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高血糖是全身性疾病,不能只降糖,还要控制好这些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9 13:12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64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2岁,查出血糖偏高已经有三年了。平时她特别注意饮食,一口甜食都不碰,家里常备的二甲双胍从来不敢断。可最近体检时,医生却说她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得还不错,但肾功能已经出现异常,眼底也有病变迹象

“我血糖都控制住了,怎么还会出这些问题?”张阿姨觉得很委屈。

其实,她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高血糖不是单一的“血糖病”,而是全身性的慢性疾病。控制血糖只是第一步,保护血管、神经、器官才是长期管理的核心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吃点降糖药、少吃糖就能控制住。可现实远没那么简单。

糖尿病的本质,是身体对胰岛素反应异常,导致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全面紊乱。这种代谢紊乱,会悄悄损伤全身血管、神经和多个器官系统

哈佛大学医学院2024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高血糖人群更容易出现肾脏损伤、视网膜病变、神经退行性病变、认知功能下降等一系列并发症,而这些问题往往在血糖刚升高时就已开始。

换句话说,高血糖更像一个“慢性毒素”,在全身潜伏破坏,而不是只在血液里“浮一浮”。

很多患者在吃药、控糖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其他指标的管理。而这些“隐形杀手”,才是高血糖最致命的部分。

1.血压:糖尿病+高血压,是“黄金搭档”也是“毁灭组合”

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使得血压更难控制。而高血压又会加速肾脏和视网膜的损害,形成恶性循环。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若合并高血压,其心血管事件风险可上升2~4倍。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目标更严格,建议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2.血脂:血糖高,血脂往往也不安分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等异常血脂,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分泌科专家指出,控制血脂不仅能延缓糖尿病进展,还能显著降低心梗、脑梗等并发症风险。

3.体重:别让脂肪拖慢代谢的脚步

肥胖,尤其是内脏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诱因之一。超重会让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控制更困难。

研究表明:体重每下降5%,胰岛素敏感性就能显著提升。所以控制体重,是糖尿病管理中绕不过去的一关。

高血糖之所以可怕,不只是因为它让人吃药一辈子,而是因为它的并发症往往**“悄无声息”,但后果严重**。

1.糖尿病肾病:不痛不痒,透析就在不远处

早期常常没有症状,只能通过尿微量白蛋白和肌酐指标发现。一旦发展到肾功能不全,治疗难度大、成本高。所以,糖尿病患者每年应定期做尿常规+肾功能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看不见的危险,真会“看不见”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眼底毛细血管渗漏、出血,最终可能引发失明。很多患者等到视力模糊才就诊,已经晚了。中国糖尿病眼病防治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检查一次眼底,尤其是病龄超过5年者。

3.糖尿病神经病变:手麻脚麻不是小事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麻木、刺痛、无力,严重者甚至出现感觉缺失,走路摔倒、足部溃烂接踵而来。脚部护理对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每天检查是否有破损、感染,穿宽松透气的鞋袜,降低病变风险。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管理就是吃药、忌糖,其实远不止这些。真正科学的控糖,一定是“五驾马车”齐头并进:

饮食管理:控制总热量、限制精制碳水,多吃高纤维低升糖的食物。

运动干预: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血糖监测:坚持自我检测,及时发现波动,调整用药和饮食。

药物治疗:遵医嘱服药,切忌私自加减剂量。

健康教育:学习糖尿病知识,了解并发症预防策略。

尤其要强调,单靠药物是“治不好”糖尿病的,生活方式才是长期控制的基础。

很多人觉得,自己空腹血糖不到7就算控制好了,其实远远不够。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控制目标应包括:

空腹血糖:4.4~7.0 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0.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血压:<130/80 mmH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合并心血管病者<1.8)

只有这些指标都达标,才能真正降低并发症风险,不给高血糖留下“打游击”的机会。

写在最后

高血糖不是“血糖病”,而是一个全身性代谢综合征。如果你只盯着血糖数字,却忽视了血压、血脂、体重等其他指标,那就像只修补漏水的水龙头,却放任管道锈蚀、地基塌陷。

控好血糖只是起点,保护全身才是终点。别让“我血糖控制得很好”成为一句自我安慰的话,真正科学的管理,是对身体每一个系统的负责。

参考资料: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Harvard Medical School. Diabetes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 the silent progression. JAMA. 2024.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专家访谈,《糖尿病管理的5项核心指标》,健康时报,2024年12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