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角色:楚庄王(手持 “鼎” 模型)、周王使者、史官。剧情:楚庄王问 “鼎之大小轻重”,周使反驳 “天命在周”,史官记录 “礼崩乐坏”。
(一)趣味导入:情景剧《楚王问鼎》(5 分钟)
1.情境设置:
教师播放动画短片《楚王问鼎》,随后邀请 3 名学生上台表演情景剧:
角色:楚庄王(手持 “鼎” 模型)、周王使者、史官。剧情:楚庄王问 “鼎之大小轻重”,周使反驳 “天命在周”,史官记录 “礼崩乐坏”。2.问题引导:
“楚庄王为什么要问九鼎的重量?这一行为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表演,激发兴趣,引出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的主题。)
3.活动 1:地图拼图大挑战
分组发放春秋、战国形势图拼图,限时 3 分钟完成拼接。对比两张地图,思考:“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韩、赵、魏三国是如何出现的?”教师总结:春秋以 “争霸” 为主(如齐桓公 “尊王攘夷”),战国以 “兼并” 为核心(如长平之战),“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标志着社会进入新阶段。4.思维拓展:华夏认同的形成
展示材料:《左传》“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与考古发现的戎狄墓葬中 “华夏式礼器” 图片。讨论:“诸侯争霸与民族融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自称‘华夏民族’?”小结: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周边民族与华夏族的交流,“衣冠华美、重礼仪” 的华夏认同逐渐形成。(三)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5 分钟)
1.经济变革:从 “刀耕火种” 到 “铁犁牛耕”
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片段:“铁犁牛耕如何改变农业生产”,展示战国铁犁、牛尊实物图片。小组讨论:“铁犁牛耕的推广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提示: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税收变革→阶级关系变化)。2.活动 2:商鞅变法辩论会
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商鞅、旧贵族、农民、士兵),结合《史记・商君列传》史料,就变法措施展开辩论:旧贵族:“废除世卿世禄,我们的特权怎么办?”商鞅:“奖励军功,平民可封侯,国家才能强大!”农民:“奖励耕织,多打粮食能免税,太好了!”辩论后填写表格:措施对谁有利?对秦国的影响奖励军功士兵、平民军队战斗力提升废井田开阡陌新兴地主封建土地制度确立3.思维升华:
“商鞅被车裂,但变法为何能延续?”(提示:顺应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潮流)。
(四)百家争鸣:思想的 “春秋战国”(15 分钟)
1.活动 3:诸子 “招贤大会”
2.现实关联:
讨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如何体现?墨子‘兼爱’思想与现代公益精神有何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拉近传统文化与现实的距离,体会思想的生命力。)
(五)课堂总结:时间轴上的 “大变革”(5 分钟)
师生共同绘制时间轴,标注关键事件: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 春秋争霸(齐桓公、楚庄王)→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战国七雄→ 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核心结论: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井田制瓦解),进而引发政治变革(变法)和思想繁荣(百家争鸣)。1.实践作业:
制作 “我心中的诸子” 手账:用漫画或故事形式展现某一学派思想(如 “孟子劝齐王爱民”)。
2.思辨题目:
“如果商鞅穿越到现代,他会支持‘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为什么?”
本次教学设计通过拼图、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将抽象的 “社会转型” 具象化,学生参与度高,但需注意控制活动时间(如辩论环节限时 5 分钟)。诸子思想与现实的关联部分,可增加更多案例(如 “和谐社会” 与儒家 “和而不同”),深化理解。可补充湖南本地史料(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增强地域历史的亲切感。来源:明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