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到了老年,牙齿还挺得直挺挺,心里便觉得没啥问题。但口腔健康就像冰山,露在水面上的只是小部分,真正的隐患藏在牙龈和牙根深处。尤其年过七十,刷牙这件小事,做错了可能悄悄引发大麻烦。
很多人到了老年,牙齿还挺得直挺挺,心里便觉得没啥问题。但口腔健康就像冰山,露在水面上的只是小部分,真正的隐患藏在牙龈和牙根深处。尤其年过七十,刷牙这件小事,做错了可能悄悄引发大麻烦。
到了七十岁,牙齿经历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早已不像年轻时那样坚固。牙龈退缩、牙根暴露、唾液分泌减少……这些生理变化让老年人口腔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变。
如果还沿用年轻时的刷牙方式,反而可能越刷越糟。医生提醒,老年人刷牙不仅要勤,更要讲究方法,尤其这4个习惯,最好及时调整。
很多人仍坚持“早晚各刷一次牙”的习惯,觉得这样就够了。但对七十岁以上的长者来说,这远远不够。随着咀嚼功能减弱、牙缝变宽,食物残渣更容易残留口腔。如果无法在饭后及时清洁,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引发龋齿、牙周炎,甚至加重全身慢性疾病的风险。
部分老年人为了图快,用力刷牙,以为刷得越猛越干净。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牙龈组织在老年时变得脆弱,过度用力刷牙会导致牙龈出血、甚至加速牙龈萎缩,让牙根暴露得更严重。牙根没有牙釉质保护,一旦暴露,容易被细菌腐蚀,形成根面龋,治疗起来比普通蛀牙更麻烦。
一些老年人仍使用年轻时留下的中硬毛牙刷,认为刷毛硬才刷得干净。但忽略了一个事实:年纪越大,牙龈越不耐“折腾”。
医生建议,70岁以上的老人最好改用软毛牙刷,或者根据牙齿状况选择电动牙刷,减少手部力量控制不足带来的伤害
还有一种常被忽略的刷牙误区,就是刷牙时间太短。很多老年人刷牙不到一分钟就草草了事,甚至边刷边走神。口腔内的细菌不是“吓一吓就跑”的,只有认真刷够2~3分钟,才能达到有效清洁的目的。
特别是夜间睡前的一次刷牙,更应细致彻底,因为睡眠期间唾液分泌减少,细菌繁殖速度加快。
科学研究发现,牙周炎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肺部感染等慢性疾病存在密切关联,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更为明显。长期牙龈炎症会释放炎性因子,通过血液循环影响全身器官。刷牙不仅是清洁口腔,更是维系全身健康的一道“防线”。
不少老年人因牙齿松动或缺失,佩戴假牙代替咀嚼功能。很多人忽略了假牙的清洁保养。假牙如果清洁不彻底,会滋生大量细菌,甚至诱发口腔感染和口腔念珠菌病。医生建议,假牙应每日取下清洗,并定期使用假牙清洁片进行深层清洁。
除了刷牙本身,饮食习惯也对口腔健康产生深远影响。高糖饮食不仅会增加龋齿风险,还会导致牙菌斑迅速堆积。而老年人普遍口味偏甜,容易不自觉摄入过多糖分。调节饮食结构,增加蔬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有助于自然清洁牙面,减少食物残留。
从生理角度看,进入老年后唾液腺功能减退,唾液分泌减少,会加重口腔干燥。唾液本身具有清洁和抗菌作用,唾液不足时,口腔更易滋生细菌并产生异味。适当补充水分、咀嚼无糖口香糖或使用人工唾液替代品,可以缓解口干症状,间接改善口腔卫生环境。
也有一些人喜欢用盐水、醋水漱口,认为这样可以“杀菌抗炎”。但医学研究表明,长期使用高浓度盐水漱口可能会刺激口腔黏膜,反而破坏口腔微生态平衡。而醋水的酸性则可能侵蚀牙釉质,加重牙齿敏感。保持温水漱口、合理使用含氟牙膏,才是更科学的选择。
针对老年人牙齿松动、牙龈萎缩等问题,中医也有一定的见解。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而牙齿为骨之余,肾气衰则齿摇脱落。中医常通过调养肾气、滋阴补虚来辅助改善口腔健康。虽然方式不同,但中医与西医在“牙病反映全身”的理念上不谋而合。
想要守住老年口福,刷牙就不能“走过场”。除了改掉错误习惯,还应定期前往正规口腔科进行检查。牙龈炎、牙周病等问题在早期往往无明显疼痛,但一旦发展到后期,治疗难度和代价都显著增加。定期洁牙、评估牙周状况,是防范牙齿早衰的重要保障。
在不少社区和养老机构,已陆续开展口腔健康筛查服务,这是一个良好的趋势。提升老年人口腔健康意识,是延长健康寿命的重要一环。能自由咀嚼、享受美食,不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生活质量的基石。
过了七十岁,刷牙这件“小事”千万马虎不得。改掉错误刷牙习惯,不仅能保住牙,也是在守护心脑、肺部、消化系统的健康。牙齿不只是吃饭的工具,更是全身健康的“哨兵”,值得每一位长者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老年版)[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1,56(12):785-788.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研究报告[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9):1345-1349.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中医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