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2023年牟丰京站在三峡博物馆古籍展柜前,宣称“数字化守护文明”时,他私人账户正收到某科技公司的百万“技术服务费”。这位曾高呼“新闻理想”的报业掌门,最终在文物保护屏风后露出权钱交易的真容。
导语:当2023年牟丰京站在三峡博物馆古籍展柜前,宣称“数字化守护文明”时,他私人账户正收到某科技公司的百万“技术服务费”。这位曾高呼“新闻理想”的报业掌门,最终在文物保护屏风后露出权钱交易的真容。
经常听说一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其实。这句话里的“流氓”二字,改成“贪官”一样适用。不信,请一起来认识一下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文化官僚”---牟丰京。
牟丰京这位1966年出生在山东烟台农家的子弟,他的名字特别具有小说中主角的含义。1987年,21岁的他刚从山东大学毕业,就分配到新华社辽宁分社做记者。虽然没有回到家乡山东工作,但能够进入新华社,那也是非常的难得!这样的铁饭碗放到当下,祖坟冒青烟都没有用。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年轻热血的他还是充满理想与抱负的。仅参加工作2年,他就主动申请援藏,在西藏新华分社工作了2年。援藏结束继续回到辽宁新华分社工作。
在新华社辽宁分社工作期间,因为表现优异,于1995年,被评为全国抗洪抗旱模范,次年,在参加工作9年之际的他被破格评聘为主任记者。
主任记者在新闻行业,是属于副高职称,评级相对比较困难,对学历,工作年限,工作业绩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他能获评,说明当时的他各个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
1997年,年仅31岁的他被调任新华社重庆分社担任总编辑,充分体现了他在新华社系统内得到了更高层级领导的肯定。而他的人生也从东北转向了西南。
在新华社重庆分社工作了3年,2000年他的工作单位调整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历任副社长、副总编,集团副总裁、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党委书记等职。且一干就是13年。
期间,于2011年(45岁)起担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正厅级干部)。同年还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新闻类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是由中宣部主导的国家级人才专项计划,旨在为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该工程最初重点选拔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四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后与“文化名家工程”合并实施,形成覆盖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文化经营管理等五大界别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3年,他的工作岗位再次发生调整,出任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总裁、总台长;他的工作领域从纸媒变成了广播电视。
在新的岗位上他一干又是10年,直到2023年年中卸任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总裁、总台长,转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党委书记、馆长。
该次任命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就在他履新2年左右时间,于2025年6月中纪委监委的官网上发布了一则他接受调查审查的通告消息。
并在2个月后的8月15日晚上7点,他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
至此,这位横跨报社、广电、文博三界的文化官僚终于露出他的双面人面具,终止了他在公众面前的表演。等待他的必然是纪法的严惩与规律性的高墙生活。
经查,牟丰京丧失理想信念,背离初心使命,违反政治纪律,这三句短语对于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新闻类人才而言,是不可想象,也不可饶恕的原则问题。
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对抗组织审查;这是对他担任关键岗位领导的指控,也是违纪违法的必然结果。
也正是下面的小节不守,终酿大错。
廉洁底线失守,罔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品,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违规配备使用公车,将应由本人支付的费用交由下属单位支付;
进而变本加厉,肆意妄为。利用权力搞人事腐败,污染他管辖范围内的政治生态。
无视组织原则,不按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职务调整、职工录用工作中为他人谋利并收受财物;
无论是纸媒或广电,在他担任一把手的时间段,都是企业投放品牌广告宣传的主阵地之一,且因为是官媒,有强大的背书,是企业增强自身品牌力的优选渠道。自然其广告投放与代理就有了具体的寻租空间。
将公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广告投放、代理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肆意决策,滥用职权,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正如他在博物馆的任期一样,虽短,但造成的危害却是巨大。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10个字背后真实的损失可能是无价!
