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活确实多姿多彩,但在享受青春的同时,有一门“必修课”可不能缺席——那就是艾滋病防控知识!
预防艾滋病
收好“防艾”秘籍
守护青春,防艾先行
亲爱的大学新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开始期待美好的校园生活了?
社团活动、联谊聚会、甜蜜恋爱……
大学生活确实多姿多彩,但在享受青春的同时,有一门“必修课”可不能缺席——那就是艾滋病防控知识!
别皱眉,别犯困!
也许“艾滋病”这三个字听起来有点沉,但只要你们收藏好这本“防艾”秘籍,严格执行,就能最大程度保护好自己!毕竟,安全第一,知识就是最好的“安全套”!
01
第一章:艾滋病病毒怎么传播
艾滋病病毒(HIV)就像个诡计多端的“潜伏者”,它不会写在脸上,也不会发朋友圈宣告:“嗨,我来了!”它悄悄地潜入人体,专门攻击我们的免疫系统。HIV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只有通过检测才能发现,但是具有传染性。一旦出现相应的症状,就已经进入艾滋病期了。
HIV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HIV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最需要预防的传播途径。虽然异性性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但同性性行为的传播风险更高。别脸红,大家都是成年人。
幸运的是,这个HIV病毒其实是个“战五渣”,离开人体后很快就会死亡。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用餐、共用卫生间都不会传播。所以,请不要对艾滋病感染者抱有歧视。
02
第二章:你的“爱情安全手册”
大学生活可能会邂逅浪漫,但记住:洁身自好,忠于伴侣,冲动是魔鬼,安全才是王道!下面送上防病顺口溜:
“谈恋爱很美好,安全措施要记牢;不是彼此不信任,双重保护更可靠。”
所谓的安全措施那就是正确使用避孕套!避孕套不仅能避孕,更是防艾的“金牌保镖”。使用时要检查有效期,正确佩戴,全程使用,别把正反面搞错(别笑,真的有人会错!)。
03
第三章:这些“江湖传言”信不得
传言一:看外表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艾滋病?
假的! 从外表上无法看出是否感染艾滋病毒。
传言二:蚊子叮咬会传播艾滋病?
假的! 病毒在蚊子体内无法存活,蚊子的叮咬量也不足以传播。
04
第四章:暴露后预防—“补救药”?
“补救药”即我们所说的暴露后预防(PEP),指在发生可能感染HIV的高危行为之后,及时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预防HIV感染。可以在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2小时内效果最佳。但治疗周期较长(28天不间断、定时服用),不能用于常规预防!
05
第五章:检测?没那么可怕!
如果你有过高风险行为,担心自己可能中招,怎么办?检测是知晓是否得病的唯一途径,就像给健康做个年检,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如初筛检测异常,需要配合再次采血进行确证检测,千万别自己吓自己!
阻断药获取
↓↓↓
06
第六章:终极防护攻略
送上终极防护攻略,记住“三不”原则:
不侥幸:不要以为“就一次没关系”,病毒可不跟你讲概率!
不歧视:平等对待感染者,歧视比病毒更可怕!
不逃避:遇到疑问及时咨询,怀疑风险主动检测!
最好的预防是避免高风险行为,最好的治疗是早发现早干预。
祝大家开启一段安全、健康、精彩的大学生活!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