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勇,男,1967年6月出生,四川丰都人,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化学会会士。1989年获云南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6年在中国
接《202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四)》(以姓氏拼音为序)。
秦勇
秦勇,男,1967年6月出生,四川丰都人,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化学会会士。1989年获云南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6-2000年在美国佛蒙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2003年任美国Triad Therapeutics Inc.研究科学家。2003年起任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2017年6月起任院长。
主要从事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及药物全合成、新药创制和工业生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9年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2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23年当选中国化学会会士。其团队突破奥利司他、磺达肝癸钠等药物工业化合成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
推荐人:冯小明院士。
曲晓刚
曲晓刚,1965年7月生,中共党员,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实验室研究员、主任,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曲晓刚于199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1996年—200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NSF分子科学实验室师从哈迈德·泽维尔学习深造;2002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6年12月—2007年5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Heeger实验室开展生物分子识别合作研究;2010年5月获评为“吉林省第十一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1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23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会士。
曲晓刚主要从事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领域 。
推荐人:施剑林院士。
权恒道
权恒道,男,1963年8月出生,陕西渭南蒲城县人,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1996年7月获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2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精细化工领域)。
1996年9月至1998年3月,任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西安金珠近代化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1998年4月至2002年3月,任日本先端科技研究院(AIST)研究员;2002年4月,任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2012年3月,创建并参与投资成立陕西神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权恒道主要从事在氟化学和氟化工领域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新一代CFCs替代物的合成、分离、催化与应用;新一代Halon替代型卤代物的合成、分离、催化与应用;蒙特利尔议定书指定淘汰的卤代烃类物质的资源化技术等。
推荐人:姚建年院士。
任斌
任斌,男,1970年3月出生,福建闽侯人,国际电化学会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斌于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在厦门大学化学系读本科;1992年9月至1998年7月在厦门大学化学系硕博连读;1997年3月至1998年4月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市立学院作访问学者;1998年8月至2000年12月任厦门大学助理研究员;2000年12月至2004年8月任厦门大学副教授;2002年9月至2003年12月任德国马普协会Fritz-Haber研究所洪堡学者;2004年5月任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8月任厦门大学教授;2009年3月至2017年3月任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018年4月—2024年1月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4]2024年1月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任斌致力于针尖增强拉曼光谱(TERS)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新方法发展和仪器研制,重点解决高空间分辨、高时间分辨和高灵敏的光谱分析方法及其在重要模型体系如电化学表界面过程及细胞生物体系的应用研究;2022年获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分会电化学奖。
推荐人:郑南峰院士。
申有青
申有青,1968年3月生,山东日照人,功能高分子合成与纳米药物专家,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申有青于1991年获得浙江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得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10月—1997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10月—1998年4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5月—1999年8月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获得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2002年11月任美国怀俄明大学化学工程和石油工程系分子和细胞生命科学学科助理教授;2007年晋升为美国怀俄明大学副教授并被授予终身职位;2008年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纳米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并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申有青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合成及其应用于纳米药物的研究。
推荐人:陈学思院士。
帅志刚
帅志刚,男,1962年8月生,江西上饶铅山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院长(科研)、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帅志刚于1983年在中山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在武汉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1989年在复旦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90年起在比利时蒙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1年;2000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工作;2008年调入清华大学,同年当选为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当选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2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帅志刚主要从事理论化学、复杂材料体系电子过程的理论计算与模拟等方面的研究。
推荐人:李灿院士。
孙红哲
孙红哲(Hongzhe Sun),男,1964年9月生于河南洛阳,1996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201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现任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化学系讲座教授。
1981-1985淮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1987-1990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硕士;1993-1996伦敦大学,博士 。1990年7月—1993年9月 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配位化学国家实验室 助教/讲师;1998年12月—2007年6月 香港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007年7月至今 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2014年3月至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现主要从事化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前沿研究,擅长生物无机化学(Bioinorganic chemistry)、金属组学/金属蛋白质组学(Metallomics/metalloproteomics)及金属蛋白质的结构生物学(Structural biology of metalloproteins) 。
推荐人:任詠华院士。
唐波
