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经》有许多阐述治国之道的章节,核心思想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第二十三章讲述了具体内容,同样佐证其核心思想的正确。
《道德经》有许多阐述治国之道的章节,核心思想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第二十三章讲述了具体内容,同样佐证其核心思想的正确。
命将你放在一定的位置,最好的生存方式是顺其自然
原文整理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阅临译注少发言才是合乎自然的。因此,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掌控这种现象呢?是天地。天地这种刚猛的力量都不能够持久狂暴,更何况是人呢?所以,追求道的人,与道同行;追求德的人,与德同行;追求“失道德”的,与“失道德”同行。与道同行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与德同行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与“无道德”同行的人,“无道德”也乐于得到他。人没有诚信,别人就不会相信他。
阅临俗解《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核心围绕“自然”“道德”与“人为”的关系阐述治国之道,主要启示是: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少发表言论回归自然本真,符合道。所以狂风不刮一早晨,暴雨不下一整天。谁会做到这样?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坚持长久狂风暴雨,而何况人呢,更做不到极端。
“希言”本义是少言、寡言,引申为治国不滥发政令、不主观妄为,善政“贵言”。“自然”是指本真、本然状态,即道法自然。
老子主张,统治者应效法自然,顺其自然,减少人为干预,让社会遵循本性发展。这与“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一脉相承。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以自然现象喻指极端、狂暴的力量难以持久,暗喻统治者违背道的强力行为必然短暂,不可持续。
老子认为,狂风暴雨是天地所为自然现象,尚且无法持久,何况是人类意志?老子强调,人为的强权、暴力、苛政等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更不可能长久维持。
慨叹:天道无常却守衡,治国岂能任妄行;过度追求功名利,情绪极端又偏激;极端构想耗民力,用尽精力难成行。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因此,追求道的人,会与道合一;追求德的人,会与德合一,失道德的人会与失道德合一。
老子认为:
主动追随道、依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其思想行为会逐渐与道同步合一,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致力于修养德行、践行“德”的人,会与德性融合,成为有德之人。
老子的“德”非世俗道德,而是自然无为的禀性、结果、获得。
选择背离道与德,妄为、贪婪、强权的人,会陷入迷失状态,与混乱和失败同命运。
例如:暴政者导致民怨,贪婪者招致祸患,皆因背离道而自取灭亡。
现实领会,万物遵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选择何种道路,就会导致相应的结果。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与道同行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与德同行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与“无道德”同行的人,“无道德”也乐于得到他。
这句话阐述了人与“道”“德”及“失”之间的相互呼应关系。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当人顺应、契合“道”时,“道”也会自然地接纳、成就他。这里的“乐得之”可理解为规律对顺应者的正向回馈,就如同遵循了自然法则,能获得自然滋养。春播夏管秋收冬藏,大自然会回报人类的劳动行为。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德”是“道”在世间的体现和成果,指顺应规律的品性与行为。当人践行“德”的自然、无为、包容时,这种品性也会反过来充实、成就他,形成良性循环。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若人背离“道”与“德”,陷入失序、偏执的状态,这种“失”的状态也会持续影响他,导致更多失衡与缺失。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人没有诚信,别人就不会相信他。
“信不足”:主语是统治者。指的是统治者发出的政令、承诺反复无常或者其行为与宣传的道德标准不符,权威和诚信就欠缺、虚假。
“有不信”:主语是百姓。因为统治者不值得信任,所以百姓自然会用怀疑、敷衍、甚至反抗来回应。
百姓的不信任,是统治者自身诚信破产的必然结果,责任完全归咎于执政者自身。
浅悟零存来源:阅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