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这4件事就不要做了,不要害了自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9 17:02 1

摘要: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却潜藏着一场慢性“隐形杀手”的悄然入侵。糖尿病不是病发时痛,而是拖久了命都可能搭进去。但真正让人陷入困境的,往往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你得病之后还在做的那些错事。

我只是饭后有点口渴,怎么就查出了糖尿病?”这是我门诊里一位50多岁的中年患者说的话。

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却潜藏着一场慢性“隐形杀手”的悄然入侵。糖尿病不是病发时痛,而是拖久了命都可能搭进去。但真正让人陷入困境的,往往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你得病之后还在做的那些错事

今天我不跟你讲教科书,不谈高深的代谢机制,咱就说点实在的:得了糖尿病,有四件事真不能再干了。有些人听了不当回事,后面不仅血糖没降下来,反而把自己送进了ICU。

在很多老百姓的认知里,糖尿病就是吃糖吃多了,戒糖就没事了。这种说法太片面也太危险。糖尿病说到底,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出了问题。

胰岛素像钥匙,打不开细胞的门,葡萄糖就堆在血液里,久而久之,血糖高了,器官受损,视网膜、肾脏、心脏、神经系统全都可能遭殃

我国糖尿病患者总人数已超过1.4亿,是世界第一。根据《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3年的数据,中国成年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2.4%。还有超过一半的患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

得了糖尿病,别再想着“我还年轻”“我没胖”“我不吃甜食”,而是要立刻调整生活方式,特别是下面这四件事,千万别再做

我有一位病人,姓李,55岁,出租车司机。三年前被查出2型糖尿病,医生给他开了二甲双胍。他吃了几天,血糖降了,就以为没事了,药也停了,血糖仪也不用,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

直到有一天开车时突然视力模糊,差点撞车,送来医院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到了中期

像李师傅这样的患者太多了。吃药不是终点,血糖监测和生活管理才是关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糖尿病基层管理指南(2023)》明确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并结合饮食运动进行个性化管理。

糖尿病是一个需要长期“自我管理”的病,而不是“医生给你开个药就完事了”的事。

网上流传的一些“降糖秘方”什么苦瓜水、玉米须、桑叶茶……说得跟包治百病似的,甚至还有人吃“排糖丸”“降糖胶囊”,号称可以替代药物。这些东西最好别碰,更别信

国家药监局多次通报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降糖保健品”,实际上是在偷偷加上降糖药的成分,但剂量不明,种类不明,副作用巨大。长期服用这种“黑药”,不仅会导致低血糖,还可能损伤肝肾。

说句实话,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并不复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等都是国家基药目录里的常用药,疗效明确,副作用可控。怕吃药的人,往往最后要吃更多的药,甚至要上胰岛素。

你要明白,吃药不是失败,而是不让糖尿病继续“吃掉你”

“我腿脚不好,不适合运动。”“我退休了,没事就坐着看看电视。”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没毛病,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就像是给血糖装了个“加速器”。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糖尿病患者应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车、广场舞。

运动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降低血糖,还能控制体重、改善血脂。不运动,血糖控制会越来越吃力,药物剂量越来越大。

长期不动还会增加下肢血栓、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风险。我见过太多患者,开始只是血糖高,后面发展到脚趾发黑、坏疽,最后不得不截肢。

很多人不知道,情绪也是血糖的“调节器”。焦虑、愤怒、恐惧这些负面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升高,从而引起血糖波动。

我有个患者,退休之后闲不下来,整天跟老伴儿吵架,孩子也不太关心他。每次来检查,空腹血糖都控制得不错,但餐后两小时血糖高得离谱。后来我让他去做心理咨询,结果情绪稳定后,血糖也慢慢降了下来。

不要小看心理因素。糖尿病是一场“身心战争”,光补药补糖不行,还得补“心”。

糖尿病可怕吗?可怕。但有些人得了病却还“照旧活着”。你以为还能跟以前一样吃喝玩乐,结果就是血糖越来越高,药越来越多,病越来越重。

说到底,这四件事——不监测、不吃药、不运动、不管理情绪,是糖尿病患者最容易犯的“慢性自杀”。

我不是吓唬你,而是想告诉你:糖尿病没你想的那么轻松,但也没你想的那么绝望。只要你愿意重视它,配合医生管理它,它就能像个“安分的邻居”,不折腾你。

但如果你掉以轻心,它分分钟从“邻居”变成“恶霸”。

糖尿病不挑人、不看年纪、不问性别,它“盯上你”,只看你怎么对待它。

你可以像李师傅那样,等到视力模糊才想起来血糖;也可以从今天起,每天做点改变,哪怕只是一顿饭里少放一勺油、多走一站路、多睡一个小时。

我们不能改变糖尿病的到来,但能决定它有没有机会带走我们的健康。

你还在做这四件事吗?你是不是也曾误以为“糖尿病就是少吃点糖”?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或者身边的真实经历,我们一起把这个“隐形杀手”看清、看透、看穿。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中华医学会,2020.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基层管理指南(2023年版)[S].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2023.

[3]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J].TheLancetDiabetes&Endocrinology,2023.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之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