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丨助你远离基孔肯雅热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6 21:09 1

摘要:近段时间,广东多地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30%至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长期影响。因此要防止蚊

供稿来源:深圳市中医院药学部 张丽芬

近段时间,广东多地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30%至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长期影响。因此要防止蚊子叮咬,切断基孔肯雅热的传播。

到底该怎么防、怎么治?

基孔肯雅热是经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伊蚊是生活在清水中的,预防关键是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核心思想围绕“阴阳五行”“天人相应” 及人体生理、病理、诊疗等内容展开,并未直接出现关于 “驱蚊” 的明确描述。

不过,书中对自然界环境

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多有论述

间接体现了古人对“避害”的认知逻辑

一、强调环境与健康的关联

《黄帝内经》提出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灵枢・岁露论》),认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季节、气候、地理)会影响人体状态。蚊虫易在湿热环境滋生,而书中重视 “避其毒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及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虽未特指蚊虫,但蕴含了通过规避不良环境(如潮湿、秽浊之地)来预防疾病的思想,这与驱蚊的本质(减少有害生物接触)相通。

二、对 “湿”“秽” 的警惕

书中认为 “湿邪” 是致病因素之一(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而蚊虫滋生常与潮湿、不洁环境相关。古人虽未明确将蚊虫与疾病直接关联(如疟疾与蚊子的关系在近代才被证实),但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如保持干燥、清洁)来避免 “湿邪”,客观上能减少蚊虫聚集,这与《黄帝内经》“治未病” 的预防思想一致。

三、驱蚊方法的理论溯源

《黄帝内经》本身并无“驱蚊方法” 的直接记载,但其 “天人相应”“治未病”“避邪防毒” 等思想,为后世通过改善环境、利用芳香草药驱虫提供了理论基础。

“治未病” 与环境防护: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主张通过改善环境、规避 “虚邪贼风” 来预防疾病。

古代常用艾草、苍术等草药驱蚊,这些方法的理论基础与《黄帝内经》中“药食同源”“性味归经” 等思想相关(如艾草性温,可燥湿、驱虫),虽不是《黄帝内经》原文直接记载。

《黄帝内经》中虽未专门提及“驱蚊”,但在论述药物性味与功效时,间接体现了对艾叶这类草本植物的认知:

性味归经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提出“药食同源”“四气五味” 理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及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认为药物的性味(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决定其作用。艾叶性温、味辛苦,具有温经散寒、燥湿驱虫的特性,这与《黄帝内经》中 “辛味能散、能行”“温性可祛寒燥湿” 的思想相符,为其驱虫功效提供了理论支撑。

艾叶,燃烧后产生的气味可净化空气、驱散虫邪,这一实践源于《黄帝内经》中“气味疗法” 的思路(如通过药物气味调节人体与环境的平衡)。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等后世医书明确记载了艾叶“驱虫、避秽” 的用法,其理论根源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对草本药物 “燥湿、祛邪” 功效的认知。

此外,还有薄荷、青蒿、苍术、白芷、丁香和佩兰等:气味辛烈、芳香浓郁,其挥发性成分可驱散蚊虫,挥发油气味对蚊虫具有刺激性,可干扰其嗅觉系统,减少蚊虫靠近。这与《黄帝内经》中“辛味能散、能行” 的特性相符,通过气味的 “散发性” 达到驱虫效果。以上中药可单独燃烧或煎煮后喷洒使用,或复方使用以达协同效果。

传统驱蚊常将上述草药配伍(如苍术+ 白芷 + 丁香 + 佩兰),通过燃烧、制成香囊或煎煮后喷洒,效果优于单味使用。

1 燃烧法:

混合草药燃烧时,挥发油充分释放,气味叠加后覆盖范围更广,对蚊虫的驱避持续时间较长(通常2至4小时,视空间大小而定)。

2 香囊/ 香包:

干燥草药装入布袋,气味缓慢释放,适合小范围(如卧室、衣柜)驱避,效果较温和,持续时间约1至2周(需定期更换)。

3 煎煮喷洒:

草药煮水后过滤,喷洒于环境中,可短期驱避蚊虫,但效果持续时间较短(约1至2小时)。

苍术、白芷、丁香、佩兰通过挥发油成分发挥驱蚊作用,其中丁香、苍术效果相对突出,白芷、佩兰更适合辅助配伍。实际使用中,建议采用复方燃烧或制作香囊,虽效果不及化学驱蚊剂,但胜在天然安全,适合追求传统防护方式的场景。

《黄帝内经》助你远离基孔肯雅热,其本身虽无“驱蚊方法” 的直接记载,但其 “天人相应”“治未病”“避邪防毒” 等思想,为后世通过改善环境、利用芳香草药驱虫提供了理论基础。驱蚊实践(如焚烧草药、清洁环境),本质上是对这些思想的具体应用,虽非原文明确记载的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稿定设计

来源:凤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