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政坛碰壁,天才神话崩塌了,打破了多少人对天才的幻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3 11:14 2

摘要:特朗普和马斯克这两个人啊,本来是“惺惺相惜”的那一挂,结果转脸就撕得比前任还难看。前一阵子,特朗普直接下令,要审查马斯克的 SpaceX 政府合同。你说,外人关心什么合同细节吗?没人关心,大家就看明白一点——这是特朗普在给马斯克找麻烦,而且是明着找。

特朗普和马斯克这两个人啊,本来是“惺惺相惜”的那一挂,结果转脸就撕得比前任还难看。前一阵子,特朗普直接下令,要审查马斯克的 SpaceX 政府合同。你说,外人关心什么合同细节吗?没人关心,大家就看明白一点——这是特朗普在给马斯克找麻烦,而且是明着找。

问题是,这俩人不是去年还亲密得不得了吗?马斯克帮他拉票、出钱出力,特朗普还在白宫草坪上帮马斯克卖特斯拉。怎么短短几个月,就变成你一句“我要让NASA没火箭”,我一句“那我让你损失320亿美元”的互怼模式?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对“曾经的好兄弟”是怎么从握手合影,到现在隔空开骂的。你会发现,这不只是性格不合,更不是一时冲动——这是一出利益同盟的分手大戏。

如果不是亲眼看着这段关系的变化,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特朗普和马斯克翻脸,这事儿得有个大事件触发吧?其实真不是,就像你和一个朋友吵翻,有时候不是因为一件事,而是从小裂缝开始,慢慢变成大裂谷。

去年,马斯克真的是特朗普的得力干将。出钱、出力、出人脉,帮着搞竞选,还搞了个很唬人的名字——“政府效率部”,说是要帮美国政府降本增效。那段时间,你能在白宫草坪看到特朗普给马斯克站台,推特上一片“世纪好搭档”的彩虹屁。

到了今年5月底,马斯克辞职,说是作为“特殊雇员”,130天的任期到期了,大家表面上还是一副“好聚好散”的样子。可是,6月一过,气氛完全变了。马斯克刚离开白宫不到一周,就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批评特朗普。特朗普也不是吃素的,当天就回怼,而且火力全开。

6月5号那天,基本上就是一场“隔空对骂”的现场直播。马斯克说,要不是他花钱帮特朗普搞抽奖、办活动,特朗普根本赢不了大选。特朗普冷笑:有你没你都一样,我靠的是自己的实力。马斯克继续加码,说要退役 SpaceX 的“龙”飞船,让 NASA 没法执行任务。特朗普直接反击:你敢这样,我就解除你所有的政府合同,让你至少损失 320 亿美元。

那天消息一出,特斯拉股价应声暴跌 14%。

不过真要说最致命的导火索,还得是《大而美法案》。这名字听着像是形容词,但人家真就叫这个名字,英文是 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5月份开始审,7月正式通过。马斯克从头到尾都在骂,说这就是一场政治分赃,而且会让美国财政彻底垮掉。

为什么他这么说呢?用人话解释,这个法案就是——企业减税、富人得利,穷人福利被砍,军费和边境安全预算还加了不少。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交的税少了没感受,福利少了倒是真的;对富人和企业来说,是直接的税收大礼包。马斯克觉得,这种玩法短期讨好选民,长期就是财政炸弹。

可特朗普可不会承认自己在“劫贫济富”,他的说法是——马斯克根本不是为了美国好,而是因为这项法案对他个人没好处。于是两人的战火,从推特骂战升级成了政治对决。

更劲爆的是,法案刚通过第二天,马斯克就宣布要成立新党——“美国党”,说是要为美国80%的中间派发声,还打算在 2026 年中期选举直接杀入政坛。特朗普的回应很直接:“这人没完没了,已经完全脱轨了。”

到这儿,你会发现,这根本不是所谓的“兄弟翻脸”那么简单。真正的原因,是他们结盟的那点利益纽带断了,而且断得很彻底。前一秒还是互相加持的好伙伴,后一秒就成了互相拆台的劲敌。

咱们得先说清楚,《大而美法案》到底是个啥东西。名字听着好像是特朗普的口头禅——什么都得 big、beautiful,但实际上,这玩意儿是他整个施政里最关键的一块招牌。

