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细胞疗法破浪前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1 12:48 2

摘要: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赛道近期传来不少好消息:7月22日,科弈药业宣布与美国生物医药企业ERIGEN LLC就全球首个并联增强型双靶向CAR-T细胞治疗产品KQ-2003(靶向BCMA/CD19)达成独家海外授权许可协议,交易总额逾20亿美元;7

文 月恒 医药经济报

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赛道近期传来不少好消息:7月22日,科弈药业宣布与美国生物医药企业ERIGEN LLC就全球首个并联增强型双靶向CAR-T细胞治疗产品KQ-2003(靶向BCMA/CD19)达成独家海外授权许可协议,交易总额逾20亿美元;7月30日,NMPA批准恒润达生的雷尼基奥仑赛注射液上市,用于治疗经过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成人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该疗法成为国内获批的第4款CD19 CAR-T细胞产品。

虽然CAR-T疗法具有包括特异性高、疗效持久、低毒性及难治肿瘤有效性在内的优势,但动辄几十万、数百万美元的高昂费用、制备复杂、潜在副作用(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及实体瘤应用受限也极具挑战。这一赛道当前呈现怎样的格局,入局者如何走得更稳、更实?

以国内为例,自2021年复星凯特的阿基伦赛注射液成为中国首个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以来,国内细胞治疗行业已进入商业化快速成长期。截至2025年7月,国内共有7款CAR-T疗法获批上市,覆盖多发性骨髓瘤、大B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血液肿瘤。在研管线逐步向实体瘤及自身免疫疾病延伸。

国产上市产品靶点主要是BCMA、CD19,适应症也在不断扩展。与此同时,驯鹿生物、科济药业等企业通过跨境合作与技术输出,加速布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推动国产CAR-T的全球化进程。

另外,永泰生物的爱可仑赛注射液已于2025年4月1日接受上市申请受理,适应症为原发性肝细胞癌。

虽然CAR-T疗法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抗原逃逸、微环境抑制、脱靶效应和安全性风险难题待解。精准化、通用化、可控化是关键破题点。

精准化:技术创新之基

CAR-T疗法最棘手的挑战之一是肿瘤细胞可通过动态调节表面抗原实现免疫逃逸,例如在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约70%的复发患者因CD19抗原丢失导致CAR-T失效。恶性B细胞通过YTHDF2蛋白过表达,抑制CD19和MHC Ⅱ类分子表达,同时增强ATP合成以支持快速增殖。部分白血病细胞在治疗压力下转换为髓系表型,或通过mRNA剪接变异缺失CAR识别表位。

以上种种现象不难发现,CAR-T疗法在避免免疫逃逸方面存在不足,也迫使科学家需要通过更精准化的手段实现肿瘤的打击。早在2019年7月,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的Marcela V. Maus团队从胶质母细胞瘤模型入手,通过对CAR-T细胞的基因改造发现,由CAR-T细胞分泌的双特异性T细胞连接器(BiTE)能产生强有力的特异性抗肿瘤效应。该研究整合了CAR-T细胞疗法与BiTE分子介导的T细胞重定向策略,并在临床前试验证实了其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为今后的抗肿瘤免疫疗法基础研究、临床试验都提供了不错思路和基础,截至目前依然有科学家沿用此技术/思路开发新的管线。

精准化的另一方面体现就是增加靶点,例如天士力开发的双靶点CAR-T疗法P134细胞注射液,已于2025年4月12日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通用化:打造“货架”式产品

除技术挑战外,CAR-T疗法的另外一个挑战是自体CAR-T的个性化制备周期长(2~4周)、成本高,且批次间差异显著。

以瑞基奥仑赛为例,其新增适应症需重新优化生产工艺,进一步推高成本。典型的解决方案就是开发通用型的CAR-T产品,这种标准化、模块化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可以极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例如科济药业基于THANK-u PlusTM平台开发的通用型BCMA CAR-T,通过CRISPR敲除TCR和HLA基因,避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并利用NKG2A调控增强扩增能力,首例患者实现严格完全缓解,为通用化产品的设计方向增添了信心。2025年4月,邦耀生物通用型细胞产品BRL-301获得CDE批准进行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了UCAR-T技术在多适应症开发中的潜力。

可控化:严格质控管理

通用化的产品需建立严格的可控化质量管理,包括建立供体筛选标准和基因编辑脱靶检测体系,把控产品放行的质量关卡,设计病毒载体生产,需要考虑其生产过程的稳定性。

例如,通过引入模块化载体构建技术,可将病毒滴度波动从±30%压缩至±5%,同时建立基于PAT(过程分析技术)的实时放行标准,大幅缩短生产周期。总之,这些通用化的产品都离不开精准化技术创新,也更需要可控化的标准。

技术方面,CAR-T疗法的革新聚焦于精准化、通用化、可控化,然而,技术、生产、质量与支付的多维挑战仍需行业协同攻关。在笔者看来,需在技术创新与质量管理间找到平衡,推动CAR-T疗法实现治愈可及的愿景。

例如,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关于CAR-T疗法出现了很多喜人的成绩:全球首个拟用于实体瘤的CAR-T细胞疗法舒瑞基奥仑赛注射液的随机对照Ⅱ期临床试验数据公布,展现PF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著改善和明显的OS(中位总生存期)获益,且具有可控的安全性特征,超60%胃癌患者肿瘤得到控制。

另外,Mayo Clinic团队也发布了使用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的大型数据集,开发了一个机器学习(ML)模型,利用多模型患者特征来预测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发病风险。

除了ML技术,还有不少新技术为这一赛道注入活力:如在202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有研究团队展示了利用Nilogen离体3D肿瘤类器官平台进CAR-T细胞疗法;抗原识别诱导趋化因子分泌以促进通用型CAR-T细胞浸润;还有三特异性抗体(靶向CD19/CD3/CD28)用于治疗复发性和/或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等。同时,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在近期公布了基于全球自主知识产权JL基因写入系统的自分泌PD1纳米抗体的闪CAR-T细胞药物,展示了其良好的Ⅰ期临床数据。

转自2025年第31期《医药经济报》

来源:医药经济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