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临床门诊接诊经验来看,高温相关疾病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由环境温度过高诱发或加剧的健康问题。常见的如中暑、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甚至出现心脑血管意外或多器官功能障碍。
盛夏酷暑,一项针对288名死于高温的个案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现实:多数死亡事件并非偶然,而是可预测、可避免的健康风险叠加所致。
调查显示,这些高温死亡者在年龄结构、基础病情况、生活方式等方面呈现出高度一致性。
透过这些共性,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个体在极端气候中的健康脆弱点,厘清哪些行为和认知正在悄然推高生命的风险。
从临床门诊接诊经验来看,高温相关疾病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组由环境温度过高诱发或加剧的健康问题。常见的如中暑、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甚至出现心脑血管意外或多器官功能障碍。
高温不是“热一下”这么简单,而是对人体调节系统的全面挑战,尤其是对本身就存在健康隐患的人群而言,往往是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温对人体意味着什么?
人体通过出汗、皮肤扩张等方式维持正常体温,但在持续高温、通风不良、湿度高的环境中,这些散热机制会迅速失效。
当热量积蓄超过了身体的调节阈值,就可能引发一系列急性问题,如热射病、意识障碍、甚至猝死。尤其是老年人、婴幼儿、慢病患者,其体温调节能力本身就较差,一旦遇上高温,风险倍增。
临床常见的高温相关症状包括乏力、头晕、恶心、心跳加快、皮肤干热等。如果出现意识模糊、体温迅速升高、肌肉抽搐等表现,则提示可能已发展为重度中暑,需要立即送医。很多患者直到症状严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延误了最佳干预时机。
为什么这些人更容易在高温中丧命?
研究发现,死于高温的个体中,高达七成存在基础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慢病本身就损害了心血管和代谢功能,而高温又会加重其病情波动。
部分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会影响身体对热的适应能力,使得患者在高温中更容易发生脱水或低血压。
另一个被忽视的因素是认知与行为误区。
许多老年人“怕吹空调”,认为“热一热出汗好”,长时间不开窗、不喝水、不降温,反而陷入了危险境地。也有些人误以为只有户外活动才会中暑,忽视了室内高温的隐患。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高温死亡事件发生在家中,尤其是封闭环境下的卧室。
如何识别高温下的健康预警信号?
应警惕那些看似轻微却可能是身体失衡的信号。
持续口渴但排尿量显著减少,说明体内已出现明显脱水;反复头晕、走路不稳,可能提示电解质紊乱。尤其是对慢病患者来说,一旦出现血压波动、心跳异常、意识模糊等情况,应高度怀疑是否为高温诱发。
儿童和老年人大多不会明确表达不适感,家属要特别关注其行为变化。如孩子出现烦躁、哭闹、食欲差,或老人表现出嗜睡、反应迟钝,都可能是中暑的早期信号。及时识别这些“非典型”表现,是避免悲剧发生的重要前提。
应对高温,靠的不只是空调
空调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形成一套系统性的防热策略。首先是合理安排作息,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尤其是中午11点到下午3点。补水要及时,不要等口渴才喝,尤其是老年人,其口渴感本身就不敏感。建议摄入温水而非冰水,避免刺激肠胃。
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增加新鲜蔬果摄入,帮助补充钾、钠等电解质。少吃油腻、高盐食物,避免加重心肾负担。穿着上选择透气、浅色衣物,必要时可用湿毛巾擦身协助散热。对于体弱者或慢病患者,家中应常备体温计、血压计,以便及时监测身体反应。
别让常识误导你
很多人对高温健康风险存在误解,认为“中暑只是小事”“年轻人不会出问题”“多喝水就万事大吉”。中暑如果发展为热射病,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年轻人并非免疫,尤其是过度运动、酗酒、熬夜后,身体调节能力下降,同样可能发生严重反应。
还有些人误信所谓“生姜水防中暑”“喝绿豆汤能解热毒”等偏方,这些食品虽有一定降温作用,但远不如科学的物理降温和环境管理来得有效。真正的健康预防,不依赖于“神奇食物”,而是靠日常行为的科学管理。
家庭与社区的角色不能忽视
高温健康防护不能单靠个人意识,还需要家庭与社区形成联动机制。家属应主动关心老人、孩子的生活环境,定时通风、测温、劝饮水。社区可设立“避暑屋”,为无空调的居民提供临时休息场所,或通过上门探访等方式关注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
从医者角度看,真正有效的高温干预,往往不是在医院急救室完成的,而是提前在生活细节中预防的。每一次悲剧的背后,其实都有可能被改变的节点。只要我们更早地识别风险、更主动地调整行为,就能避免因高温带来的健康代价。
高温只是开始,极端气候已成常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事件已不再是偶发现象,而是越来越频繁的“新常态”。这对全民健康提出了新挑战,也意味着我们的健康观念必须升级。不能再将高温只视为天气问题,而应当纳入日常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慢病患者、老年人、婴幼儿等“高温脆弱群体”,更需建立一套应对极端天气的行为模式。从日常饮食、起居习惯,到应急反应、环境适配,都要系统性思考和调整。只有当我们将“防热”视为和“控糖”“控压”一样重要的健康管理内容,才能真正降低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
小结:高温背后的健康提醒
高温不是天气问题,而是健康风险放大器。它让我们看清了哪些人群最脆弱,哪些行为最致命。我们不能幻想靠空调或一碗绿豆汤就能“抵挡酷暑”,而应从科学、系统的角度,认识、预防、应对高温带来的健康挑战。
当我们真正理解高温死亡背后的逻辑,就会明白:健康管理不是等病来了才行动,而是在日常中构建起一道道防线。别让自己成为统计数字中的一员,也别让家人的悲剧成为“可以避免却未避免”的案例。
从今天起,做一个有准备、有意识、有行动的健康守护者。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高温中暑健康教育核心信息.[EB/OL].https://www.chinacdc.cn
[2]国家气候中心.极端高温天气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报告[R].2023.
来源:科普健康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