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是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芳香,粗2 - 5毫米,外部淡褐色,节间长3 - 5毫米,根肉质,具多数须根,根茎上部分枝甚密,植株因而成丛生状,分枝常被纤维状宿存叶基。叶无柄,叶片薄,基部两侧
石菖蒲知识大全
一、植物学特征
(一)形态特征
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是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芳香,粗2 - 5毫米,外部淡褐色,节间长3 - 5毫米,根肉质,具多数须根,根茎上部分枝甚密,植株因而成丛生状,分枝常被纤维状宿存叶基。叶无柄,叶片薄,基部两侧膜质叶鞘宽可达5毫米,上延几达叶片中部,渐狭,脱落;叶片暗绿色,线形,长20 - 30(50)厘米,基部对折,中部以上平展,宽7 - 13毫米,先端渐狭,无中肋,平行脉多数,稍隆起。
花葶侧生,长5 - 10厘米,三棱形;叶状佛焰苞长13 - 25厘米,为肉穗花序长的2 - 5倍或更长,稀近等长;肉穗花序圆柱状,长2.5 - 8.5厘米,粗4 - 7毫米,上部渐尖,直立或稍弯。花白色。成熟果序长7 - 8厘米,直径可达1厘米。幼果绿色,成熟时黄绿色或黄白色。花果期2 - 6月。
(二)生长习性
石菖蒲喜阴湿环境,常生长于海拔20 - 2600米的密林下,多生于山涧水石空隙中或山沟流水砾石间(有时为挺水生长)。它对土壤要求不高,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为宜。石菖蒲耐寒性较强,在长江流域可露地越冬,但不耐干旱,在干燥的环境中生长不良。
(三)地理分布
石菖蒲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各地,如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此外,在印度东北部至泰国北部也有分布。
二、药用价值
(一)传统医学观点
1. 性味归经:石菖蒲味辛、苦,性温。归心、胃经。
2. 功效主治
○ 开窍豁痰:石菖蒲辛开苦燥温通,芳香走窜,不但有开窍醒神之功,且兼具化湿,豁痰,辟秽之效。故擅长治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之神志昏乱。治中风痰迷心窍,神志昏乱、舌强不能语,常与半夏、天南星、橘红等燥湿化痰药合用,如涤痰汤(《济生方》);若治痰热蒙蔽,高热、神昏谵语者,常与郁金、竹沥、黄连等配伍,如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治痰热癫痫抽搐,可与枳实、竹茹、黄连等配伍,如清心温胆汤(《古今医鉴》);治癫狂痰热内盛者,可与远志、朱砂、生铁落同用,如生铁落饮(《医学心悟》);用治湿浊蒙蔽,头晕,嗜睡,健忘,耳鸣,耳聋等症,又常与茯苓、远志、龙骨等配伍,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 醒神益智:石菖蒲入心经,开心窍、益心智、安心神、聪耳明目,故可用于健忘、失眠、耳鸣、耳聋等症。治健忘证,常与人参、茯苓、远志等配伍,如不忘散(《证治准绳》)、开心散(《千金方》);治劳心过度、心神失养引发的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常与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等配伍;治心肾两虚、耳鸣耳聋、头昏、心悸,常与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等配伍。
○ 化湿开胃:石菖蒲气味芳香,能化湿浊,醒脾胃,行气滞,消胀满。用治湿阻中焦,脘腹痞满、胀闷疼痛,常与砂仁、苍术、厚朴等配伍;若湿浊、热毒蕴结肠中所致之水谷不纳,痢疾后重等,可与黄连、茯苓、石莲子等配伍,如开噤散(《医学心悟》)。
(二)现代医学研究
1. 化学成分:石菖蒲主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有β - 细辛醚、α - 细辛醚、石竹烯、石菖醚等。此外,还含有氨基酸、糖类、有机酸和甾体类化合物等。
2. 药理作用
○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石菖蒲有镇静作用,能减少动物的自发活动,增强巴比妥类药物的催眠作用。其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β - 细辛醚具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可对抗戊四氮所致的惊厥发作。石菖蒲还能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对东莨菪碱所致的记忆获得障碍、亚硝酸钠所致的记忆巩固障碍以及乙醇所致的记忆再现障碍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石菖蒲挥发油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还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可对抗乌头碱、氯化钡等所致的心律失常。
○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石菖蒲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胃肠蠕动,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具有良好的开胃消食、理气止痛作用。
○ 抗菌作用:石菖蒲煎剂在体外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临床应用
(一)单方应用
1. 治痈肿发背:生菖蒲捣贴之,若疮干,捣末,以水调涂之。(《经验方》)
