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闰出生于北京,6 岁时生母去世,由保姆抚养长大,接受了良好教育,以贤良淑德闻名。1883 年,李闰与谭嗣同(两人同龄,18岁)结婚,夫妻感情深厚。婚后育有一子,但不幸夭折。谭嗣同常年在外奔波,李闰独自操持家务,毫无怨言。1897 年,她参与创办 “戒缠足会”
文︱关品方
李闰(1865 至1925 年,享年60岁),字韵卿,湖南长沙人,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夫人。她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寿蓉是清末名士,曾在户部供职。
李闰出生于北京,6 岁时生母去世,由保姆抚养长大,接受了良好教育,以贤良淑德闻名。1883 年,李闰与谭嗣同(两人同龄,18岁)结婚,夫妻感情深厚。婚后育有一子,但不幸夭折。谭嗣同常年在外奔波,李闰独自操持家务,毫无怨言。1897 年,她参与创办 “戒缠足会”,宣传不缠足的好处,参与维新;与康广仁(康有为弟、六君子之一)之妻黄谨娱共同创办“中国女学会”,次年创立“中国女学会书塾”,出版《女学报》,倡导男女平等和女性权利。
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就义。李闰悲痛欲绝,但克制哀情,力图振作,改名 “臾生”(余生短暂的意思),承担家庭责任,抚养继子,勤俭持家。1912 年,她捐出家产,投身公益,与刘善涵共同创办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任名誉校长,致力培养女性人才。此外她还关注社会福利,设立育婴局救助弃婴。1924 年,为预祝李闰六十寿辰,梁启超联同康有为,合送 “巾帼完人” 横匾贺寿。李闰1925年去世,转眼间已过百年。
李闰从传统闺阁女子成长为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在丈夫去世后,继承遗志,积极投身教育和慈善事业,成为近代中国女性的典范,不可多得。她的诗词作品以悼亡诗为主,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悼亡诗一》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表达了李闰对亡夫的深切思念,将悲痛化为灰烬,以浪漫想象寄托来世重逢的愿望。
《悼亡诗二》
“盱衡禹贡尽荆榛,国难家仇鬼哭新。饮恨长号哀贱妾,高歌短叹谱忠臣。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惨澹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将丧夫之痛与国家危难结合,哀悼夫亡,忧怀国恨,情感深沉厚重,真挚感人。
李闰的悼亡诗多在祭奠谭嗣同的时候创作,写在纸钱上焚化,不少散佚失传,十分可惜。她封存了谭嗣同的遗物,数十年如一日,极有远见。
梁启超悼念谭嗣同和李闰的文字不少。《谭烈妇传》发表于《清议报》第十期,详细记述了李闰在谭嗣同就义后曾尝试跳河殉情、拔刀自刎的悲壮事迹。文中记叙李闰“终日啼哭,神志几溃”,反映梁启超对谭嗣同夫妇的深切关情。在《戊戌政变记》的“殉难六烈士传”中,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为国流血第一士”,引述其绝笔诗《狱中题壁》,歌颂其“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情。《饮冰室诗话》评价谭嗣同诗“拔剑欲高歌,侠骨有几根”,认为其诗风“遒劲激越,如见其人”。 《亡友谭嗣同》述及李闰“以未亡人之身,承夫遗志”。 梁启超在作品中多次引用谭嗣同的诗句,如《自励》诗 :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引喻谭嗣同的牺牲精神。 《壮别》诗 :“丈夫有壮别,不作儿女颜”,与谭嗣同的豪迈气概呼应。
梁启超与谭嗣同相识相知,志同道合。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通过文章纪念谭嗣同夫妇。在梁启超的笔下,谭嗣同和李闰的形象深刻,开创了近代革命人物叙事的先河。梁启超盛赞李闰体现了对丈夫的深情、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贡献。
谭李两人伉俪情深而志同道合,十分罕有。他们虽是“盲婚”,但感情弥深。儿子夭折后,谭嗣同拒绝纳妾,以示对李闰忠贞不二。李闰随丈夫在甘肃期间,诗酒唱酬,大有北宋李清照之风。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捕杀。李闰惊闻噩耗悲痛欲绝,两度试图自杀殉情,幸被家人救回。她最终选择坚强地活下去,拒绝再嫁,撑起家庭,继承遗志。以当时社会环境,谈何容易?
