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说的码字速度快、火起来却慢,这在1960年代其实也挺普遍。不过要说到那本火遍全国的书——它的魔力,当时的每个家里、每个兵营、甚至连好多领导人办公室的抽屉里,都能翻出一本破旧的《欧阳海之歌》。这本小说,不光在湖南、广西一带广为流传,据老北京人回忆,午后排队买豆
小说的码字速度快、火起来却慢,这在1960年代其实也挺普遍。不过要说到那本火遍全国的书——它的魔力,当时的每个家里、每个兵营、甚至连好多领导人办公室的抽屉里,都能翻出一本破旧的《欧阳海之歌》。这本小说,不光在湖南、广西一带广为流传,据老北京人回忆,午后排队买豆腐的老人家,一边晒太阳一边给邻居讲,哪怕没看过书,光听广播剧,还能熟背好几段。
那会儿,书荒是真荒。别说小说,哪本书稍微有点名气,一夜之间就能抢空。但《欧阳海之歌》为啥能冲到前面,被那么多人一趟又一趟地传递?这里头的英雄,是真实存在的:欧洲海,湖南桂阳人,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差点连饭都吃不上。他那名字,说来也有点意思——原本父母想生个闺女,结果来了个小子,就顺手用闺女名儿糊弄了乡里,省得被抓壮丁。
转年1958,村里闹“大跃进”,喇叭喊得震天响,欧阳海就参了军。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真正进了部队才晓得,啥叫活也干不完。有时候,一宿下来连棉被都“没工夫铺整地”。可这人吃不得亏、认死理,别人喊累,他嗐地摇头,还喜欢顶嘴顶到班长发愁。脾气爆,可胆子更大。能干,想事,别人不敢手上抓,他都举手报了名。
说到部队训练,自个小时候受过饿,吃上部队那点窝头粗茶也有点滋味。有次“野外拉练”,别的兵趴下吃点干粮,欧阳海溜边,替人提水提到天黑。他们边上的警卫员私下嘀咕:“这娃就是有轴气,顶班儿不说还老抢。”后来队里上级一查,这孩子不是一般能干。三年里先入团,接着进了党,又熬上了班长。可真要说起来,也没人敢乱说赞扬,这家伙嘴上没服软的时候。
那天,天还蒙蒙亮。十一月的晨风刮得人直哆嗦。欧阳海那炮兵分队正赶往下个宿营地,沿着铁轨慢慢走着。突然,途经镇子附近,听见一阵厮叫:驮着钢炮的马估计是吓着了,也不知被啥惊了神,溜溜直奔铁轨中间。缰绳早让扯断,马愣是前腿一动不动。那会儿铁路旁说话都得小声,这下儿大家一下懵了:一辆载满乘客的火车呼啸着冲了过来。如果撞上去,肯定要出大乱子,好几十号人不见得能全活下来。
其实,以后有人回忆那一刻,军医还说“脑袋嗡嗡地响”,谁都反应不过来。但欧阳海没半点犹豫,没喊也没多想,撒开步子一个箭步扑过去,一把拽住绳索,把那发癫的马硬生生推出了铁轨。下一秒钟,轮子呼啸而过,人安然无恙,欧阳海却躺在地上,鲜血染透了军衣——就23岁,年轻得让人心酸。
这事在部队里一下炸了锅。不出一周,老班长的名字被全营口口相传。随后,总部把荣誉奖章追授给他,班长、连队贴满大字报。广州军区、解放军文艺界的人,甚至许多平常很少露面的领导都高度评价。那种“模范班级”也因他命名。从大将叶剑英到军中老太爷朱德、董必武,几乎都题字表扬——想想,那会要是能有铜匾,估计老欧家祖宅得用门板来挂。
咱说英雄立传,书也就写出来了。作者金敬迈,说来也不简单。南方南京人,早年就在解放军混文艺那一摊,平时写秧歌剧、演舞台灯光,还偷偷弹弹乐器——要不是一次军队腰摔伤,也许就没咱今天的话题。60年代他回部队体验生活,偶然间听说一士兵因和指导员拌嘴,居然写信告状到高层领导,过不久那士兵却因为事故牺牲。这一点小插曲,让金敬迈特别在意。他逮着机会多查了两天材料,细节越挖越动人。当时,金敬迈不是没想写剧本,可初稿才递出去,上级却摇头:“舞台演不出火车。”他有点不服气,不过骨子里的那股冲劲更大,赌气地说“那我写小说”,一面写着一面暗自较劲。结果整整28天,写了30万字——比铁道兵的打桩速度还快。
故事的主轴,就是欧阳海这些年摔打锤炼。别人想着荣誉、转业、家里补助,他偏大大咧咧,前怕狼后怕虎。班里谁缺啥,他兜里揣了点零用钱都没自己的。有人带着小病不上报,他一看,扯着脖子就带人去医务所。说起来,身边人记得,“那年我们翻山,伙食都快断了,欧阳海抢着扫地、当夜哨,直哄得班里那小崽子睡得香。”