唐波,男,汉族,1964年11月生,安徽庐江人,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中共党员,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2年2月任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4年1月兼任山东省科协副主席;2014年12月,任山东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8年10月,任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党组书记兼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管理中心主任、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 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2022年7月,当选中国化学会会士。曾任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2023年1月,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唐波主要从事分子及纳米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绿色化工、荧光材料合成及太阳能化学转化与储存等方面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领域,在Nat.Commun.,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 ACS Nano,Adv. Funct. Mater., Anal. Chem., Biomaterials, Lab Chip, Chem.Commun.等杂志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0的300余篇,引用达18000余次,荣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在应用研究方面,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4项,已授权31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在国内建立高 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与合作基地6个,研制与开发产品40余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推荐人:赵玉芬院士。
田阳
田阳,女,1968年8月,博士,教授。2021年8月,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22年7月,当选2021年中国化学会会士(FCCS)。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电化学分析、生物分析与生物传感、光电化学及光电分析。
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1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年获得日本化学会“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19年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推荐人:杨秀荣院士。
汪海林
汪海林,男,安徽潜山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研究方向:高灵敏分析仪器研制、生物分离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与环境污染物的DNA损伤与修复研究。
现已获得973计划、863计划、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基金)、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和973计划前沿项目等资助。现已在多个高水平的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59篇,SCI他人引用260次。
推荐人:刘买利院士。
王兵
王兵,男,土家族,1968年2月出生,籍贯重庆万州,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9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
1985年7月至1989年7月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物理系(本科生)。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固体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92年7月至1995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1995年7月至1997年2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讲师。1997年2月至1999年2月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博士后。1999年2月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工作。2004年1月晋升研究员。2008年7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7月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党总支委员 。2012年任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党总支书记。
王兵教授长期致力于发展针对表面物理和表面化学过程中集空间、时间、能量多域探针显微术和谱学方法,对单分子体系的结构、表面电子态及电子输运性质、表面光催化反应微观机理等物理化学中重要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成果。
推荐人:杨金龙院士。
王剑波
王剑波,男,在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做博士后,1995年到北京大学任教,2000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1979-1983年:南京理工大学合成化学专业本科;1984-1990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硕士、博士(有机合成化学);1990-1995年:瑞士日内瓦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后。1995-2025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1999年晋升);2025年4月至今: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曾担任北京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
王剑波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卡宾化学与官能团转化化学,主要研究金属卡宾参与的新反应及反应机理,C-H键官能团化等。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J. Org. Chem.,Org. Lett.,等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一定影响。
推荐人:吴云东院士。
王均
王均,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71年出生于湖北。1998年于武汉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师从卓仁禧院士。先后在新加坡生命医学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从事研究工作。2004年12月,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1.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2·蛋白质和核酸的高分子传递体系;3·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肿瘤靶向治疗和肿瘤干细胞研究、纳米药物和药物输送系统、RNA干扰、纳米生物材料。
承担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优先支持领域课题;科技部“863”课题;“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J Controlled Release、Biomaterials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参与撰写英文专著章节三篇,论文被引用2500余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5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获得201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单位)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王利祥
王利祥,1964年9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光电功能高分子”课题组组长。
王利祥于1984年7月毕业黑龙江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同年9月考取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生;1989年12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1993年12月被中国科学院特批为研究员;1994年6月至1997年4月分别在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和美国麻省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从事访问研究工作;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7月至2008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年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2008年担任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201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外专局国际团队伙伴计划负责人。
王利祥长期从事光电功能高分子的合成化学与性能研究。
推荐人:李永舫院士。
王殳凹
王殳凹,1985年6月出生于湖南岳阳,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先进技术处处长、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副院长。
王殳凹于2007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同年赴美国留学;2012年获得美国圣母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核化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3年回到中国,担任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教授;2014年获得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1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9年担任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副院长;20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21年至2022年担任苏州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2023年担任苏州大学先进技术处处长,同年担任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4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会士。
王殳凹主要从事放射化学方面的研究。
来源:泠泠七看Re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