李闰独自承担重任,处理丈夫丧事,安抚族人情绪,应对外界非议。辛亥革命后,六君子获得平反。她为丈夫建墓写传修祠,让后世铭记谭嗣同的忠魂。她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创办女子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
李闰的事迹展现了她在逆境中自强的坚韧与承担,沿自其对丈夫的深情与忠诚。笔者行文至此,百年回眸,望风怀想,仍不免恻然动容。
谭嗣同致李闰的信札现存两封重要文本,均藏于湖南博物院,是其革命精神与侠骨柔肠维度交织的见证。
第一封《与妻书》(1898年6月21日)是谭嗣同赴京前在长沙所作,嘱咐李闰“无喜无悲”、"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以"结缡十五年"回溯婚约,坦言"背盟"之憾;"手写此信,成阴曹一鬼",与13年后革命青年林觉民的《与妻书》(1911年)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信中要求李闰维持节俭家风,预判湖南饥荒可能引发匪乱,建议家人“雇船速行”、避难至湖北。全书意切情真,笔者细读之余,掩卷不忍。
第二封(1898年8月27日)是谭嗣同在北京浏阳会馆写就,叹息生死契阔,当世或难重遇之余,详述变法筹备忙碌,附寄《女学报》,支持李闰参与女学会的事业。信中提及"雷残琴"、"崩霆琴"等夫妻信物,怀念他赴京前夜抚琴惜别、寄语珍重的场景。
前年(2023年)大型舞台湘剧《夫人如见》在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演,好评如潮。今年初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5 月在浏阳欧阳予倩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后,继而在上海第 32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舞台上演出。谭嗣同和李闰如天上有知,定当含笑。今天的中国,如您们所愿。
"夫人如见"湘剧的结构严谨,还原谭嗣同信中表达的"杀身成仁之志"与"体贴仗义之情"的双重性。到今天,127年过去,戊戌政变当年的刀光剑影、牢狱刑场的杀伐灭绝,舞台上栩栩如生,历历在目。这套湘剧在网上可以找到。
《与妻书》全文如下。
《闰妻如面 : 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亦可互嘲。愿君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我与殇儿,同在西方极乐世界相偕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团圆。 殇儿与我,灵魂不远,与君魂梦相依,望君遣怀。戊戌八月九日,嗣同》(1898年9月24日)
4日后(9月28日),谭嗣同在北京菜市口刑场被杀害,33岁。
信中的“相守以死”是生死之约。“结缡十五年”是指两人自从1883年成婚以来的深厚感情。“背盟”一词既含愧疚,又显舍生取义的决绝,体现小我为大我牺牲的精神。 “同住莲花”和“同命鸟”借用佛教意象,表达来世相伴的愿望,反映谭嗣同浪漫主义的生死观。笔者可以想象谭嗣同写这封信的时候涕泪交流,力透纸背,心中撼恸,不能自已。丈夫对妻子临终嘱托,反复叮咛要“无喜无悲”,实为减轻其悲痛之情,抚慰其绝望之心。书中提及早夭的“殇儿”,以家庭温情重叠诀别哀伤,催人涙下。
谭嗣同的家书体现对妻子的关怀,嘱其节俭持家,“免得人说嫌话”(1898年5月);叮嘱妻子若遇匪乱“可雇一船迅速来鄂”(1898年6月);寄送《女学报》鼓励妻子关注女性解放(1898年7月)。凡此种种,超越私人情感的倾诉,是志士仁人“我以我血荐轩辕”悲壮的见证。
林觉民是1911年3月12日广州黄花岗起义72烈士之一(24岁)。他的《与妻书》和13年前谭嗣同的《与妻书》互相辉映。
林觉民的《与妻书》节录如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信中“泪珠和笔墨齐下”直击人心。林觉民回忆婚后“疏梅筛月影”的静谧时光,展现细腻的私人情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认为无国家幸福则无个人幸福,壮战斯言。 “并肩携手,低低切切”;“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直抒胸臆。林觉民这封信写于广州起义前夜,现存于福建博物院,是国家一级文物。
谭林两人的《与妻书》都烁古砺今,对后世产生极大回响,堪称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笔者希望年軽人都有机会读到,从中汲取养分。
最后,笔者查阅有关谭嗣同和李闰的后人。他们育有一子,乳名兰生(即信中的殇儿),可惜不幸夭折。他的父亲谭继洵将次子谭嗣襄的独子谭传炜过继给谭嗣同,作为李闰的养子。谭传炜育有两子,李闰承担起抚养孙儿的重任。孙儿谭恒锐抗日战争期间参军,退伍后教书,1949 年前往台湾,已去世。李闰的曾孙谭志浩1927年出生,留在大陆,是矿山工程师,退休后定居湖南岳阳(2009年逝世,享年82岁);其子谭士恺(1957 年出生),是谭嗣同和李闰的玄孙。故人有后,血脉传承。这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朽传统。谭嗣同为国献身的奋斗精神,浩气长存。李闰在国事蜩螗、颠沛流离的日子坚守不屈,难能可贵。谨以此文,致最崇高的敬意。
来源:关品方香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