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8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近日,不少人在后台留言:“脚气又犯了,痒得睡不着觉。”“用了药好了几天,结果又复发了。”“脚气是不是一辈子都治不好?”
“脚气到底能不能根除?”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还有人怀疑自己是不是体质问题,不管怎么治都没用。
今天,我们就来彻底聊一聊脚气这个“老朋友”:它到底是怎么来的?能不能根治?怎么做才不复发?医生也教了我们5个非常实用的小妙招。
脚气的学名叫做足癣,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皮肤病。主要的“元凶”是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皮肤癣菌类。
这些真菌喜欢潮湿、温暖的环境,尤其爱在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安家落户”。所以公共澡堂、游泳池、更衣室,都是它们的“温床”。
脚上出汗多、透气差,尤其是穿不透气的鞋子时间一长,真菌就容易在脚趾缝、脚底滋生,形成脚气。
脚气不是体质问题,也不是不讲卫生,而是真菌感染后未能彻底清除。
很多人用了药膏,脚气好转就停药,结果没几天又复发了。这是因为真菌没有被彻底杀死,只是“表面和平”。
真菌的孢子可以潜伏在皮肤角质层深处,甚至藏在袜子、鞋垫、地板上。只要环境适合,它们就会“死灰复燃”。
此外,不少人把脚气当成湿疹、过敏,用了激素药膏,虽然止痒快,但反而让真菌更活跃,病情加重。
所以,脚气控制不好,绝大多数是治疗不规范,而不是“治不好”。
只要坚持规范治疗,脚气是完全可以根治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 找对病因,确诊是真菌感染;
· 选对药物,使用抗真菌药物,而不是止痒膏;
· 足疗程用药,即使症状消失,也要继续用药2~4周;
· 做好清洁与环境管理,不让真菌有“重来”的机会。
根据《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发布的临床指南,治疗足癣推荐使用特比萘芬、酮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外用药物为主,必要时可口服治疗。
如果你想真正摆脱脚气,下面这5个方法,一定要认真记下来:
症状消失≠真菌消失,坚持用药才是关键很多人一见脚不痒了,就立刻停药。其实此时皮肤内还可能残留真菌。
建议:即使症状缓解,也要继续用药不少于2周,让真菌彻底清除。
鞋袜是“藏菌地”,不换就等于白治治好了脚,却继续穿被感染的鞋袜,相当于“请回真菌”。
建议:每天换洗袜子,袜子用60℃以上热水清洗并晾晒在阳光下。鞋内可喷洒抗真菌喷雾或使用紫外线杀菌灯。
真菌喜欢潮湿、闷热的环境,尤其是运动鞋、皮鞋等不透气的鞋子。
建议:尽量选择透气性好的布鞋或凉鞋,每双鞋要轮换穿戴,不要连续穿同一双鞋超过两天。
不共用拖鞋、浴巾,避免交叉感染很多人家人之间共用拖鞋、浴巾,结果一家人轮流“中招”。
建议:拖鞋、浴巾要专人专用,公共场所尽量穿自己的拖鞋,洗澡后脚要擦干并涂药。
药浴不是民间偏方,而是中西医结合中的常规辅助治疗方式。
建议:使用苦参、蛇床子、黄柏等中药泡脚,有助于清热祛湿、杀菌止痒。但请注意:药浴不能替代正规药物治疗。
脚气并不是“千人一方”,不同类型的脚气,治疗重点也不一样:
· 趾间型:多见于脚趾缝,皮肤发白、脱皮、发痒。适合外用酮康唑软膏、特比萘芬乳膏;
· 角化型:主要表现为脚底起皮、脱屑、干裂。需使用角质软化剂+抗真菌药物;
· 水疱型:表现为脚底起小水疱,破裂后渗液。避免抓挠,必要时可加用口服抗真菌药治疗。
建议就诊皮肤科医生,明确类型后“对症下药”,切忌自行买药乱涂。
很多人以为脚气就是“脚痒点”,不治也没事。但实际上,严重的脚气会引发多种并发症:
· 反复抓挠可能造成皮肤破损,引发细菌感染;
· 真菌可通过手传播,引起手癣、甲癣、股癣;
· 对于糖尿病患者,脚气甚至可能引发糖尿病足,导致严重溃疡甚至截肢。
所以脚气绝不是“小毛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早根除。
脚气就像“种在脚上的杂草”,你只剪掉地上的叶子,它还会长回来。只有连根拔起,消灭孢子,清理环境,脚气才不会反复。
只要用对方法,脚气是完全可以根治的。别再让它反复折磨你了!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足癣诊疗指南(2022年版)》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常见真菌感染防治知识问答》
[3]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脚气的科学治疗与预防》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