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派弟子到杨派守望者:汪正华用一生注解“痴迷”二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1 11:22 2

摘要:在京剧艺术的璀璨星空中,汪正华是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恒星。他虽为马连良弟子,却一生痴迷杨宝森,潜心研究杨派,以非凡的执着和深厚的造诣,在京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汪正华与马连良

在京剧艺术的璀璨星空中,汪正华是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恒星。他虽为马连良弟子,却一生痴迷杨宝森,潜心研究杨派,以非凡的执着和深厚的造诣,在京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8年,年仅十岁的汪正华踏入上海戏曲学校“正字班”,从此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开蒙老师陈斌雨为他开启了京剧艺术的大门,此后,他又向陈秀华、赵济羹等名师学习谭(鑫培)派、余(叔岩)派戏,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1950年,汪正华在香港拜马连良为师,成为马派弟子。马连良的艺术风格潇洒飘逸、精致细腻,对汪正华的表演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同年,杨宝森赴港演出,汪正华有幸与之同台合作多场,如在《珠帘寨》中配演程敬思,在《四郎探母》中饰演杨六郎等。他与杨宝森配合默契,其表演深得杨宝森赞赏。杨宝森甚至表示:“以后你回来,我带着你演,也好给你仔细说说戏。”这次合作成为汪正华艺术生涯的重大转折点,他被杨宝森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杨宝森的唱腔简洁而富韵味,行腔吐字似断还续、柔中有刚,尤其是那别具一格的低音处理,让汪正华着迷不已。从那时起,汪正华内心深处种下了痴迷杨派艺术的种子,开启了他对杨派艺术的漫漫探索之路。

杨宝森先生去世后,上海众多观众期望汪正华能在沪上树起杨派大旗。虽然汪正华未明确回应,但他对杨派艺术的探索从未停歇。他深知,学习流派不能盲目模仿,而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演出杨派名剧时,他严格遵循杨宝森的路子,力求原汁原味地展现杨派艺术的精髓;在新编剧目的创作中,他也巧妙融入杨派风格,使其散发独特的杨派魅力。他主演的《失空斩》《伍子胥》《碰碑》等杨派名剧,以其沉稳苍劲的唱腔、规矩大方的表演和严谨的台风,深得杨派神髓,广受赞誉。同时,他还在新编古装剧《满江红》中饰演岳飞,《梅妃》中饰演唐明皇,《宋江题诗》中饰演宋江,创造了许多带有浓厚杨派特色的新唱段,这些新唱段不仅丰富了杨派艺术的表现力,也在戏迷中广为流传,为杨派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汪正华伍子胥剧照

20世纪90年代起,汪正华积极投身杨派的音配像工程,为《杨家将》《失空斩》《伍子胥》等剧目配像。这一工作意义重大,他深知这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京剧艺术风范的珍贵契机,因此全力以赴。尽管音配像工作强度极大,年事已高的他却毫无懈怠。每天早上八点准时来到摄影棚化妆,拍摄往往持续到晚上七八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对年轻人来说都颇具挑战,何况是一位老人。但汪正华咬牙坚持,尽己所能将所学奉献在配像中。他的音配像作品成为杨派艺术传承的重要资料,为后来者学习杨派提供了宝贵的范本,也为杨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汪正华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成就斐然,其艺德更是令人敬仰。他谦虚低调、随和友善,在舞台上认真专注,在台下对艺术严谨苛刻。他的学生李军曾说:“汪先生常说,学杨宝森不能复制杨宝森,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他又总是让我多听听杨宝森先生的录音,加深对杨派艺术的理解。”病重期间,汪正华仍坚持为学生说戏,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努力传播京剧艺术。他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京剧人不断前行。

2012年11月26日,汪正华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他的离去是京剧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留下的艺术财富和精神遗产却永远熠熠生辉。汪正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杨派艺术的忠诚坚守,成为京剧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在京剧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传承与创新,让京剧这颗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京胡赏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