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它就是一套大规模的财政方案,核心三步走:第一,企业和高收入人群减税;第二,削减部分社会福利开支;第三,大幅增加军费和边境安全预算。

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这基本就是典型的共和党打法——对富人友好,对军工友好,对穷人嘛……只能说不太友好。

那为什么马斯克会公开怼这件事?别忘了,他自己就是企业主,而且还是顶级富豪,按理说法案对他应该是有利的。但问题是,马斯克的商业版图不只是特斯拉和 SpaceX,他还有 Starlink、Neuralink、Boring Company,这些项目都跟联邦政府的资金流、政策倾向密切相关。

《大而美法案》里有几个细节,直接踩了马斯克的痛点——比如对新能源补贴和科研资金的削减,意味着特斯拉和他的未来科技项目,能拿到的政府支持会大幅缩水。更重要的是,军费的大部分新增预算,并不是砸到 SpaceX 这种民营航天公司身上,而是被传统军工巨头提前锁定了。换句话说,蛋糕是变大了,但那块属于马斯克的蛋糕反而变小了。

这就是利益冲突的本质——表面上大家都是企业家阵营的人,实际上分蛋糕的时候就会动真格。

特朗普的角度呢?很简单,这个法案是他的政治标志。共和党选民看到的不是细节,而是特朗普兑现了“减税、强军”的承诺。对他来说,马斯克的公开批评,不仅是在政策上找茬,更是在往他招牌上泼脏水。你想啊,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餐厅,新出了招牌菜,结果合伙人在大众点评上写了一篇长文,说这菜又贵又难吃——这能忍?

于是特朗普反击说:马斯克是为了自己利益,根本不是为了国家好。他甚至暗示马斯克“嘴上说中间派,骨子里还是在算账”。这句话杀伤力很大,因为它直接戳到了公众对富豪的不信任感——大家更容易相信富人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理想。

从这一刻开始,这场冲突就不只是嘴炮,而是动了彼此的根本利益。马斯克失去了政策资源,特朗普失去了一个有钱有影响力的盟友,而且还得面对他在公众舆论场的持续输出。

你可能会问,马斯克就不能忍一忍吗?其实政坛很多事儿,忍一下就过去了。但马斯克有个特点——他从不隐藏自己的不满,尤其是在推特这种他自己控制的平台上。加上他这几年在硅谷圈子里,早就习惯了“直接怼”,这回碰上特朗普这种同样好战的人,结果就是一场谁也不肯后退的硬刚。

到这里,你就会发现,这不是“朋友闹矛盾”,而是两个利益共同体解体的瞬间。他们的合作,本来就是建立在利益契合之上的——一旦利益方向不一致,感情这层皮很快就被撕掉了。

下一步,要真正看懂马斯克为什么敢这么硬气,还得聊聊硅谷这些年跟政坛的“感情史”。那才是他政治动作的背景板。

你要明白,马斯克这种人物,背后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的政治动作,其实是硅谷这群科技巨头们近年来政治态度转变的一个缩影。

回头看看,2008年之前,科技大佬们普遍是民主党的“铁粉”。民主党推科技创新、环保、新经济,听起来跟硅谷的理念特别对口,双方打得火热。硅谷大佬们在民主党眼里是最可靠的支持者,捐钱、投票、帮忙拉票,一起走未来科技梦的路子。

可是从2016年开始,情况变了。民主党输了大选,把失败归结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黑暗面”。他们开始盯上硅谷巨头们,说你们垄断市场,限制竞争,还帮反对派散布假消息。于是各种调查、罚款、反垄断行动接踵而至。

你想想,这就像你一帮兄弟姐妹平时感情还挺好,突然发现你有点黑历史,就开始抱团排挤你。更别说民主党对这些大佬的“政治正确”要求越来越高,不少议题让他们感到压力山大。

