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与 FDP 的临床意义与应用,看这篇就够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5 11:02 1

摘要: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活化的重要标志物,通常用于评估血液中是否存在血栓形成。

定义

D-D二聚体

D-二聚体(D-dimer)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活化的重要标志物,通常用于评估血液中是否存在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是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分解后产生的小分子片段。当血管内形成血栓时,人体会启动纤溶系统(如释放t-PA),将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切割成FDP。FDP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纤溶亢进或血栓形成,是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等重要指标。FDP就像"血栓被拆解后的碎片",通过检测它的多少,判断血管内是否有血栓正在溶解或形成。

FDP与D-二聚体的关系
FDP是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后的产物,包括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则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形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纤维蛋白降解的最小片段之一。

D-二聚体参考值及医学决定水平

医学决定水平(Medicine decide level ,MDL)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种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作出估计,以提示医师在临床上应采取何种处理方式,如进一步进行某一方面的检查,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单位:μg/L)

FDP参考值

<5ug/ml

临床意义

D-二聚体(D-Dimer)

1、血栓性疾病与纤溶系统的评估

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常提示体内存在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它是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等)的重要标志物,可用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例如,在急性主动脉夹层中,D-二聚体水平与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2、恶性肿瘤的预后与预后评估

多项研究表明,D-二聚体水平与多种恶性肿瘤(如肺癌、卵巢癌、胃癌等)的预后密切相关。 高D-二聚体水平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转移及不良预后相关,可能作为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例如,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与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相关。

3、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D-二聚体在多种疾病中具有临床意义,包括妊娠高血压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 例如,在妊娠高血压疾病中,严重病例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提示血栓栓塞风险增加。

4、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

D-二聚体是鉴别原发性纤溶亢进与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 原发性纤溶亢进通常不伴凝血酶活性增高,而继发性纤溶亢进常伴随血栓形成和血栓溶解。

5、主动脉夹层

2017 年《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指出,D-二聚体快速升高拟诊为主动脉夹层(AD)可能性增大。发病 24 小时内,当 D-二聚体达 0.5 mg/L 时,其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敏感性为 100%,特异性为 67%,故可作为 AAD 诊断的排除指标。

6、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特征是微循环内发生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导致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状态。在 DIC 早期,D-二聚体即有升高,随病程发展可持续升高 10 倍甚至 100 倍以上。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 DIC 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正常则除外 DIC。

7、妊娠

在妊娠期各个阶段,均可存在静脉血瘀滞、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等与血栓形成有关的病理因素;生理改变则可导致静脉内血容量增加、静脉血管扩张,在妊娠 3 个月后更为明显。

8、肝病

肝功不全时,由于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导致出血和启动凝血-纤溶的正反馈过程,D-二聚体继发升高。

1、应用于(DIC)诊断与鉴别诊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2、纤溶活性亢进所致出血的筛查

纤溶活性亢进所致出血是指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被活性过强的纤溶酶降解所引起的出血。可选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作为筛查试验。

3、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溶栓治疗是指用溶栓药物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促进血管再通。适应症: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脑血栓、深静脉血栓:限定选择性患者,如较严重髂股静脉血栓。早期溶栓治疗有效,但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5%-30%。需对效益/风险进行评估。

4、其他临床应用

☛血管栓塞行疾病(AMI\PE\DVT)

☛肾病综合征及透析患者的高凝监测

☛肝脏疾病、妊高症及先兆子痫等疗效和预后指标

D-二聚体与FDP的联合检测

1、D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应用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和监测中,D-二聚体和FDP的联合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DIC患者的D-二聚体和FD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且随着治疗的有效性,这些指标水平逐渐下降。 此外,D-二聚体和FDP的联合检测在DIC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2、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在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等)中,D-二聚体和FDP的联合检测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研究表明,D-二聚体和FDP的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显著升高,且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此外,D-二聚体和FDP的联合检测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估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3、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在恶性肿瘤患者中,D-二聚体和FDP的水平通常升高,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和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水平异常等)与D-二聚体和FDP的升高相关。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FDP有助于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情和指导治疗。

4、妊娠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在妊娠相关疾病(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分娩前孕妇)中,D-二聚体和FDP的水平升高可能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和血栓风险。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D-二聚体和FDP水平显著升高,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

5、在 APE 中的应用

急性肺栓塞(APE)是临床常见且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因其临床表现起病隐匿而复杂,很容易造成对漏诊、甚至误诊。当 APE 在体内发生时,血栓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酶的作用下溶解可使血浆 D-二聚体水平迅速升高,但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导致特异度偏低。

联合检测的优势

1、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多种疾病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在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中。

2、评估病情和疗效

D-二聚体和FDP的水平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3、早期干预

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及时进行干预,改善预后。

转自:检验世界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