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猪产业正经历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转型,精细化管控取代粗放式发展,政策组合拳推动行业洗牌。
生猪产业正经历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转型,精细化管控取代粗放式发展,政策组合拳推动行业洗牌。
2025年9月1日,将成为中国养猪业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从这一天起,全国畜禽养殖场将实行统一备案管理,这意味着中国生猪产业将告别自由扩张的时代,转向精细化调控的新阶段。
同时,多项配套新规也将同步实施:能繁母猪存栏量将调减、出栏体重被严格限制在120公斤以下、超重猪禁止进入屠宰、二次育肥行为遭禁止。
---
01 政策变革,全国统一备案标准
过去,各地的养殖场备案规则各不相同,“在河南能备案,到河北就不行”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分散的管理方式导致了疫病防控漏洞、环保监管混乱和产业数据虚报等诸多问题。
9月1日起实施的《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确立了全国统一的备案标准。备案统计的是“年出栏商品猪+种猪”,30公斤以下的仔猪不算在内。
这意味着,一个年出栏300头商品猪加200头种猪的养殖场就符合备案条件;而如果出栏400头商品猪加100头仔猪,则因为仔猪不算在内而不达标。
02 产能调控,减少低效母猪存栏
政策调整的核心之一是减少低效产能。数据显示,自2024年6月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连续处在4000万头以上,长期接近绿色产能区间上限。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3万头,为正常保有量的103.7%。
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问题。5月底,多家头部猪企接到要求,暂停扩产能繁母猪以及二次育肥。6月上旬,农业农村部提出将对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调减100万头左右。
7月23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明确要求:“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生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03 出栏体重严格限制,超重禁入屠宰
新规对出栏体重实施了严格限制。肥猪均重被压至120公斤,超重猪禁止进入屠宰场,二次育肥行为也被明令禁止。
违规者可能会被纳入失信名单。
头部企业已经积极响应这一政策。新希望表示将规范生猪销售,响应国家政策指引,“维持头均出栏体重120公斤左右,高价不压栏、低价不抛售”。
温氏股份也要求“逐步下调出栏均重,6月份目标环比下降3斤,中期目标降至240斤”。
在降体重方面,6月生猪宰后均重为90.3公斤,环比减少0.6%,同比减少2.1%。
04 运输监管升级,指定通道与冷链配备
9月1日起,道路运输检查将更加严格。新规要求检疫证明必须齐全,车辆备案要求细化,消毒设施必须配备,24小时轮班检查成标配。
信息化管理正在取代人工操作。检查站需要配备固定办公场所、标准查验场地和消毒设施。执法记录仪成为必备设备,还需要对接电子出证系统,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这些措施旨在填补监管漏洞,降低疫病传播风险,使生猪流通更加规范。
05 行业影响,养殖户面临挑战与机遇
新规对不同类型的养殖户带来了差异化影响。对于年出栏500头以下的散养户,政策并非简单地“一刀切”清退。
地方政府会引导他们“抱团发展”,比如加入养殖合作社或与大型企业合作搞“代养”。
只要合作社或代养主体整体达标,散养户也能纳入规范管理,不一定非要退出。如果不想扩大规模,也可以转型“特色养殖”,如生态黑猪、散养土猪,走差异化路线。
对于年出栏500-2000头的中小场,需要赶紧补“短板”。他们需要对照备案要求,检查防疫设施和环保设施,没达标的要抓紧升级。
同时要登录“全国畜禽养殖场备案平台”,提前准备材料,如营业执照、养殖场平面图、防疫制度等。
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大型场则面临着发展机遇。它们可以利用规模优势,对接本地屠宰场、商超,建立“养殖-屠宰-销售”产业链,减少对调运的依赖。
还可以带动周边小散养户搞“托管”,帮助他们达标,既响应政策,又能扩大自己的供应链。
06 头部企业响应,行业加速洗牌
面对政策调整,头部企业已经率先行动。
牧原股份在2025年半年报交流会上表示,公司将调减能繁母猪存栏规模,预计年底将降到330万头。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牧原股份能繁母猪数量为343万头。
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集团营销管理部早在6月上旬便发布通知,要求严控能繁母猪的存栏数量,逐步降低现有能繁母猪规模。同时禁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
新希望方面表示,其猪产业将保持现有规模,专注提质增效不盲扩。今年6月又明确要求商品猪不得流入二次育肥。
一些企业甚至终止了产能扩张计划。7月28日,神农集团发布公告称,宣布终止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并撤回申请文件。
巨星农牧也宣布延长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相关决议及授权有效期。
07 产业链格局重构,利润分配变化
2025年的生猪市场,正在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冰火两重天”。养殖户含泪卖猪,头均亏损最高超百元;屠宰企业却赚得盆满钵满,毛利同比猛增447%,创三年新高。
本轮养殖盈利收缩,本质是“供应过剩+价格下行+成本刚性”三方夹击的结果。全国生猪均价已跌至13.82元/公斤,同比暴跌33%。
能繁母猪存栏仍超出正常保有量3.7%,生猪供应持续宽松。
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已在8月陷入深度亏损,头均亏损64.85元,中小散户超40%都在亏钱。
而屠宰企业头均毛利却飙升至30.55元,同比增幅高达447%。
一场静默的权力转移正在发生。养殖巨头加速向下延伸:如牧原、温氏自宰比例已达30%,通过一体化运营每头猪可多赚12%的毛利。
屠宰企业反向控制上游:双汇、金锣等通过“订单养殖”锁定低价猪源,稳定利润空间。
08 金融支持与区域差异
各地正在探索不同的支持方式。中国人民银行眉山市分行指导辖内涉农银行机构将生猪、奶牛等畜禽活体纳入抵质押物范围,采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活体身份识别和实时监测。
这种“活体抵押+智能监管”金融服务模式,提升了活体资产融资能力。辖内银行机构累计发放畜禽活体抵押贷款9956万元。
银川市则出台了出栏补贴政策。对2025年8月22日至2025年11月25日期间出栏的牲畜,按照肉牛、肉羊、生猪头数给予补贴。
每个养殖场(户)补贴额度最高可达总额的30%。
这些区域性政策与全国性新规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
09 未来展望: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
政策调控的目标是告别短期救火模式,转向长期精细调控。综合考量消费变化、生产效率提升因素和市场供需平衡需求。
中国生猪产业正在从量变到质变跃升。
专家判断,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将带动2025年四季度开始新生仔猪量同比下降,预示着2026年二季度开始商品猪供应阶段性过剩局面将逐渐缓解。
从生猪价格来看,能繁母猪适度调减将会有效降低2026年猪价下跌和波动风险。
不过,在徐洪志看来,调减能繁母猪对于2026年生猪价格是一个利好,但是可能没有想象得那么大。
因为只是减掉了大约2.5%的产能,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产能过剩的局面。而且这个调减政策能不能持续落地,也需要观察。
---
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出栏体重严格限制和全国统一备案制度的实施,生猪产业正在告别粗放式扩张的时代。
头部企业已经率先调整产能,牧原、温氏等巨头纷纷调减能繁母猪规模。
行业竞争正从规模竞争转向效率竞争。降本增效已成为必然选择,差异化发展是关键。
明年年中,产业调整可能初见成效,一场深刻的行业变革正在全面展开。
来源: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