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冒看似小事,但对于有肾病史的人来说,尤其是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毒入侵可能引发免疫反应紊乱,导致尿蛋白升高、水肿恶化,甚至出现肾功能进一步下降的风险。预防感冒不是“怕冷”,而是对肾的保护伞。
白露节气一到,天气像被秋风轻轻推了一把,早晚凉意袭人,白天却仍有余热。对普通人来说,这只是换季的信号,但对肾病患者而言,却是一道健康的“坎”。
医生提醒,这个节气的变化虽不轰轰烈烈,却暗藏风险,特别是肾脏功能薄弱的人,有五件事,能不做就不做,做了可能悄悄“伤肾”。
白露前后,昼夜温差加大,人体的调节能力面临考验。肾脏作为身体里“默默无闻的管家”,在调节水、电解质和代谢废物时,异常依赖稳定的内外环境。
当外界气温骤变,肾脏负担会悄然加重。尤其是慢性肾病患者,其肾功能原本就处于低水平,一旦受到刺激,很容易诱发加重或并发症。
在这种气候下,感冒频率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是肾病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
感冒看似小事,但对于有肾病史的人来说,尤其是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毒入侵可能引发免疫反应紊乱,导致尿蛋白升高、水肿恶化,甚至出现肾功能进一步下降的风险。预防感冒不是“怕冷”,而是对肾的保护伞。
不少人喜欢在白露前后锻炼身体,晨跑、登山、露营纷纷安排上。对于肾病患者,这些“养生”行为并非总是合适。早晚锻炼时气温较低,血管收缩明显,可能导致血压波动,而高血压正是肾病发展的“推手”之一。如果控制不好,肾脏就像被反复敲打的玻璃,脆弱不堪。
饮食方面也不得不说。白露时节,很多人爱吃炖品、火锅等温补食物,觉得可以“贴秋膘”。但肾病患者忌高盐、高蛋白饮食,因为这些食物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使已有的损伤进一步恶化。
同时,像腌制品、动物内脏等高磷、高钾食物也应避免,否则容易造成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异常或肌肉无力。
此时还有一种常被忽略的“隐形伤肾”行为就是熬夜。秋夜凉爽,人们容易沉迷于深夜娱乐或加班。长期熬夜会扰乱肾上腺激素的分泌节律,间接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对于肾病患者来说,规律作息就是最便宜的“护肾药”,乱了节奏,肾脏也会跟着“罢工”。
除了生活习惯,情绪波动也不容忽视。白露之后,日照时间缩短,一些人开始出现情绪低落、乏力、嗜睡等“秋季抑郁”的苗头。情绪对免疫系统有直接影响,而免疫系统又与许多肾脏疾病密切相关。情绪起伏过大,容易引发免疫异常,影响病情稳定。保持心态平和,是对肾脏的温柔呵护。
洗澡这件小事,在白露节气也藏着大学问。天气渐凉,有人喜欢用热水泡澡、桑拿,甚至频繁蒸汽浴。高温环境可能导致出汗过多,加重体液丢失,诱发脱水,而脱水会使肾脏血流减少,影响代谢废物的排出。尤其是服用利尿药的肾病患者,极易因脱水而发生急性肾损伤。
也有些患者对白露前后的中药调理十分热衷,希望借助“补肾药”增强体质。中医确有“四季养肾”的理论,白露属金,肺金生肾水,确有补肾时机。
但若盲目进补、不辨体质,反而可能因药物成分复杂,加重肝肾代谢负担。即使是中药,也需谨慎使用,最好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白露节气的空气湿度也在逐渐降低,皮肤开始干燥,尿量可能出现变化。肾病患者应密切观察尿液变化,如颜色、泡沫、频率等,这是了解肾功能状况的“窗口”。一旦出现尿少、尿色深或泡沫增多等异常,应及时就医,不可拖延。
在这个节气,肾病患者也应适度运动,但讲究方式和时间。避免清晨和深夜外出,选择午后阳光正好时运动,能减少寒冷刺激。如太极、慢走、轻柔瑜伽等低强度锻炼方式,更适合肾病患者维持体力和血液循环,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
肾病患者的免疫力较低,白露后是流感、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感染不仅会加重肾病,还容易引发心脏、肺部等并发症。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也是对肾脏最实在的保护。
白露节气也是慢病复诊的关键节点。定期检测尿常规、血肌酐、尿蛋白等指标,有助于掌握肾功能变化。尤其是已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需警惕肾脏早期损害的“无声信号”,早发现、早干预,是延缓进展的关键。
肾脏病虽慢,但从不“拖延”。一旦环境、生活或身体状态发生波动,它比谁都敏感。白露虽美,但对肾病患者来说,是一场身体与季节的博弈。只有顺应节气、调整生活,才能让肾脏在变化中稳如磐石。
最后要提醒的是,肾病患者若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白露节气更需多加防护。这类多病共存的人群,往往病情复杂,控制不好容易“牵一发动全身”。日常监测血糖、血压与肾功能三者联动,才是科学养肾的基本盘。
白露之后,昼短夜长,人体代谢逐渐缓慢。肾脏也需要休养生息。建立良好的生活节律、饮食清淡、情绪稳定,是对肾最温柔的善待。肾脏虽沉默,但每一份呵护,它都“记得”。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学科学院肾病研究所.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3):195-203.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的指导意见[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1,14(5):1-4.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刘医师talk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