补气养血,适合脸色苍白、乏力
配方:黄芪15克、当归5克(比例约3:1)、红枣5颗(掰开)、枸杞10克(可加乌鸡或排骨)。
做法:黄芪、当归、红枣先煮30分钟,加枸杞再煮5分钟,喝汤吃枣(乌鸡版需先炖乌鸡1小时,再加药材煮20分钟)。
功效:黄芪补气,当归养血,“气血双补”,像“给身体加燃料”,适合女性经期后、产后,或长期劳累导致的脸色白、头晕、没力气。
注意:当归味浓,不爱吃中药味可少放;上火(口干、长痘)时暂停,或加1-2片麦冬滋阴。
3. 百合莲子汤——清心安神,适合心烦失眠、舌尖红
配方:干百合15克、莲子15克(去芯)、银耳1小朵(泡发)、冰糖适量(可选)。
做法:百合、莲子、银耳加800毫升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1小时,加冰糖融化即可(不加糖更适合控糖人群)。
功效:百合清心火,莲子安神,银耳滋阴,搭配起来像“给心里降降火”,适合夏天心烦、失眠、舌尖长溃疡,以及熬夜后口干的人。
注意:莲子芯苦寒,去芯后更平和;脾胃虚寒(吃凉拉肚子)者可加2片生姜。
4. 生姜大枣汤——散寒解表,适合风寒感冒初期、怕冷
配方:生姜3-5片(去皮)、红枣5颗(掰开)、葱白2段(带须,风寒重时加)。
做法:材料加500毫升水,煮15分钟,趁热喝(可加少许红糖调味),喝完盖被微微出汗。
功效:生姜散寒,红枣补气血,葱白通阳,像“给身体添点热气”,适合吹空调受凉、风寒感冒初期(怕冷、流清涕、没汗),能及时把寒气赶出去。
注意:风热感冒(黄痰、嗓子痛)别喝;晚上少喝(防上火)。
5. 麦冬玉竹汤——滋阴润燥,适合口干舌燥、干咳
配方:麦冬10克、玉竹10克、沙参10克、雪梨1个(去皮切块)。
做法:麦冬、玉竹、沙参先煮20分钟,加雪梨再煮15分钟,喝汤吃梨(可加少许冰糖)。
功效:三味药材都是“滋阴高手”,搭配雪梨润肺,像“给身体浇浇水”,适合秋天干燥、口干、嗓子痛、干咳(没痰),以及经常用嗓的人(如教师、主播)。
注意:脾胃虚寒(大便稀)者少喝,或加1片生姜中和寒性。
6. 山楂麦芽汤——消食化积,适合吃撑了、腹胀
配方:炒山楂10克、炒麦芽15克、陈皮5克(可加少量冰糖调味)。
做法:材料加500毫升水,煮20分钟,滤渣取汤,饭后温喝(小孩用量减半)。
功效:山楂消肉积,麦芽消米面积,陈皮理气,像“给肠胃装个助推器”,适合吃多了(尤其油腻、糯米类)导致的腹胀、打嗝有酸臭味。
注意:空腹别喝(以免刺激胃);孕妇慎用山楂(可能促进子宫收缩)。
7. 杜仲核桃汤——补肾强腰,适合腰膝酸软、怕冷
配方:杜仲10克(掰碎)、核桃2个(敲裂带壳)、猪腰1个(可选,切片去筋膜)。
做法:杜仲、核桃加800毫升水,煮30分钟,加猪腰再煮10分钟,加盐调味(素食版不加猪腰)。
功效: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核桃温肾,像“给腰肾加支撑”,适合中老年人腰膝酸软、怕冷,以及久坐导致的腰部不适。
注意:核桃油性大,每天1-2个即可;上火者少喝,或加10克枸杞滋阴。
8. 赤小豆薏米汤——清热利湿,适合下肢水肿、尿黄
配方:赤小豆15克、炒薏米15克(生薏米寒性大,建议炒黄)、冬瓜皮10克(利水效果更好)。
做法:材料加1000毫升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1小时,喝汤(可不吃渣,或加少量冰糖)。
功效:赤小豆利湿,炒薏米健脾,冬瓜皮利水,像“给身体开个排水口”,适合夏天出汗多、下肢轻微水肿(按下去有小坑)、尿黄的人。
注意:薏米炒后寒性减弱,但孕妇仍需慎喝;别天天喝(以免利水过度伤阴)。
喝食疗汤的3个小原则
1. 对症喝:湿气重别喝当归黄芪汤(会加重湿滞),阴虚口干别喝生姜大枣汤(会更燥),选错等于白喝。
2. 适量喝:食疗汤不是“越多越好”,比如四神汤每周2-3次即可,过量可能让脾胃“负担重”。
3. 看体质调整:寒性体质(怕冷)加生姜,热性体质(易上火)加麦冬,灵活搭配更适合自己。
这些古方汤用的都是常见食材,平和无副作用,适合日常调理。但如果症状严重(如长期水肿、剧烈咳嗽),别依赖食疗,及时就医更稳妥——食疗是“辅助”,不能替代治疗。
注意:以上汤方建议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模仿随意购买。#健康科普排位赛#
来源:有医说医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