这时候,共和党站出来说:“我们不管你是谁,有钱就有话语权,砸钱就能获得政治影响力。”这对硅谷富豪来说很有吸引力。毕竟,在他们眼里,能直接影响政策,才是王道。

于是,马斯克、贝索斯、扎克伯格这些人开始转身投向共和党阵营。不是说他们突然政治理念改变,而是更现实的利益考量:哪边能给我更多资源和话语权,我站哪边。

背后还有一个更深的原因——政治学家叫它“精英过剩”。啥意思呢?就是社会上优秀人才越来越多,但权力岗位有限,没坐上位置的精英,就成了“反精英”。他们开始挑战传统秩序,想破坏原来的游戏规则。

过去二十年,硅谷富豪们财富飞涨,技术领先全球,可是在政治上,他们发现自己被边缘化了。民主党更关注身份政治、社会平权,而不是给这些科技大佬实质性回报。甚至有点像是,帮你们赚钱没问题,咱们就是不让你们掌控太多话语权。

这下,硅谷那些富豪们内心其实挺失落的。你有钱,你有才,但政治上却处处受限,这不闹心吗?

所以,这群“精英中的精英”,开始用反叛的姿态示人,选择共和党作为他们的新舞台。共和党也乐得接招,毕竟有钱有势的科技大佬砸钱助阵,对他们选举来说是极大优势。

这就形成了马斯克和特朗普之间最初的“蜜月期”——双方互相需要,各取所需。特朗普需要科技巨头的支持提升形象,马斯克需要政府合同和政治保护。

但你也看出来了,这样的联盟很脆弱。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和利益本质并不完全契合。更重要的是,这种“投机性”的联盟注定不能长久。

这也帮我们理解,马斯克进军政坛,为什么会那么自信。他身后是整个硅谷这波转向的浪潮。可问题是,政治不是硅谷的“朋友圈”,规矩完全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要聊的,就是他们两个人都擅长的那个东西——影响力交易,和他们靠这个互相绑定的秘密。

你知道吗,马斯克和特朗普两个人,能走到一起,不是光靠有钱这点。他们之间的纽带,是更深一层的——“影响力交易”。

先说特朗普。大家平常以为他是靠房地产起家的,其实呢,他真正赚钱的秘密武器,是“名字”这块牌子。你看,特朗普这个品牌,能卖出鸡尾酒、卖出香水、卖出餐厅、卖出高尔夫球场,这些全都是他的名字授权变现。说白了,他是靠着“特朗普”这三个字赚大钱。

这点你细想很有意思,他的生意不是卖楼多赚钱,而是卖自己这个身份的溢价。别人用他的名字,就得付钱。

再说马斯克。他的生意可比特朗普复杂多了,但本质也是卖“故事”。马斯克的特斯拉不是简单的汽车公司,SpaceX不是单纯的火箭制造商。他卖的是未来,是科幻小说里那种“人类移民火星”的梦想。他讲的故事,刺激着无数人的想象力。

其实,特斯拉卖的车不见得多好,销量排不进全球前十。但就是因为马斯克这个人的形象加持,特斯拉市值可以顶过丰田、奔驰和大众加起来。

这就很明显了,特斯拉的价值大半是“影响力价值”。投资者买的不是产品,是那个关于未来、科技革新的故事。

所以,特朗普和马斯克两人其实是靠着这种“影响力”在交易。特朗普需要马斯克的科技光环,提升自己形象,吸引投资和媒体关注。马斯克则需要特朗普的政治支持,拿下政府合同,拿到更多资源。

他们的结合,就像两条互利的链条,相互拉扯着对方的利益和形象。

可问题来了,这种靠影响力搭建的联盟,天生不稳。因为这两个影子都悬在头顶——一旦利益冲突起来,或者谁的影响力失控了,马上就会撕裂。

而且,影响力毕竟是虚的,一旦实际利益受损,就没法用故事糊弄过去。

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当初看上去他们是“天作之合”,很快就变成你一句我一句的互怼。

所以说,影响力交易虽然让两人短暂合作,但更注定了他们的关系不会长久。

下一步,我们得聊聊大家都很关心的事:马斯克是不是全才?为什么他会以为自己政治也能玩得转?

