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筛选、冲洗、泡制、密封……一大早,李刚的身影就穿梭在泡缸之间,每一道工序都透着对传统手艺的敬畏。“这批梨是昨天刚运到的,有六千多斤。这两天正是泡梨的好时节,得抓紧时间泡制,等春节前后吃起来口感最好,也刚好赶上售卖旺季。”他边麻利地处理着梨边介绍。
白露将至,硕果盈枝
博尚镇永泉葡萄园农家乐的大院里
飘着浓郁的果香
水果泡制技艺传承人李刚
正整理着刚收购的新鲜梨子
经过2-4个月的时光沉淀
这款泡果界的“断货王”
将在春节前后“亮相”
以百年非遗技艺的醇厚风味
让天南地北的食客尝到地道的临翔记忆
筛选、冲洗、泡制、密封……一大早,李刚的身影就穿梭在泡缸之间,每一道工序都透着对传统手艺的敬畏。“这批梨是昨天刚运到的,有六千多斤。这两天正是泡梨的好时节,得抓紧时间泡制,等春节前后吃起来口感最好,也刚好赶上售卖旺季。”他边麻利地处理着梨边介绍。
在李刚看来,泡制手艺的精髓在于“灵活”与“精准”。他告诉记者,泡制时长要根据水果的种类、品种和果型灵活调整,短则2个月,长则4个月;配料的比例更是要精准把控,差一丝一毫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口味。也正因这份细致,他泡出的果子始终色泽鲜亮、口感爽脆,酸中带甜的独特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每当泡果的坛盖缓缓打开,果香与甘草交织的酸甜气息瞬间铺满空间时,李刚的思绪总会不自觉地飘回童年。“小时候家里种着几棵梨树和木瓜树,每到成熟季果子多得吃不完。外婆来家里时,就用大土罐把果子泡起来,到过年的时候拿出来吃,那味道别提多美了。那时候物资少,过年也没多少零食,能吃到泡梨、泡木瓜,就觉得特别稀罕。”回忆起童年往事,他的语气里满是怀念。
时光匆匆,市面上的水果和零食渐渐丰富起来,但童年里泡果的味道,却始终深深镌刻在李刚的记忆深处。“随着年龄增长,见过的、吃过的零食越来越多,可始终找不到小时候吃泡水果的那种感觉。后来在母亲和外婆的帮助下,我一点点把这门手艺学了下来。” 李刚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门手艺一直传承下去,让无论是年长的“大朋友”,还是年幼的“小朋友”,都能尝到那份纯粹的童年味道。
为了守住这份纯粹的记忆,李刚始终坚持“生态”“新鲜”的原则,泡制所需的玉米叶、野菜当天现摘,全程不添加防腐剂。同时他也不断创新,让泡果品类越来越丰富。“最开始的时候,就只泡梨和木瓜。后来自己慢慢琢磨、研发,种类一点点多了起来,现在能泡李子、梅子、橄榄、葡萄等好几种,很受大家喜欢。”
如今,李刚的泡果已从家庭小食,发展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凭借过硬的品质,泡果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成了当地人常买的美味,更通过网络走向全国。
顾客李雪玲说:“这种泡果甜甜脆脆的,很适合我们临沧人的口味,每次路过这儿,都得买上一些。”
据李刚介绍,如今他的泡果年销量已达40吨,年营业额稳定在20至30万元。生意红火的同时,他也没忘记带动乡邻一起致富,逐渐形成了良性发展的产业链。
李刚说:“为了增加泡果产量,我会向附近的老百姓收购新鲜水果,给他们多添一份收入;而且随着产量增加,用工需求也大了,每年泡果这一季,都要请七八十个工人来帮忙。”
随着关注度不断提升,2024年,李刚被评为临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果泡制技艺传承人。坛中静静酝酿的,是酸甜可口的泡果,更是一代代临翔人的乡愁与回忆。这份传承了百年的技艺,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守护老味道的同时,为故乡的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作者:易思敏 何廷耀 梅新强 陈欣蕊 李桂萍
编辑:付天美
编审:杨 斌
责编:赵菁菁
总编:王泽思
投稿邮箱:lxqwxb@vip.163.com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微播临翔”
来源:临翔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