在重庆日报掌握核心岗位权力时期(2000-2013),他可以利用的腐败手法参考下图:
腐败手法涉案金额证据锚点广告特批权年均1200万某房企年投50万获整版免费编制交易80万/人8名记者实名举报压案印刷回扣纸张差价37%招标文件技术参数量身定制在广电总台担任一把手时期(2013-2023),他的权力运用又与日报社完全不同,参考如下:
黄金档标王:收取某选秀节目“保护费”600万确保晋级;设备更新黑洞:4K设备采购价超市场价230%;影视基金截流:扶持青年导演资金被转至亲属公司;触目细节:其司机名下文化公司承揽广电80%外包业务
至于在博物馆担任馆长的期间,权力寻租与变现的手法更是让人细思极恐:千万不要以为博物馆是清水衙门,当博物馆的掌门人心中(眼中)只有“Money”的时候,文物保护便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博物馆腐败的常见的三种套路:
文物调包:真迹借展 → 高仿入库 → 真品走私
数字黑洞:虚增扫描设备 → 虚构数字化量 → 洗钱通道
基建寻租:改造工程 → 关联企业中標 → 虚增防护标准
上面的描述不是写小说,真实的事件有时比小说还有精彩一万倍。据知情人透露:
某清代书画“借展”日本后,归还画作红外检测非原件;原件哪儿去了?古籍数字化报价单显示:单页扫描成本达市场价12倍;定向供应商报价为的是花掉预算。下面是某网民绘制的时间线:(仅做参考,更多细节请参阅纪委监委相关通报)
2023.11 : 文物局预警系统发现异常借展记录
2024.03 : 审计署锁定印刷差价资金链
2024.06 : 海外拍卖行查扣疑似走私文物
2025.01 : 侄子公司财务总监突破口供
2025.06 : 同步控制牟丰京及3名亲属
突破点:其妻弟公司服务器存有文物高清扫描图,与走私图录完全匹配
盲区一:专业壁垒庇护
· 借展文物鉴定需7位专家,牟巧妙的安排5名关联人士,防不胜防,程序看上去完全合法;
· 书画鉴定报告用矿物成分配比造假,这涉及更专业文物书画修复知识,监督门槛超级高;
盲区二:光环效应失效
· “四个一批人才”头衔使其十年未受审计,我们对专家关心不够。人心会变,监督不力。
· 国务院津贴成为“免检金牌”,当其拿着津贴非法收受财物,倒卖文物的时候,显得格外讽刺。
盲区三:跨界监管真空
· 从报业到广电再到文博无连续监督机制,每一次离任审计要么没做,要么走了形式。
· 关键岗位尤其是一把手的财产公示,在提拔前一定要落实,这应该成为干部重用的必要条件。
在高压持续反腐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适当给制度打上一些补丁,比如:
文物电子身份证:给每件藏品都植入不可复制芯片,既定位又有报警功能;文化招标熔断机制:报价超行业均值30%自动废标,同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头衔连带问责:获国家级荣誉者需仍然需要定期接受国家相关机构的审计。当纪委人员打开牟丰京家里别墅地下室的收藏空间,赫然发现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1995年的
“全国抗洪模范”奖杯。
玻璃罩内的奖状已微微泛黄,衬着旁边缴获的涉案文物清单——那些价值过亿的走私书画,恰似对他职业生涯的终极嘲讽:
滔天洪水都没能冲垮的堤坝,却终被自己的内心的贪欲蚀穿。
你怎么看待这位文化官僚的落马一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本文线索来自中纪委监委/重庆市纪委监委案情通报
部分内容有一定的艺术加工,请各位友友注意甄别
原创不易,请勿搬运。如涉侵权,请私信告知,或评论区留言,即删。
参考数据源:
近十年文化系统腐败案涉案金额年均增31%(中纪委研究室2025白皮书)
博物馆文物借展异常率高达28%(国家文物局监测平台)
落马官员中国家级荣誉获得者占比63%(中国廉政学会统计)
来源:眷爱马后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