说起马斯克,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天才”的形象:叛逆、勤奋、甚至有点疯狂。就像那些传奇人物一样,他睡办公室、工作到深夜,说自己渴望死在火星。这种形象很符合咱们对“天才”的想象——特别是那种“全才”型的天才,什么领域都能搞定。

但问题是,现实没有那么简单。英国政治专栏作家海伦·刘易斯就说了,大家其实高估了马斯克的政治能力。他在科技和商业界玩得溜,但政治上,真没那么行。

这话听起来刺耳,但蛮有道理。人们喜欢把天才包装成“叛逆者”,喜欢听他们讲成长的痛苦故事,喜欢认为“全才”一定无所不能。达·芬奇、苏东坡、牛顿,那些大佬都是“全才”的代表。

于是,大家潜意识里就想:马斯克既然在科技和商业成功了,那政治肯定也能玩得转。可现实是,商业成功和政治成功是两码事。

刘易斯举了个特别经典的例子: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是个年仅10岁的美国女孩,智商测试得分220,史上最高。可她后来高中成绩一般,大学都没毕业,根本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她的成功和天赋没什么必然联系。

这就说明一个道理:你能干成啥,没准根本不靠天赋,而是靠别人觉得你有那个能力。

这和咱们平时的认知差很远。毕竟,天才故事听着容易激励人,挺带感。但天才“光环”背后,有很多是故事选择性地呈现出来的,不是现实全貌。

马斯克和特朗普都很懂这一点。特朗普靠“反叛型天才”的形象,成功塑造自己挑战主流的英雄角色;马斯克靠“科技全才”的叙事,吸引无数人的眼球和投资。

可惜的是,政治这场戏,没那么好演。你能用影响力包装产品、包装未来,但政治的复杂性和博弈,不是简单靠故事和人设就能搞定。

这也正是为什么马斯克的政坛尝试,充满了高调与失败交织的戏剧性。

所以,咱们看马斯克,不是看他多厉害,而是看清楚他是怎么被“天才叙事”裹挟进去的。

那么,在现实里,咱们到底该怎么判断一个人,是看他光环,还是看他实际做的事?

六、看人不如看事

聊完了马斯克的“天才叙事”,咱们得回到现实,想想到底该怎么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信赖,能不能干成事。

大家其实都明白一句话,“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这老话放在马斯克身上特别管用。咱们身边总有那种看起来很厉害的人,吹得天花乱坠,可真正遇到事儿了,关键时刻不顶用。

反过来,那些看起来普通,但关键时刻能站出来解决问题的人,才是你真正该重视的。

英国专栏作家海伦·刘易斯的观点特别中肯——你别光看人设光环,别只听别人说他是天才,是能干大事的;更别跟着大众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光环走。你得“看事儿”,看他真正做了什么,成没成功。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天赋惊人的人,最后没啥成就;而一些普通人,却能凭借扎实的执行力和靠谱的做事方式,成就一番事业。

这世界上,信息太多,故事太多,光环太多。咱们普通人得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别被虚假的光环迷惑了。

马斯克在商界是个传奇,没错。但他政坛碰壁,也给咱们上了最直接的现实课: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不是靠别人觉得他厉害,也不是靠故事包装,而是靠“事儿上见”。

你身边那个关键时刻能扛得住、能解决问题的人,才是对你最重要的。

所以,别光看表面光鲜,别光听轰炸式的信息,咱们要用心去观察,谁是真能干事的人。

总结一下,马斯克和特朗普的故事,给咱们带来的不仅是娱乐,更是一次认知升级。那就是,别让天才光环蒙蔽了双眼,真正的实力,是在关键时刻靠“做出来”说话。

看完马斯克和特朗普这场“政坛翻车”大戏,我们其实能学到不少。天才并不是万能钥匙,光有光环没真功夫,迟早会碰壁。政治不是硅谷,也不是商场,它有自己复杂的规则和游戏方式。

两位大佬的“相爱相杀”,其实就是利益与现实的碰撞。光靠故事讲得动听,不如靠真本事撑得住。这个世界,咱们别被表象迷惑,判断一个人,还是得“看事儿上见”,看他真正能不能干成事。

所以,别光盯着谁多有才,谁多牛逼,多光鲜,咱更要学会用实际行动来检验。也许你身边那个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人,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天才”。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如果你有啥想法,或者你身边有没有“事儿上见”的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咱们一起聊聊,这个时代,怎样才能看清真假天才。

别忘了点赞、关注,咱们下期见!

来源:财富情报局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