小说出稿那会儿,有个细节挺打动人的。金敬迈在广州的写作午休时,总习惯搓一把脸、灌一壶当地凉茶,一边推敲文字一边和门口老士兵说话。内心其实悬着——毕竟描述的英雄在真实生活里还在被议论,自己捏合虚实下的欧阳海会不会有哪里被过度浪漫化?可后来,社里派了鲁易、白艾两个老编辑来审稿。金敬迈气喘吁吁地边读边掉泪,俩人笔记本上乱画的勾还比正文多。老鲁易直说“几十年没见过这么成熟的稿子”,还真没客气,立即建议可以付印。
该说不说,创作时的背景是真实的。那几年,毛主席语录天天背,哪怕下班路上都能听见大喇叭广播。只要有点思想觉悟的干部,班组笔记本全被“做思想工作”、体会心得写满。小说里的欧阳海,没拿自己当“盖世英雄”,日常想的还是怎么替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夏天帮班里兄弟找来井水、冬天给大家缝裤腿。这样的细节,其实在同批次的英雄传记里很少能看到。
书稿刚一印出来,各路人马都在传。就连陈毅、陶铸这样的大人物看了都觉得惊艳。毛主席没明说,但刘少奇那一句“1500万册也不多”直接把气氛点燃。谁能想到,那时候陈毅偷偷在家还跟女儿张开练朗诵,说“这书里,有我们自己年轻时的影子”。这算是那一代人的“红色记忆”吧。等真正出版,全国都跟中了魔似的抢购——别说作家本人,就是印书厂的小工都想留一本送给亲戚。
故事最妙的,是后来彭德怀元帅的事。1966年,西南三线建设正忙,彭老总在成都街头寻书,攥了两张票据跑到新华书店买了本《欧阳海之歌》。他可不是“走马观花”,一页页标红,写了叁仟多字批注,光眉批、旁批都密密麻麻写上节点。其实彭德怀跟欧阳海颇有心灵感应——俩人都是穷苦家庭出身,小时候都讨过饭。书里欧阳海经过大户人家时,他妈妈一句“大屋去不得”,让彭老总忍不住用红笔写下:“人剥削人,狗仗人势。”说实话,这些可不是些花拳绣腿式的“恻隐之心”,都是血泪史的即兴写照。
翻到后面,欧阳海道别厂子,独自去剿贼。彭老将军批得真:“这点血性,正是无产阶级战士的本分。”甚至看到欧阳海给家里炒菜分鱼汤,彭德怀又一顿感慨“穷人家父母儿女的爱最真。”而写到家人饿死,两个家庭的苦境一模一样。用彭的话说:“无独有偶,旧社会惨事,哪能细算!”再看到欧阳海眼里“自己像火车头带动大家”,彭老的红笔在纸上戳了好几个叹号。
有意思的是,彭德怀批注还有一段特别私人化。书里写“活着啥都干,闲着不干活不是废物吗”,彭总批上一句 “这是真的,我也有体会!”这些笔记也算半个自白。要知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老将军对英雄后辈的共情,是隔着书页都能传过来的。
可风波真正来了,是小说问世后,各种“意见”铺天盖地。文化高层、江青等提出改动意见——要把主人公的“讨饭史”轻写,不能让欧阳海成所谓“乞丐英雄”;家中哥哥也不能写成被国民党抓壮丁;最要命的,“最后四秒钟”火车与马的拼死对抗描写也被死死盯住,说“必须改”。偏偏,这正是全书的灵魂高潮。
金敬迈一时夹在中间头都大了。其实他心里门清:解放前,抓壮丁是常事,谁家还敢不从?“乞讨”哪有传成职业流氓?可这个时间节点,文艺作品已经成了各种意识形态的“试金石”,一句轻描淡写都可能引起上上下下的猜疑——金敬迈为此整宿睡不着,一边琢磨怎么自保,一边斟酌怎么保住故事的锋利。谁知道,另一头,陈毅元帅和陶铸政委开会听后,直接拍板:“‘最后四秒钟’写得精彩,不许改!听点反对声音就改,怎么成气候?”一句“你是我兵,我说了算”,掷地有声。
讲到这,很难再平心静气地回头审视。谁说一个小人物的名字,能激出三代人的群体记忆?又有几本小说,能让年迈的元帅掩卷泪下?这背后,是那个年代“人”与“人”的默契,是生命与理想最后那点火花。故事说不尽,人心最难测。只剩些斑驳的批注、泛黄的书页,把“光荣与伟大”静静地埋进了后人的沉默和回忆里。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