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建国后岩茶包装,顺便聊聊属于老岩茶的大名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2 12:18 2

摘要:老岩茶集萃的专题发出去之后,讨论的人挺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质疑可能是下面这个问题“既然老岩茶那么好,存茶的历史这么长,为什么没有一个类似普洱中‘红印’这样的大名品呢?”

老岩茶集萃的专题发出去之后,讨论的人挺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质疑可能是下面这个问题“既然老岩茶那么好,存茶的历史这么长,为什么没有一个类似普洱中‘红印’这样的大名品呢?”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回答,第一个就是老岩茶的产量少,与红印同时期的50年代初期,整个武夷山的茶产量只有160担。50年代在福鼎黄岗举办的茶叶现场工作会议中,武夷山就因为产量少被批评了。

第二还是因为包装的原因,在存放老茶的过程中,能够保证茶叶品质且具有时代特点和防伪鉴别特点的岩茶包装实在是少之又少。今天这篇推文姑且作为老茶集萃不是结尾的结尾,盘点一下,岩茶教室这次老茶之旅见到的各个时期的老岩茶包装。

顺便预告一下:8月31日,也就是明天,岩茶教室将再次携手非遗传承人,同时也是武夷山最早一批民营茶企的戏球茶业游玉琼老师分享他家的一些颇为珍贵的原包装老岩茶。

53年社会主义之前,岩茶的包装形式大多与民国时期老茶庄保持一致,大部分采用纸包形式,好茶多采用5克一包的小包装,品质上乘的也有采用锡罐包装。

▲50年代海外茶庄定制正玉桂种

▲早期岩茶包装形式

比如大家熟悉的集泉铁罗汉、泉苑水仙种等等,多采用5克小包装,封口处多为印有头像的类似邮票的防伪商标。

▲集泉铁罗汉包装

在50-60年代的岩茶包装中,可以看到很多过度型的包装,比如1953年出口的集泉铁罗汉包装,是经典的纸盒包装,背后贴有类似出货单的单据,依稀可见盖有公章。

▲贴有发货单的五十年代集泉铁罗汉包装

此盒集泉铁罗汉包装印有该茶庄武夷厂址、泉州商号地址和厦门的经营部地址。在后期的包装中,再没有出现这三个地址并存的信息,据推测有可能在公私合营中分归不同的单位。但是这个茶叶由于纸盒包装的半开放性质,闻干茶有明显的仓味。

▲50年代集泉铁罗汉纸盒包装全套内容

另外这个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小锡罐包装,明显延续了泉苑的一两装水仙种的小锡罐。这个一两庄是十六量一斤的旧两,大约31.5克左右。

▲泉苑水仙种老茶包装

国内废除旧量计量是在1959年底,但是据推测,出口茶叶因为考虑当时海外市场的习惯延续了一段时间的旧两计量。

这个原包装打开后可以看到但是装填茶叶是经过积压的,上层茶叶比较碎,压得也比较紧。这个锡罐的茶叶保存状态还是非常好的,但是存世量已经极少了。

▲泉苑老茶

60年代之后茶叶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品,以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单位的海堤牌推出了一系列的小包装岩茶,比如大家熟悉的黄罐老丛水仙,红罐大红袍、小铁盒水仙种、铁罗汉等等都是在60年代-80年代的热销品质,类似小铁盒水仙种和铁罗汉更是热销至今。

▲70年代小铁盒水仙种

据说在鉴定这些罐子的年代时候有一个小诀窍,在70年代以前因为制罐条件的限制,罐(盒)口的铁皮都没有做卷边处理,容易割手,俗称割手罐。但是据收藏玩家说,这种罐子也只能鉴定罐子不能鉴定茶叶。

▲60年代大量出口的饼干箱包装乌龙茶

而且早期此类罐子的质量一般,茶叶又是裸装,容易受罐子味道的污染。我甚至怀疑早期所谓铁罗汉的铁锈味就是这么来的。在特殊时期,大红袍曾经改名为更有革命意味的大红岩,而铁观音也被改名为铁冠音。

