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教育资源匮乏的特殊年代,农村教育的重担,几乎全压在民办教师的肩上。这份辛苦,无法用文字尽述。但凡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谁也无法否认——当时的村小学里,民办教师就是撑起教育一片天的主力军。
在我国教育资源匮乏的特殊年代,农村教育的重担,几乎全压在民办教师的肩上。这份辛苦,无法用文字尽述。但凡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谁也无法否认——当时的村小学里,民办教师就是撑起教育一片天的主力军。
天还没亮,凌晨5点30分左右,民办教师们就已经起床。6点整,他们要陪着学生在土操场上跑步出操,迎着寒风喊响口号;6点30分,早自习准时开始,教室里没有暖气,他们搓着冻僵的手,逐字逐句辅导孩子读课文、算算术;直到7点10分学生开始自主早读,他们才有空跑回简陋的宿舍,匆匆洗漱、啃几口凉馍。早晨两节课后,学生回家吃早饭,教师的休息时间却只有个把钟头,还得提前20分钟到校,趴在破旧的办公桌上整理教案、准备教具,生怕耽误了下午的课。
下午的时光更显忙碌,午休前要上两节课,午休后还有三节课在等着。农村小学大多实行“包班制”,一个教师要包揽一个班的语文、数学,还要兼任音乐、体育、美术课,没有专业教具,就用树枝在地上画五线谱,用旧报纸折手工,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多面手”“全才”。
更不用说,几乎每个民办教师都要兼班主任,管着几十个孩子的学习、纪律和安全。就连午休时间,学校也要求教师在教室里陪着学生,维护秩序,值周老师还要挨个班级检查纪律。说是“午休”,教师却连趴在桌上眯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要么批改作业,要么找调皮的学生谈心。
一天中的最后一节课,也从不是轻松的收尾。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节课常被安排成手工课、绘画课、体育课,或是歌咏比赛、主题班会。教师们要提前准备材料,设计流程,全程跟班指导,和学生一起折纸、画画、唱歌,直到放学铃声响起,才能松口气。
可到了期中、期末考试前,还有不成文的“自愿”规定——晚饭后加一小时自习课,说是自愿,教师却必须全程跟班,辅导学生复习,检查作业,常常要到深夜才能休息。要是带的是五年级的语文和数学,就连星期六、星期日也不能休息,还要给学生补课,休息时间全耗在了教室里。
他们是教师,更是“农民”,却连打理自家承包地的时间都没有。正常上班时间,他们和农民兄弟一起“出工”,忙着教书育人;到了农忙时节的假日,别人都在地里抢收抢种,他们却还在学校备课、改作业。家里的农活,只能全甩给年迈的父母和操劳的妻子,从播种到收割,从喂猪到做饭,全靠家人硬扛。“一人教学,全家受苦”,这句话不是夸张,而是当时每一位民办教师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等到夜深人静,别人都已进入梦乡,民办教师的工作却还没结束。批作业、备课,这些活儿全要在晚上挑着煤油灯或是就着昏暗的电灯下完成。
那时的农村学校,学生格外多,一个年级往往有四五十人,大一点的中小学还要分甲乙丙班或一二三班;偏远的社,还会设一二年级教学点,实行复式教学——一个教师要同时教两个年级,语文、数学、品德、美术四门课全包,这边刚给一年级讲完拼音,转身就要给二年级讲算术,一堂课下来,嗓子哑了,脑子也累得发懵。这样的辛苦,无需多言,每个经历过的人都懂。
这些曾为农村教育拼尽全力的人,大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民办和原代课教师。再看现在的教育环境,早已是天差地别。
如今的学校,早上8点半才上课,很多教师每天基本只上一节课,有的一周下来也只有几节课;下午5点半放学已是最迟,剩下的时间全由教师自由支配。即便如此,有些教师还能通过延时托管,赚取家长的辛苦钱。
更不用说,现在教师的工资福利每年都在上涨,还有随教龄增加的职称补贴、山区补助费、生活补助费、延时服务费、班主任费……这样的工作强度和待遇,与当年的民办教师相比,还有可比性吗?
那些为农村教育贡献了整个青春,甚至默默无闻工作了二三十年的原民办和原代课教师,他们所求的,不过是老有所养、能解决温饱,这难道过分吗?可现实是,所谓的“养老补助”,大多是一年教龄每月10元钱,有的地方甚至只有几块钱,连一顿简单的饭都不够。
这样的补助,哪里体现了公平?哪里彰显了公正?难道他们当年的付出,就只值这几元钱的回报吗?难道为农村教育奉献一生的人,连一份体面的晚年保障都不配拥有吗?
来源:缺口的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