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2025年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确实是一个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场国内盛事,更是一次向世界传递多重信号的“战略沟通”。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2025年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确实是一个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事件。它不仅仅是一场国内盛事,更是一次向世界传递多重信号的“战略沟通”。
需要注意的是,世界的变化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完全归因于某一次事件。但这场阅兵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节点,其影响和信号意义深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世界将会有什么变化”:
1. 对内的变化:凝聚与自信
· 民族凝聚力提升:盛大阅兵极大地激发了国内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强化了历史记忆和对国家成就的认同。
· 展示军事现代化成果:大量首次亮相的国产新型装备(如东风-21D、东风-26、歼-10等),向国内民众展示了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改革的巨大成就,增强了国民对国家实力的信心。
· 巩固领导力:阅兵也是展示国家领导核心权威和凝聚力的重要场合。
2. 对外的变化:信号与反应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阅兵向世界释放了强烈而复杂的信号,引发了不同的解读和反应,从而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动态。
A. 中国想传递的信号:
1. 和平崛起,但有力捍卫:中国反复强调“永不称霸、永不扩张”,但同时也明确表示有决心和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阅兵展示的“杀手锏”武器(如反舰弹道导弹)旨在传递一个信息:中国有能力在西太平洋地区反制外部军事干预(尤其是针对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从而改变区域的“军事成本计算”。
2. 历史的书写者与捍卫者:通过强调中国在二战东方战场的贡献和牺牲,中国旨在巩固其作为二战胜利者和国际秩序奠基者之一的地位,从而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争取更核心的位置。
3. 多极世界的引领者:邀请众多外国元首(特别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军队参加,展示了中国的外交影响力和构建“不依赖于西方”的国际关系的意愿。这与之后的“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相呼应,预示着中国将更积极地参与和塑造全球治理。
B. 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的解读与反应:
1. “自信”与“强硬”的辩论:西方观察家和政府普遍将阅兵解读为中国外交政策变得更加自信甚至强硬的标志。这加剧了他们对“中国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担忧。
2. 安全困境的加剧:阅兵展示的军事力量,特别是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被美国及其盟友(如日本、澳大利亚)视为直接的战略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美国“重返亚太”或“印太战略”的推进,促使美国加强在地区的军事部署和联盟体系(如强化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QUAD),从而形成了一种“行动-反应”式的安全困境。
3. 周边国家的复杂心态:中国的邻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心态非常复杂。一方面,它们与中国经济联系紧密,希望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另一方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军力感到不安,因此在中美之间采取“对冲”战略,既接触又防范。
总结:长远的变化与影响
9.3大阅兵本身不是一个直接导致世界变化的“开关”,而是中国国力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集中体现和宣言。它预示并加速了以下一些长期趋势:
1. 地缘政治格局多极化加速:中国明确表明自己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战略力量,世界事务不能再由美国或西方单独决定。这推动国际体系向更加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2. 西太平洋军事平衡的演变:中国军力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台海和南海的军事平衡,迫使美国调整其军事战略和装备计划,该区域的军事竞赛色彩有所加重。
3. “制度竞争”与“话语权争夺”白热化:中国通过展示成就和叙述历史,与西方在价值观、发展模式和国际规则制定权上的竞争变得更加公开和激烈。
4. “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撑:强大的国防力量为中国庞大的海外利益和“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潜在的战略保障,降低了外部力量进行干扰的意愿。
总而言之,9.3大阅兵后,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一个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在外交和军事上更加自信的中国正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既带来了合作的新机遇(如全球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也引发了新一轮的地缘政治竞争和战略疑虑。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复杂局面,成为此后至今国际关系的一个主要特征。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