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必须郑重提醒:老年病不是“拖一拖就能熬过去”的小毛病,而是决定生活质量能否维持十年、十五年的关键因素。
“人老了,生点小病不是正常的吗?”
“血压高、血糖高,忍忍就过去了,别太当回事。”
“我爸八十多了,查出心脏病,医生说要长期吃药,他都活这么久了,还吃啥药?”
你是不是也听过类似的话?甚至自己就是这些话的“发言人”?
但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必须郑重提醒:老年病不是“拖一拖就能熬过去”的小毛病,而是决定生活质量能否维持十年、十五年的关键因素。
正值“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刚刚结束,网络上关于“养老院排队”、“90后也开始关注老年生活质量”的话题热度不减,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现实:我们正快速步入老龄社会,谁都逃不过与“老年病”打一场长期战。
临床上,我见过太多老人因为忽视慢性病管理,几年内从“能自己遛弯”到“卧床不能自理”;也见过坚持科学治疗、规律生活的老人,80岁还能独自出门旅游、照顾孙辈。
生活质量的差距,往往不是命运决定的,而是对疾病态度的不同。
尤其以下这几种老年常见病,控制好,不仅能大大延缓病情进展,还能实实在在提升生活品质——甚至延长15年以上的高质量生命期!
比如高血压。很多老年人对血压升高不太在意,觉得“没症状就不严重”。
但根据《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4年版)》指出,高血压是脑卒中、心梗、肾衰的最大推手。血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就上升30%。
而长期规律控制血压至130/80mmHg以下,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控制好高血压,是守住“生活自理能力”的第一道防线。
再说糖尿病。很多老年人误以为“血糖高点没事,反正吃点降糖药就行”。
但糖尿病的真正“杀伤力”在于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肾功能衰竭……这些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血糖反复波动中悄悄酝酿。
我有一位78岁的患者王阿姨,刚诊断糖尿病时,她坚持“少吃糖就行”,三年后出现了不能逆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严重受损。
她懊悔地说:“早知这样,我一定听医生的。”其实早期通过饮食、运动和规范用药,糖尿病完全可能“带病长寿”。
血糖稳定,才是延缓衰老、保护眼睛、肾脏和神经的关键。而提到老年人最怕的病种,恐怕就是心脑血管疾病了。
中风、心梗,不仅来势汹汹,而且常常导致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严重后遗症。但你知道吗?80%的卒中和50%以上的心梗,是可以预防的!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规范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并远离吸烟、肥胖,能够减少一半以上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这不是虚言,而是实打实的研究成果。
不是年纪大了就一定要服老,而是你有没有认真对待身体发出的信号。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隐形杀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许多老人咳嗽、气喘,被误认为“老毛病”,但其实COPD早期症状隐匿,很容易被误判为“感冒没好”。
等到确诊时,肺功能已受损,难以逆转。很多晚期患者甚至连上厕所都要吸氧。但如果在早期就识别并干预,比如戒烟、规律吸入治疗,肺功能可以维持稳定十年以上。
我在门诊接诊过一位老爷子,70岁确诊COPD,配合治疗至今82岁,仍能每天晨练一小时。他常说:“我活得不比别人差,全靠你们给我盯着肺!”肺功能不是“用坏了再修”,而是“用对了能保”。
每年定期体检肺功能、早期诊断干预,是延长呼吸健康寿命的关键。
当然,除了这些“老三样”,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但极其重要的健康指标——认知功能。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并不是“记性差”这么简单,而是影响生活每一个细节的重大疾病。一旦进入中晚期,患者不仅自己痛苦,家属的照护负担也沉重无比。
但令人欣慰的是,研究发现:通过规律社交、阅读、动脑、控糖控压、充足睡眠等手段,可以延缓认知功能下降至少5-10年。
我常告诉老人家们:“记忆是可以训练的,大脑也需要运动。”你不试试看,怎么知道自己能不能保住“脑袋灵光”?
认知健康,不是天赋,而是可培养的能力。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普遍的误区:很多人以为慢病治疗“只能靠药”,一吃就是一辈子,觉得太“依赖”,于是擅自停药、换药,最后导致病情反复。
其实,科学用药是慢病管理的基础,而不是“药物依赖”。正如《中国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调研报告》指出,老年人群中慢病控制率仅为34.5%,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不规范用药造成的。
在我门诊里,一位83岁的陈爷爷坚持每天记录血压、血糖,按时服药、控制饮食。
虽然身患“三高”,但生活井井有条,还能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他说:“我不怕吃药,我怕倒下了拖累家人。”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真正的健康管理,不是“怕吃药”,而是“怕不治”。
还有不少人对“运动”存在误区,觉得年纪大了就该少动,省点体力。其实,适量规律的运动,是老年人延缓衰老的“长寿药”。
研究表明,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游泳),能显著降低慢病风险,提高免疫力、延缓认知退化。
我常鼓励老年患者:“你不动,身体就生锈。动一动,才有活力。”哪怕只是每天出门走一走,都是给生命加分的行为。
运动,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而是老年人最好的保健品。
说到底,我们要的不是“多活几年”,而是“活得好”。控制好慢病,就像打理一座花园,虽然不能阻止四季更替,但能让花园四季有景、岁月有香。
作为医生,我希望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老人不仅活得长,更活得有尊严、有乐趣、有希望。老年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可以精彩绽放的人生阶段。
如果你家里有老人,或者你自己已经步入“慢病高发期”,请一定记住——控制好这几种老年病,你的生活质量可以稳稳维持15年甚至更久!
你愿不愿意,为了自己或家人,认真开始这场健康管理的“长期主义”之路?
如果你对这些健康知识感兴趣,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一起传播科学的慢病管理理念,让更多人受益。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2024年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4): 289-309.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调研报告(2023年)[R]. 北京: 中国疾控中心, 2023.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9): 733-76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中医传承张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