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亲授“护嗓4步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5 05:33 1

摘要:“老师的嗓子,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天聪表示,教师日均发声3-4小时,远超普通人,声强常维持在60-70分贝,相当于日常对话的1.5倍。

转自:沈阳晚报

教师的声音,是知识传递的纽带,是课堂上最动听的旋律。

然而,长期高强度用声让嗓子成为教师的“高频受损部位”,

声带小结、声音嘶哑等问题困扰着众多教育工作者。

本报特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专家结合教师用嗓特点,

带来科学护嗓指南,用专业力量守护“育人之声”。

嗓音保护 不只是喉咙的事

“老师的嗓子,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天聪表示,教师日均发声3-4小时,远超普通人,声强常维持在60-70分贝,相当于日常对话的1.5倍。

这种高负荷背后,是“三重压力”的叠加——

生理压力:声带如同“琴弦”,长期摩擦易充血水肿,严重时形成小结或息肉;

环境压力:教室空间大、粉笔灰多、空气干燥,迫使教师不自觉提高音量;

心理压力:教学节奏紧张、情绪波动,会导致喉部肌肉紧绷,加剧发声费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教师将嗓音问题视为小毛病,实则嗓音健康与全身状态息息相关。刘天聪说:“教师嗓音问题是一个多系统协调的问题,从生理学角度看,发声是呼吸系统、振动系统、共鸣系统和构音系统的精密配合。”

4步护嗓 从科学发声开始

1 课堂用声:巧发力,省嗓子

善用工具:借助麦克风等扩音设备,避免“喊课”,减少声带直接损耗;

腹式呼吸:讲话时采用腹式呼吸,用腹部发力带动呼吸,让气流成为声音“动力源”,替代喉部过度用力;

巧用停顿:教学中合理留白,每15-20分钟稍作停顿,给声带“喘息时间”。课间10分钟尽量保持沉默,让声带得到休息。可以小口饮用温水,尽量避免大声说话。

共鸣训练:不要单纯靠喉咙发声,学会运用鼻腔、口腔和胸腔共鸣。

2 日常养护:重细节,筑防线

饮水有方:每日喝2000毫升温水,可加少量蜂蜜、柠檬汁滋润声带,忌牛饮、急饮;

饮食避忌:多吃梨、苹果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远离辛辣、过冷过热食物,减少喉部刺激;

环境调节:在教室、办公室放置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50%-60%,避开空调直吹。

3 课后修复:找方法,缓疲劳

中药茶饮:北沙参10g、麦冬10g、胖大海2枚,沸水冲泡代饮,帮助缓解喉部干涩;

食疗辅助:雪梨川贝羹、蜂蜜萝卜汁、橄榄海蜜茶等食疗方,兼顾滋养与润喉;

蒸汽疗法:每日用蒸汽熏脸5分钟,为声带补充水分,改善局部循环。

4 应急处理:遇不适,科学应对

若用嗓过度致声音轻微嘶哑,可短期采用激素雾化吸入治疗(如布地奈德混悬液)。该疗法能高效局部抗炎、减轻声带水肿。但需注意,此为对症应急措施,务必在医生指导下处方使用,不可自行滥用。同时需让声带休息,辅助温水润嗓。若2-3日内无改善,应及时就医。

警惕“红线信号” 这些情况必须就医

“出现四类症状,千万别硬扛。”刘天聪强调,嗓音问题早期干预效果最佳,若有以下表现,需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声音嘶哑持续两周未缓解;说话易疲劳,音域明显变窄;频繁清嗓,喉咙总有“异物感”;突然发声困难,甚至短暂失声。

“早期通过发声训练、药物调理即可改善,若拖到声带长出息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还会影响正常教学。”刘天聪强调。

教师节的祝福,不止于鲜花与掌声。愿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科学护嗓方法,让“育人之声”清晰有力、长久动听。

致敬每一份用声音播种希望的坚守,祝全体教师节日快乐,声康体健!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记者 王彩丽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