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事关企业安危。作为吉林电网建设的主力军,吉林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狠抓举措落实,在施工中以“人防+技防”强化项目安全管理,筑牢安全生产屏障。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事关企业安危。作为吉林电网建设的主力军,吉林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狠抓举措落实,在施工中以“人防+技防”强化项目安全管理,筑牢安全生产屏障。
体系织网护安全
今年二季度,吉林送变电公司施工的3座500千伏变电站顺利投运。提前9个月竣工的吉林白城乐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更是创下了吉林省电网建设速度新纪录。工程建设的提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
建设过程中,乐胜500千伏新建变电站工程施工项目部严格执行“三交三查”举措,筑牢安全施工防线。“在施工现场的准入通道,每位进场人员都需通过三重核验,即岗位资质核验、安全工器具核对和近期安全考核记录核查。”安全员历法说。
“我们构建了全员有责、全流程跟踪、全要素管控的安全管理体系。”项目负责人张天达表示。这套体系以“安全责任无死角”为核心,通过“班前交底、班中巡检、班后总结”三步工作法,落实“查隐患、纠违章、抓整改、促提升”四项基本要求。每日施工前,各班组都会开展“安全三确认”:确认作业人员是否清楚风险点,确认防护装备穿戴是否规范,确认应急物资配备是否齐全。这种化繁为简的管理方式让安全理念真正扎根在每位建设者心中。
在施工现场,安全管控渗透到每一个环节。即便是临时电缆沟盖板的缝隙超过3厘米,也要立即组织整改。项目总工程师潘潇洪说:“安全漏洞往往就藏在这些细微之处,所以要求施工人员养成‘动工前看环境、操作中查状态、完工后清现场’的工作习惯。”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管理模式,使工程持续保持“零隐患遗留”的安全态势。
施工人员在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展高空作业。摄影 / 贾舒涵
智慧筑基固安全
6月27日11时18分,吉林白城傅家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依靠数字化技术提升安全管理质效,是保障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傅家变电站的VR(虚拟现实)安全体验馆内,一名施工人员正经历着一场“生死考验”:在虚拟场景中,他因未系安全带从25米的高空坠落。画面带给他的强烈失重感让他下意识地抓住了旁边的扶手。“太真实了,以后的登高作业我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后再上去。”他摘下VR眼镜时,后背的衣服已被冷汗浸湿。
在傅家变电站施工现场,哪怕施工人员有一点发生违章操作的苗头,也会被要求停止作业,到VR安全体验馆经历这样一场“生死考验”。相较于以往的处罚举措,这样生动形象的体验更能深入人心。
在施工现场,一块块钢制伸缩盖板整齐地铺设在电缆沟上方,成为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设施。它能在0.8~1.5米的长度区间内自由伸缩,调整好长度后可通过两侧的紧固螺栓紧固,多块首尾相连铺成一整排。这种盖板虽然结构简单,却在安全防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两个人配合就可以快速覆盖一段沟道。”负责电缆敷设的班长丛自坤介绍。盖板的主要功能是防止人员不慎跌入电缆沟,同时为施工人员提供安全的行走通道。在傅家变电站施工现场,电缆沟和伸缩盖板的配合不但让电缆沟摘掉了“是非之地”的帽子,还使其成了通往现场各个位置的快速通道。截至目前,该站使用了约3000米伸缩盖板。在11个月的施工周期中,盖板有效预防了坠落事故。项目部用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了最佳的安全防护效果。
技术创新保安全
保障现场安全生产单靠“人防”不够,还需要“技防”。
在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川13标段施工中,施工项目部创新采用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型工法,在基础施工阶段投入旋挖钻机14台,实现“机械减人、机械代人、压降风险”的目标。13标段也成为该工程四川建管段唯一一家实现百分之百机械化施工的标段。
组塔施工阶段也是如此。项目部投入了18套落地抱杆,并在各施工现场全面应用“高速卷扬机组”代替传统的卷扬机及机动绞磨作业。这在降低安全风险的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相比传统的卷扬机及机动绞磨作业,该设备能够迅速将塔材送达指定位置,不仅省略了起吊及落钩过程中的等待时间,还保证了安全。”项目总工程师刘克迪介绍。
川13标段是工程全线线路最长的施工标段,需进行重要跨越施工34次,其中,跨越成渝高铁的施工区段是该标段最后一个架线施工区段,也是风险等级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跨越施工需要每天利用0时30分至4时30分的高铁“天窗”时段进行,因此,夜间施工安全成了能否顺利完成跨越施工的重要因素。刘克迪与技术人员仔细勘察现场环境后,决定采用高光效立体灯珠、高光效LED立体光源搭配单次悬停照明时长可达8小时的系留无人机为施工现场提供夜间照明的施工方案。此举大幅提高了跨越施工的安全和效率,助力该标段提前5个月完工并在全线25个施工标段中率先实现全线贯通。
文化浸润筑安全
在傅家变电站项目部,“安全积分超市”激发了全员参与的热情:施工人员若能发现现场的安全隐患或是提出改进建议,都可以获得积分,兑换实用的劳保用品。在变电站“职工之家”的内侧墙壁上,一张张现场建设者与家人的合照和一封封家属寄来的信件被放置在最醒目的区域。家属撰写的安全寄语也被制成展板,时刻警醒着建设者们。父母、爱人、孩子的一句简单的“等你平安回家”比各种复杂的规章制度更有效,也让“安全”二字变得充满温度。
这种文化浸润产生了良好的正向效应:开工至今,现场施工人员已累计发现或提出230余条安全隐患或改进建议,其中,“安全警示牌做成旋转式的”“给高空作业的师傅身上的工具包加个防滑措施”等建议成了公认的“金点子”。
安全文化薪火相传。项目总工钱春年指着正在登高的作业人员对新入职的员工说:“看那些老师傅检查安全带的动作——先看合格证、再试锁扣、最后扯三下确认。这套流程他们闭着眼都能完成。”在施工现场,新员工入职第一课不再是枯燥的“言教”,而是老师傅手把手的“身教”。
本文来自【《国家电网》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