但是这些都是包装形式的作为特殊年代的记忆,品质上面倒是没有什么特别可圈可点的地方。

▲60年代早期锡罐装水仙种

80年代之前由于茶叶属于计划经济的二类物资,在国内采用派购形式,产销分离。简单地说就是做茶的不能卖茶,卖茶的不会做茶。

在当时国内经济尚未起飞,茶叶又是重要换汇商品,这个阶段高品质的出口茶不少,有眼光的藏家从海外回购了不少有一定收藏价值的老茶。

▲80年代早期崇安茶厂后武夷山茶厂夷峰牌岩茶

而还有这个阶段还有一种重要的茶叶出口包装就是整箱散茶。整箱散茶的重要鉴定标注就是刷在木箱上的编号,俗称唛号。

▲70年代马来西亚高泉发茶庄定制出口散茶

唛号的编码原则是第一位字母代表品种,武夷山出产的茶通常是B(武夷水仙)和C(奇种),第一位数字代表产区,代表武夷山的是7,而另外一个武夷水仙的主产区是建瓯则是3,第二位数字代表采制季节,通常0是代表春茶。第三位数字代表等级0是特级,以下依此类推。

▲马来西亚海鸥集团仓库93年B700

岩茶教室老茶集萃分享的B700即武夷山岩茶总厂生产的特级水仙。在当时特级水仙的价格远远超过所谓老丛水仙。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见到的大部分木箱装散茶等级普遍不高,产地也大多不是武夷山。而且早期木箱装散茶内箱仅有锡箔隔开不能完全密封,高年份的茶保存条件好的也不多。

▲各时期出口茶箱

茶叶生产的重大改革发生在1984年,这一年6月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茶叶领域开始改革那个阶段有个名词叫作价格双轨制,一部分产品采取国家统一定价,一部分商品采取市场议价。

岩茶市场改革的先锋就是陈德华老先生。他在1985年率先在其领导的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推出小包装大红袍,这个茶的品质在当年可以说是“冠绝武夷”。

▲左为80年代茶科所首次推出小包装大红袍,右为90年代茶科所小包装大红袍

但是遗憾的就是数量实在太少,据相关文献记载,第一批小包装大红袍仅75公斤。迄今为止我没有见过这个茶的实物。但是在价格双轨制之后,好茶只能出口的情况开始改变,武夷山各大国有茶厂的好茶也逐渐进入内销市场。

▲90年代茶科所肉桂

92年以后,茶叶市场彻底放开,这个阶段国内云霄、潮汕等地的市场持续火热。

▲90年代示范茶场老丛水仙罐装

武夷山的国企茶厂也开始推出各类小包装的产品,比如茶科所改版的大红袍,和85年的初版大红袍比起来新版小包装大红袍最大的变化就是重量改成了20克。

▲80年代武夷山市岩茶厂小包装大红袍

这个数量也是这个阶段很多小包装茶的模板,而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很多大师厂,大多数都在90-03年就创立了。

▲90年代岩茶总厂大红袍

在92-03这个阶段,山场茶的概念开始冒头,虽然在包装上不会标注,但是一些当年保存下来的发货单和包装箱上,我们也能依稀看出山场茶的印记。

▲99年厦茶绿色食品大红袍小包装

在03年之后岩茶进入了飞速发展期,大小厂家同时发力。岩茶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在03年-10年产生了很多质量非常高,包装精美的岩茶名品潜力股。比如这个阶段大量出现的高端锡罐包装。

▲90年代中期厦茶小品种锡罐装

比如母树大红袍的锡罐装,这个产品带动了大量的锡罐装大红袍,另外这个阶段的锡罐茶通常带有防伪性质的封口贴,如果是原装锡罐装茶叶普遍的品质都非常高。

▲90年代云霄云山公司定制版锡罐北斗

这个阶段还有很多瓷瓶的包装也是非常精美且很有时代的印记。

现在随着新版包装规范的落实,这些传统的包装形式,尤其是沿用了几百年的锡罐装高端茶叶的包装形式,锡罐密封性好、避光防潮,历来是保存高端岩茶的首选,如今却因体积和重量的原因被事实上的禁用了,这未免让我们这些老茶客感到惋惜。

▲2010年幔亭锡罐装大红袍

另外在这个阶段,武夷名丛曾经有一段时期的小辉煌,在这个阶段很多名丛的价格都大大超过水仙肉桂,比如岩茶总厂的四大名丛产品。

另外像戏球的金佛也在这个时代选育出来的新的传统名丛。

我们在8月31日的直播中会分享2004年第一批生产的当年原包装金佛,数量极其稀少,记得预约。当然,你还有什么稀罕绝世的包装、特别值得嘚瑟的包装、别人可能都没见过的包装,评论区中都可以晒一晒。

来源:岩茶教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