2. 治喉痹肿痛:菖蒲根捣汁,烧铁秤锤淬酒一杯饮之。(《圣济总录》)
(二)复方应用
1. 治疗失眠:取石菖蒲、远志各10克,酸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该方具有养心安神、开窍益智的作用,适用于心脾两虚所致的失眠、多梦、心悸等症。
2. 治疗小儿惊风:石菖蒲、钩藤各6克,僵蚕、蝉蜕各5克,胆南星3克。水煎服,每日1剂。此方可清热化痰、息风止痉,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等症。
3. 治疗湿阻中焦:石菖蒲、苍术、厚朴各10克,陈皮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该方有化湿行气、和中止痛之效,可缓解湿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四、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阴湿、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作为种植地。种植前,先将土地深翻20 - 25厘米,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2000 - 3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作为基肥,然后耙细整平,做成宽1.2 - 1.5米的高畦,畦沟宽30厘米,深20厘米。
(二)繁殖方法
1. 根茎繁殖:在春季或秋季,选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石菖蒲植株,将其根茎挖出,剪成5 - 10厘米长的小段,每段保留2 - 3个节。按行距20 - 25厘米、株距10 - 15厘米挖穴,每穴栽入1 - 2段根茎,覆土压实,浇足定根水。
2. 种子繁殖:秋季果实成熟后,采集种子,用清水浸泡2 - 3天,搓去果皮和果肉,洗净晾干。翌年春季3 - 4月,将种子与细沙按1:3的比例混合均匀,撒播于苗床上,覆盖一层1厘米厚的细土,再盖一层稻草保湿。保持苗床湿润,约1个月左右即可出苗。当苗高10 - 15厘米时,即可移栽定植。
(三)田间管理
1. 中耕除草:石菖蒲生长期间,要及时中耕除草,保持田间无杂草。中耕宜浅,以免损伤根系。
2. 追肥:每年追肥2 - 3次,分别在春季、夏季和秋季进行。每次每亩施入稀薄人畜粪水1000 - 1500千克或尿素10 - 15千克。
3. 水分管理:石菖蒲喜湿润,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但不宜积水。夏季高温干旱时,要及时浇水;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
4. 遮荫:石菖蒲喜阴湿环境,怕强光直射。在夏季高温季节,要搭建遮阳网进行遮荫,遮荫度以60% - 70%为宜。
(四)病虫害防治
1. 病害:石菖蒲主要病害有叶斑病、根腐病等。叶斑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 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 10天喷1次,连喷2 - 3次;根腐病要注意排水防涝,发病初期可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 - 1000倍液灌根。
2. 虫害:主要虫害有蚜虫、红蜘蛛等。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 - 20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可用20%哒螨灵乳油1500 - 2000倍液喷雾防治。
五、食用价值与其他用途
(一)食用价值
在一些地区,石菖蒲嫩叶可作为蔬菜食用。常见的吃法有凉拌石菖蒲叶,将嫩叶洗净后用开水焯烫,捞出过凉水,加入适量的盐、醋、生抽、香油等调料拌匀即可,口感清爽可口。也可将石菖蒲嫩叶切碎,与面粉混合制作成石菖蒲饼,煎制后食用,别有一番风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食用时应适量,因其含有一定的药用成分。
(二)其他用途
1. 园林观赏:石菖蒲叶丛翠绿,端庄秀丽,具有香气,适宜在水景岸边及水体绿化,也可盆栽观赏或作布景用。在园林中,常将其种植于溪流边、假山旁、阴湿的林下等地,营造出自然、清幽的景观效果。
2. 香料原料:石菖蒲的根茎和叶片含有挥发油,具有独特的香气,可提取香料,用于制作香水、香料等产品。
3. 文化寓意:石菖蒲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被视为吉祥之物,有驱邪避瘟的作用。在端午节,人们常将石菖蒲与艾叶一起悬挂于门上,以祈求平安健康。
六、使用注意事项
(一)用药禁忌
阴虚阳亢、烦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服石菖蒲。此外,石菖蒲中的挥发油成分有一定的毒性,过量服用可能会引起中毒,出现恶心、呕吐、惊厥等症状,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二)配伍禁忌
石菖蒲不宜与麻黄、地胆草等药物配伍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石菖蒲是一种具有多种价值的植物,无论是在药用、食用、观赏还是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在应用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其特性,合理利用,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来源:成功光辉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