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近年来,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思政教育的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通过完善思政教学资源体系、打造师生智能互动平台、构建网络协同育人模式等,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近年来,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创新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思政教育的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通过完善思政教学资源体系、打造师生智能互动平台、构建网络协同育人模式等,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少年注入强劲动力。
完善思政教学资源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开发和转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赋予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底蕴和宝贵资源。数字技术具备高效传输、实时交互、长期储存等特性,能够系统整合散落于古籍、古迹、古物等各处的中华文化瑰宝。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字化叙事、转化再创造等创新手段能够进一步打破文化遗产固有的物理形态限制,对古朴厚重的历史文物、晦涩难懂的古籍经典进行编码重塑,形成兼具时代精神和教育价值的现代文化产品。这一过程极大丰富了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也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多元化的数字资源。例如,上海市长征中学在2025年冬令营活动中,以传承长征精神为主题,运用3D打印技术,带领学生在制作文创产品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广泛汇聚各类优质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伴随着数字技术持续的迭代升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以更加多元的形式、更为深邃的内涵嵌入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不断满足中小学各学段思政教育的实践需求。
打造师生智能互动平台,提升教师以文育人效能和学生深度文化体验。作为数字原住民,当代中小学生成长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产品触手可及的环境中,对传统讲授式教学、课堂简单互动等教育教学过程的适应性逐渐减弱。基于此,依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云计算等技术搭建的智能化平台,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个性多元、高效便捷的数字新载体,推动思政文化融合教育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型模式向上下互动的沉浸式模式转变。一方面,教师利用平台的智能分析、智能教学助手等功能组件,可以精准把握学生的文化认知需求和情感共鸣点,从而科学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以更加贴近学生心灵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日常,提升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基于AI算法的智能推荐系统可以实时搜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为学生精准推送契合其兴趣偏好、知识储备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此外,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配合使用,平台能够构建出高度仿真的虚拟文化情境和交互场景,推动学生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上海市闵行中学附属实验中学利用5G、投影融合环创技术以及多媒体智能设备,打造德育“第一课堂”,创建新型德育教学空间和师生互动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课堂体验老闵行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增强学生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
构建网络协同育人模式,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和场域的更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
当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革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传播场域,更为中小学网络思政育人开辟了广阔空间。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3D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可视化、VR/AR修复还原等技术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跨越时空界限实现在物理世界的创新呈现和数字空间的交互展演。这种依托数字技术的文化表达和传播范式生动直观,使得中小学生能够在虚实融合的特定场域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同,充分激发其文化传承的主体自觉和内驱力。同时,通过在线直播、云端学习社区、线上文化展览等网络载体,数字技术联结起原本分散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场域及资源,促进家校社在思政教育领域凝聚起强大合力,形成覆盖多元主体、融合多种形式的全方位育人格局。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构建“幸福成长百分百”校本化育人品牌,与家长、社区紧密协作,通过“幸福成长加油站”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代际互动共生”的家风传承模式,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家风传承相关活动,创新“家校社共育”实践场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正是培育他们成长的深厚沃土。当今时代,我们要深化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
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数字素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一是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组织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加数字技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态化培训,邀请专家为其传授教学视频剪辑、在线教学平台操作等技能,系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升教师文化自觉和数字技能。二是引导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创新实践,借助数字技术营造传统文化情境,采用项目式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互动学习等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能力。三是鼓励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研讨,通过集体备课、案例分享等形式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及数字化教学经验,培养出一支既精通数字技术又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强化思政教育数字资源和沉浸式课堂供给。一是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中小学传统文化数字资源云平台等,分主题、分阶段整合文学、民俗、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将其转化为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思政教育数字化资源。二是推进馆校协同和场馆化教学模式创新,鼓励中小学校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紧密协作,共同开发虚拟展览、在线导览等数字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文化素材。三是借助数字孪生、全息投影、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课堂,如模拟历史场景、体验传统节日等,通过虚拟与现实的交织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强化思政教育数字化评价以及文化融合评估。一是探索将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考评体系,聚焦数字工具使用、学生参与情况、教师数字素养等维度,构建科学灵活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衡量数字化环境下中小学思政教育以文化人的实际成效。二是创新动态评价手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记录、分析课堂上教师以文育人的过程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三是完善同伴、家庭、学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通过学生互评、家长反馈、校域全场景监测等方式采集多模态数据,全方位、全过程为学生构建数字画像,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作者宋莹莹系上海市闵行中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李泰系中国电信研究院战略发展研究所智库研究员;本文系2024年度上海青年工作研究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4QYKTLX3-8,以及2024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初中生健康素养的学校‘大健康教育’的构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C2024181)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03日第14版
作者:宋莹莹 李 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