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一种护肝成分,还是一种促肥成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2 12:19 2

摘要:食物中只要有游离的谷氨酸,再加点盐,在弱酸性条件下,就有鲜味了。很多北方人发现,在鸡汤、肉汤里加点柠檬汁、番茄块,都会增鲜。这是因为北方是碱性水,加点弱酸就能把汤的酸碱度调到弱酸性,这时候味精的鲜味最强。如果在汤里加碱,鲜味会变弱乃至消失。

很多人对味精很恐惧,认为它是“科技与狠活”的一种,是化学合成的鲜味。很多人甚至会说:“我家绝对不用味精”。

但真相是:味精是从天然食物中提取出来的。

这里结合相关研究和数据,给大家提供一些有关味精的冷知识和热知识。

一百多年前,从海带中提取到了味精(谷氨酸一钠/谷氨酸单钠)。无论是肉、鱼、蛋等动物食材,还是米、面等植物食材,都含有谷氨酸的成分。

食物中只要有游离的谷氨酸,再加点盐,在弱酸性条件下,就有鲜味了。很多北方人发现,在鸡汤、肉汤里加点柠檬汁、番茄块,都会增鲜。这是因为北方是碱性水,加点弱酸就能把汤的酸碱度调到弱酸性,这时候味精的鲜味最强。如果在汤里加碱,鲜味会变弱乃至消失。

实际上,谷氨酸是面粉蛋白质中含量最多的一种氨基酸成分。我一直怀疑,人类为什么那么喜欢吃面食,和谷氨酸可能有关系。甚至,在上个世纪初,我国建起的第一个味精厂,就是用面粉来制作味精的。

只不过,用面粉制作味精,污染比较大,效率也比较低。现在是用谷氨酸细菌发酵产生谷氨酸的,也不是化学合成的。谷氨酸里稍微加点碱,就成为谷氨酸一钠了。这碱也不是什么奇怪的“化学品”,做馒头做皮蛋都放碱,并没有人恐惧的。

即便知道味精是“天然的细菌”用“天然的粮食”发酵而成,可能很多人还是会习惯性地鄙视它,因为它是工业化生产的,而不是家里用鸡熬出来的(炖鸡汤就是用水慢慢提取多种鲜味物质,包括味精成分在内)。

但是,人类喜欢味精的鲜味,一定是有道理的。因为人所共有的味觉,都是在千万年来的进化中形成的,是有生理基础的。

一般来说,人类觉得味道好的东西,在少量吃的时候都是有益健康的......

一项新研究发现,给肝损伤的小鼠补充谷氨酸,可以有效促进肝细胞的再生[1]。

实际上,谷氨酸一直都被用于肝病患者的治疗当中,主要是因为谷氨酸可以和血液中的氨合成谷氨酰胺,从而预防血氨浓度上升给人体造成毒性。

可能很多人马上就会觉得,谷氨酸真是个好东西!我的肝就不太好,是不是要吃点谷氨酸。

其实,吃谷氨酸最便宜的方法,就是吃味精。因为味精就是谷氨酸一钠,也就是谷氨酸和钠形成的盐。在水溶液中,它就是谷氨酸离子和钠离子。不过要小心的是,不要吃进去太多的钠。

但是,一说到味精,很多人又会感觉很可怕。不是说它会让人口渴头晕吗?

我此前有篇文章说到,吃了餐馆菜肴之后,让人口渴的主要是大量的钠离子,而不是谷氨酸。

需要注意的是,味精并不是纯的谷氨酸,而是谷氨酸一钠。即便谷氨酸部分可以被身体纳入正常代谢,多余的钠也会成为人体的负担。

很多人在餐馆中喜欢点那种特别“浓味”、“够味”、“醇厚”的菜肴,特别是既咸又甜、汁浓味重的菜肴,对舌头构成强烈的刺激。其实,这些菜之所以给你那么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在偏重的放盐量之外,还要再加入味精、鸡精、酵母水解物等,而且是一大勺一大勺地加,钠的总量太惊人了。

由于食盐、酱油和各种鲜味调料都含大量的钠,那么摄入钠的总量必然会过多。食物中过多的钠会让人感觉渴,也有升高血压、促进水肿的作用,甚至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增加胃癌的风险。

要添加味精增鲜,又不想让自己产生口渴的感觉,有两个前提:一是要在减盐的前提下加味精,保证总钠量不会增加;二是要控制加味精的量,比“最佳增鲜量”低一些。

味精的鲜味必须和钠离子共同存在,完全没有咸味的食物,是很难感觉到明显鲜味的。如果直接把1克味精溶在一碗水里,并不会觉得这是一碗鲜汤。但是如果加1克盐进去,明显的鲜味就出来了。

在某种意义上,鲜味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很咸的食物显得“浓郁”、“够味”,但也可以让咸味比较淡的食物显得清爽而不失鲜美。

偏咸的食物在加入味精之后,会感觉特别鲜美浓烈,给舌头更强的刺激。

但是,反过来说,在有味精存在的情况下,即便咸味淡一点,仍然会觉得比较好吃。

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公认的味精最佳用量,是0.5%左右。按这个量来添加,而不减少加盐的量,实际上会明显增加食物中的钠含量,不利于控制血压、控制体重,而且鲜味也过于浓郁。在家庭烹调中,只需加入0.1%的味精,就能感受到增鲜的效果了。

