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从后天经历习得对特定生物的恐惧的难度不一。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爬行动物等与人的共同祖先较为遥远,一部分节肢动物、一部分爬行动物曾在数千万年间猎杀小型哺乳形类,一部分节肢动物、一部分软体动物等传播疾病或出没在粪便·发臭的垃圾堆·腐烂的尸体等对人健康不利之物上。
人对节肢动物的恐惧通常是后天习得的,恐惧对象、恐惧程度有个体差异,情况严重、影响生活时属于恐惧症。遗传、进化对上述习得有影响。
人从后天经历习得对特定生物的恐惧的难度不一。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爬行动物等与人的共同祖先较为遥远,一部分节肢动物、一部分爬行动物曾在数千万年间猎杀小型哺乳形类,一部分节肢动物、一部分软体动物等传播疾病或出没在粪便·发臭的垃圾堆·腐烂的尸体等对人健康不利之物上。因此,人对这些动物有进化塑造的偏见,既容易注意到它们,又容易对它们建立特定的反应:
实验显示,光照强度不变时,六个月大的婴儿在看到蛇或蜘蛛的图片时瞳孔放大、增加进光量,看到鱼或花的图片则不会如此 [1] 。 婴儿、三岁小孩、猴子将蛇或蜘蛛的图片和可怕的声音联系起来的速度,要快于将大象、花、蘑菇之类图片和可怕声音联系起来 [2] 。 婴儿、三岁小孩、成年人从图片中发现蛇和蜘蛛的速度快于发现花之类。 七个月大的婴儿并不怕蛇和蜘蛛 。婴儿很可能是模仿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对蛇、蜘蛛等动物的反应来习得回避这些动物的行为。 现在,提问者可能想不起来自己到底学了什么,想不起来自己儿时与蜘蛛发生过什么样的互动,这不影响习得的内容长期影响提问者的行为。 Arne Ohman 进行的实验显示,人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将电击与蛇、蜘蛛、花、蘑菇的照片联系起来,但对蛇和蜘蛛的反射会持续更长时间。 Susan Mineka 进行的实验显示,在实验室饲养的小猴子并不害怕蛇,但它们学会害怕蛇的速度快于学会害怕花朵或兔子。这方面的基因可能在距今 4000 万年到距今 6000 万年前的遥远祖先身上降低了携带者及其后代被毒物或病菌杀死的概率,随着时间流逝而强化并延续至今。
在对某类动物建立战斗或逃跑反应后,触发这反应并不需要看到这些动物表现出攻击性。至少有 5% 的成年人在看到蜘蛛或蛇的静态图像时产生强烈恐惧,哪怕那是不攻击人的小型无毒蛇或那图像是卡通的。 检测的对象可能是此类动物的大致剪影和运动模式,可能涉及数十个特征位点间的位置关系,因此恐惧的对象会覆盖有类似身体计划(形体构型)的整个演化支,有时还会跳到趋同演化的其他生物、外观相似的非生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动起来的目标比静态的更让人害怕,大概是因为移动方式提供了更多可检测的模式且显示目标像是还活着。人脑有时会将“对肮脏的物体、可能携带病菌的物体、容易联想到疾病·腐烂·死亡的物体的厌恶”跟恐惧混为一谈,一部分人还会随机地对特定物体或形状和其相似的物体产生“不理性的拒绝”,具体程度因人而异。一部分学者认为,形态与人偏离较远的无脊椎动物、蛇等给人的感觉不像哺乳类那样熟悉,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让人反感的事物。
一部分学者提出,在有厚重笼子挡着或较大距离的情况下,人们对哺乳类不能危害自己较为确信,而对形态与人偏离较远的生物有更多的担忧——尤其是“体型远小于人体的虫类在眼前存在”可能让人遐想自己体表·体内的情况。
严重的恐惧症可能让当事人感到困扰、寻求治疗。
来源:晚晚的星河日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