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抗战中的中国医学科学家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4 12:32 1

摘要:“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当祖国硝烟弥漫、山河破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科学家又当如何?近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展。一组组泛黄的图片、一个个厚重的历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当祖国硝烟弥漫、山河破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科学家又当如何?近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展。一组组泛黄的图片、一个个厚重的历史故事、一张张跨越世纪的面庞,无声中将参观者带回那段峥嵘岁月。那些傲然挺立的国家“科技脊梁”中,不乏医学科学家的身影。

为生民立命

“眼看要做亡国奴,研究,研究,研究出再好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偌大的展板上,印着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当年的悲愤之言。

抗战爆发前,汤飞凡在国立上海医学院从事细菌学研究,并且已经在沙眼病原研究、支原体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汤飞凡毅然中断研究,走出实验室,加入“上海救护委员会”的前线医疗救护队。他甚至主动请求到离火线只有几百米的第一线救护站承担创伤处理工作。日军的炮火多次轰炸救护站,多位同事先后受伤,但汤飞凡仍坚守一线,拒绝撤离。

眼前是血肉模糊的同胞,耳边是痛苦的呻吟呼救,医务人员手中的救治“武器”却捉襟见肘。1941年,青霉素问世的消息轰动全世界,该药对当时的多种致命菌有奇效。但由于优良菌株价格极高、国外的技术封锁、战时运输几乎断绝,该药对国人而言遥不可及。汤飞凡钻进实验室,决心研制中国自己的青霉素。

实验条件太简陋了,甚至没有必需的仪器,他就自己动手做;没有原料,他就发动全员“寻霉”,看到发霉的物品就送到他的实验室鉴定。最后,他们在一只旧皮鞋上找到了可用的青霉菌株。经过复杂的提纯和保存,最终生产出成本低廉、疗效显著的瓶装2万单位的国产青霉素,为国民健康打下基础。

战火纷飞的至暗时刻,更多医学科学家挺身而出,用手术刀和诊疗技术守护生命、传递希望。

“中国部队所能到的地方,中国红十字会救护人员也应该能到!”生理学家林可胜的话被放大、显示在展墙上的醒目位置。

在新加坡出生的第四代华人林可胜,在国难当头之际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上海周边的激战造成数以万计的中国军民伤亡,林可胜参与战地救援;1933年,长城抗战时,林可胜开始系统训练医务人员、医学生组建救护队,开赴前线开展救治。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林可胜在武汉汉口组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救护总队随后辗转长沙、祁阳,直到迁至贵阳市郊图云关。

“敌机对准我们飞来时,我们才找地方隐蔽。林博士一直不停地说,如果为空袭而停步,中国就会一事无成。这位个子不高的医生,战前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绅士,如今已经变得像钢铁一般强硬。”在纪实文学作品《中国的战歌》中,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这样记录自己的见闻。

一边培训医务人员、推防疫计划、组流动医疗队救前线士兵,一边奔走募资、开办药械工厂……展板上的数据显示,抗战时期,林可胜建立起中国当时最具规模的战地救护体系,培训了超1.5万名医务人员,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共进行外科手术20余万台,敷药900万人次,内科门诊、住院248万人次,预防接种463万人次,医治军民600余万人。

护学脉传承

穿西装、系领带,玳瑁眼镜、精致发型,一眼望去,黑白照片上的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奠基人周先庚“海归”气质突出。1931年,周先庚回国到清华大学任教。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随清华大学迁至昆明,在西南联大主持心理组工作。

怎样为抗战注入自己的科学力量?他筹办军官心理测验所,为伞兵入伍选拔提供相应的心理测验支持,他主张创建不机械照搬国外、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符合中国人特点、体现中国人品质的“中国本位的军事心理学”,培养出一大批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

“就是爬,也要爬到延安去”“只有那里,我才可以发挥出对人民和祖国的贡献”“我虽然不能起来,我虽然被损害人类健康的魔鬼囚禁在椅子上;但是哟,魔鬼们禁止不住我们声浪的交响”……展览中,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话语令参观者动容。

被称为“延安第一个红色科学家”的高士其虽因意外感染病毒留下了终生不治的残疾,无法继续从事医学科研,却没有停止传播健康知识的脚步。他坚信“延安才是中国的希望”,于1937年历经3个月的艰苦行程到达延安。面对肆虐的霍乱、伤寒、痢疾等传染病和日寇侵略,他用科学知识创作科普作品,把细菌刻画成“小魔王”,把日寇比作“大魔王”,写出《我们的抗敌英雄》《活捉小魔王》等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科学小品;他组建延安第一个科技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组织农工展览会,出版“国防科学特辑”,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传播科学。展柜里,高士其那段时期的多部科普作品被整齐地摆放着,昭示着他那段以知识为武器的抗战历程。

赴疆场建功

展墙上,照片定格了殷希彭嘴角上扬的浅笑瞬间,那时的他身着八路军军服、头戴军帽。1931年,刚刚在国外取得医学博士学位的殷希彭立刻回国,并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以教授身份参加八路军,被任命为冀中军区卫生部卫生人员训练队教务长,负责为八路军培养急需的医务人员。

随后,他与白求恩一起创办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并任学校教务主任,负责全校教学组织工作并兼任组织学和病理学老师。“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以此为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殷希彭为八路军培养了一大批前线急需的、掌握医学知识和实用防治技术的医药人才,帮助一个个生命重焕活力、一支支队伍恢复战力。

展览中,另一个投笔从戎的故事来自我国整复外科事业创始人和开拓者张涤生。1941年,大学毕业后的张涤生放弃留校任教机会,来到贵州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部。战地救治的大量实践,让他逐渐掌握了植皮和皮管移植等技术。在救治过程中他发现,虽然很多伤员保住了命,但战地创伤却给他们留下了永久的外貌畸形和身体功能损伤。于是,他对整形外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学习整形外科技术。

“我碰见的这些伤员,他们在为抗日战争贡献生命。有些人受伤了,有些人外貌不扬,那么我们给他做了(整复外科手术)以后,恢复他的正常面貌,恢复他的手的正常功能,可以自己生活,我觉得对他来说,是改变了他的生命的道路。”张涤生的话很朴实、行动很贴心。1944年,张涤生随中国远征军赴印度、缅北战区工作,成为远征军唯一的中国籍战伤外科医生。异国他乡,中国医生热爱和平正义、奋勇救死扶伤的风骨因他而闪耀。

观展的人们一路走来,边走边看,走到结尾时,不少人仍意犹未尽。“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老一辈科学家的伟大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依然熠熠生辉。”讲解员最后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前辈为楷模,将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用知识为武器,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健康报记者 崔芳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来源:健康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