也就是说,300克的一盘炒蔬菜,只需要加入0.3克的味精,就能感受到比不加好吃。如果加到0.2%,鲜味就更加明显了。

如果原来这盘菜的加盐量是1%,则总盐量是3克。

现在因为加了味精,就能降低对咸味的要求。可以改成加0.5%的盐,把总盐量降低到1.5克。同时加0.2%的味精,总味精量为0.6克。

1.5克的盐,和0.6克的味精,按1克味精=1/3克盐来换算含钠量,一共相当于1.7克的盐。比原来的3克盐减了很多。但是,因为有了鲜味,虽然咸味变淡了,用餐者也会觉得容易接受。

鸡精也是一样。原来要放2克盐的炒小白菜,现在改成放2克鸡精,也能吃得下去。但是添加钠的量就能直接减了一半,因为按含钠量来换算,1克鸡精=1克盐。

所以,巧用味精鸡精能减盐。有关用增鲜调味品帮助提高减盐食物接受度的研究,在食品科学界已经不少了。

实际上,肝病患者在治疗剂量下吃的谷氨酸,要比日常烹调用味精的量更大,会达到几克到十几克的量。

在上面提到的这项动物实验中,研究者发现有效促进小鼠肝脏再生的谷氨酸浓度是1%,对人类来说相当于56.9mmol/kg。按照谷氨酸的分子量147来计算,56.9mmol/kg,是个很大的量,相当于体重50公斤的人每天吃418克(50×0.0569×147=418)。

但是,研究中发现,投喂给小鼠的谷氨酸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浓度超过5%,肝脏的再生能力就会受到抑制,甚至引起巨噬细胞毒性和细胞死亡。换算成人类的食用量,把418克再乘以5,就是每天2公斤了,真能吃下去么...

很多书中都提到大量的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毒剂“,但却没有告诉人们,要吃多少谷氨酸才会让它成为“毒剂”。

很多实验是直接给实验动物的大脑里注入谷氨酸。这和做菜时放零点几克味精,可完全不是一回事。直接往动物脑里撒盐,恐怕毒性只会更大......

顺便提一下,作为一种氨基酸衍生物,按LD50来评估,味精(谷氨酸一钠)的毒性比食盐还要低得多(19900 vs 3750mg/kg)。

一天吃十多克盐,长期而言会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若一天吃几十克盐,就需要马上进医院救治了。

相比而言,我们人类每天从天然食物中吃到十几克谷氨酸,是没有什么健康危害的。多吃味精的麻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多吃盐带来的麻烦。

再说一遍:凡是人类觉得美好的味道,在适量吃的时候,都是对健康有益的,所以身体才会引导我们寻求这些味道。糖、盐、味精、鲜味核苷酸,哪个都不是魔鬼。

然而,凡是美味的东西,在过量吃的时候,都会给身体带来负担,乃至代谢紊乱问题。糖、盐、味精、鲜味核苷酸等,都是一样的。

知识点 7:长期大量吃味精鸡精,有可能促进发胖,但需要量足够大......

有研究发现,如果给小鼠每天吃大量味精,是会迅速发胖的[2]。

在这个实验里,吃多少叫做“大量味精”呢?

大约是每天50mmol的量,和上面说的促进肝脏修复的量(56.9mmol)差不多。如果按这个量来吃,味精的促肥作用一点不逊色于果糖,而且它们都会促进尿酸水平升高。

问题是,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每天吃400多克味精,根本没有可能性。就算把食物中自然含有的谷氨酸都算上,把做菜加的盐也算上,都很难凑够这个量。

而且,吃进去这么多的味精,钠的量也大大、大大地过量了。到底是味精不好,还是过多的盐不好,真说不清楚。因为过多的盐也会通过类似的途径促进肥胖。

所以,因为这个动物实验,就说日常做菜放一两克味精会让人肥胖,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啊。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问:鸡精呢?蘑菇精呢?高汤精呢......

这些产品里都含有味精。即便号称不加味精,也加了含有大量味精成分的配料,比如植物蛋白水解物、酵母水解物等。绕个弯儿,显得比较“天然”,但实际上还是离不开味精的鲜味。

简单说:鲜味成分本身是无罪的。之所以很多人现在恐惧各种增鲜产品,只是因为摄入量大大超过了身体的需要量,大大超过自然界中正常食物可以提供的量。不仅谷氨酸过量,更重要的是钠也大大过量了。

成大勺投放味精鸡精那种吃法,虽然吃不到实验老鼠那么多,也一定不可能给身体带来好处。

相关文献

1 Rigual MDM, Angulo-Aguado M, Zagorac S, et al. Macrophages harness hepatocyte glutamate to boost liver regeneration. Nature, March 2025.

2 Andres-Henando A, Cicerchi C, Kuwabara M, et al. Umami-induced obesity and metabolic sysdome is mediated by nucleotide degradation and uric acid generation. Nature Metabolism, 2021, 3(9):21189-1201.

第一时间get最实用的营养干货,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来源: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