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健品吃哪些?怎么吃?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产品,许多消费者往往难以选择,渴望获得科学、专业的建议。正因如此,“营养师”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但在实际消费场景中,一些所谓的“营养指导”却并不专业,他们以“健康管理师”“营养顾问”等身份出现在社交平台和线下讲
保健品吃哪些?怎么吃?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产品,许多消费者往往难以选择,渴望获得科学、专业的建议。正因如此,“营养师”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但在实际消费场景中,一些所谓的“营养指导”却并不专业,他们以“健康管理师”“营养顾问”等身份出现在社交平台和线下讲座中,通过营造“专业形象”引导消费者购买保健品。
事实上,公众对“营养师”的认知往往较为模糊,而一些企业在营销中又有意混淆这一身份。北京营养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兰介绍,目前营养师种类主要有注册营养师、公共营养师、营养指导员等。其中注册营养师对学历、专业及工作年限的要求较高;公共营养师对专业要求较低,对健康和亚健康人群进行营养指导;营养指导员则是可以为居民提供合理膳食、均衡营养指导的人员。
然而,在实际市场中,“营养师”的称谓被泛化与滥用,一些企业销售人员通过各类短期速成课程培训获取“营养顾问”“健康讲师”等证书,便以“专业身份”开展指导与销售,甚至参与直播带货、群聊推销,所提供的营养指导常常缺乏专业性,甚至存在误导风险。
销售边界需明确,“专业形象”不能误导消费者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保健品营养师”“健康顾问”等关键词,可以看到很多消费者分享类似的经历:这些人向他们推荐保健品,往往附带“治病”“降三高”“防癌抗癌”等暗示,这不仅涉嫌误导消费者,更存在明显的法律风险。
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GB16740—2014)中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是: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目前,“营养指导”这一标签依然是销售接触消费者的常见身份包装。业内人士透露,很多企业为销售人员提供“话术手册”和“配方模板”,培训其在销售时使用“擦边词汇”,通过营造“专业可信”形象实现精准转化,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
“营养指导应当基于个体健康状况,提供科学、合理的膳食建议,而不是具体产品推荐。”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菲菲律师表示,如果以科普健康知识为主,不绑定具体商品,属正当指导;如果以推销保健品为目的,或具有盈利目的,利用“营养师”身份背书诱导购买,名为“营养指导”,实为“销售产品”,则属于典型的商业营销行为。
“保健食品不是普通食品,不能当普通食品来随意吃,更不能当药来吃。”注册营养师陆雅坤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保健食品时应咨询专业人士。“可以去医院营养科询问专业医生,一些平台也有专业营养师问诊的付费咨询,还有很多注册营养师可以为大家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专业正确的指导。”
监管整治持续发力,消费者需科学选购、谨防误导
近年来,为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秩序,监管部门持续发力。2020年4月起,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委开展了为期五年的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保健食品领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目前,我国保健食品抽检合格率已达99.5%以上,行业整体规范程度持续提升。
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指出,在我国保健食品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为特殊食品,产品属性为食品。国家对保健食品等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需要依法进行注册或者备案。
而“保健品”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是一种市场惯用泛称。现实中大量宣传“保健功效”的产品,如市场上销售的“理疗床垫”“功能内衣”“理疗仪”等,甚至存在“三无”产品混入的情况,此类产品大多以“保健品”名义宣传,容易混淆视听。相关负责人表示,“保健品”概念混淆,定位不清,法律依据、执法主体不明确,已成为市场乱象和监管顽疾之一。
此前,监管部门在对专项整治行动中100件保健食品重大案件的调查分析显示,有44例涉及夸大和虚假宣传,19例涉及违法广告,二者合计占比63%。然而,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行业规范程度不断提升,相关问题已较整治前显著改善。
市场监管总局也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保健食品的作用,科学选购、谨防误导。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若出现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盲目用保健食品“调理”或“替代药物”,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市场监管总局科普视频《保健食品小剧场之真假蓝帽子》视频截图
选购保健食品应遵循“123法则”即“一查、二看、三控”:一查包装是否标注保健食品标志“蓝帽子”和批准文号,保健食品产品信息可在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查询;二看产品标签是否标明生产企业名称、食品生产许可证,另外要看清自己是否属于产品标注的不适宜人群;三控要控制食用量,按说明书食用。
市场监管总局官网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
同时牢记“三不要口诀”:不要混淆、不要盲购、不要轻信。不要混淆概念,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不要盲目购买或一次性过量购买产品,要选择正规渠道;不要轻信夸大宣传,不听信“专家”“营养师”将产品夸大为“灵丹妙药”。
此外,消费者还应警惕非法传销、私域直播推销、“赠送鸡蛋米面”等低价诱导及会议营销形式的销售陷阱,不盲目参加“免费试用”“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等可能暗藏推销目的的活动。
保健品吃哪些?怎么吃?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产品,许多消费者往往难以选择,渴望获得科学、专业的建议。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