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万物在时光里酿成诗行,白露读懂了秋的馈赠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7 17:55 1

摘要:9月7日16时51分,随着二十四节气中充满浓厚生命气息和诗情画意的节气,也是今年秋季第三个节气——白露的到来,秋风起,桂花坠,谷飘香……秋渐如画,大自然再次上演季节更迭的生存智慧,恰如农人遵循天时播种收获的古老哲学。

9月7日16时51分,随着二十四节气中充满浓厚生命气息和诗情画意的节气,也是今年秋季第三个节气——白露的到来,秋风起,桂花坠,谷飘香……秋渐如画,大自然再次上演季节更迭的生存智慧,恰如农人遵循天时播种收获的古老哲学。

在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的是季节变化;小寒、大寒、小暑、大暑等,反映的是冷暖程度;而今日到来的白露,则与雨水、小雪、寒露、霜降等一样,反映了具体天气现象。

“初秋染白露,美好待归心。”白露节气宣告夏的彻底退场,秋的正式来临。天气由热转凉,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各地陆续进入到秋天。从白露到秋分这段时节,也是中国各地大忙时节。

白露来得不惊不扰,只是默默为万物披上一层薄薄的水汽,天气间的气息自此转变,人的心境似乎也随之清明开阔了几分。

“白露”作为汉语词语,本义指秋季清晨凝结的白色露水,即秋天的露水——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其名称源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文学记载,描述芦苇沾满秋露的场景,营造了一种苍茫、清冷、求而不得的意境。

因出自中国最早抒情诗的垂范《诗经》,白露节气顿然滋生了一身诗意,也让白露自然而然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常客。这从古典诗词创作中,“白露”频繁作为秋日典型意象出现可见一斑。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诗《归园田居》中的白露时节是恬淡惬意的;“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杜甫的《白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柑橘凝结露珠的田园秋实美景;“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唐白居易《南湖晚秋》,以一种静观心态描绘了白露降临后的湖光秋色;而“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诗句出自北宋僧人、词人仲殊追忆往事诗《南柯子·忆旧》,既展现了江南景色之美,又细腻表达出词人的漂泊孤寂心情……

白露在古诗词中的意象之所以丰富动人,远超二十四节气的其他节气,并非源于民俗活动的加持,而是源自其物候本质的诗意升华。

白露不仅仅是一个物流标记——夜间气温骤降,寒生露凝,水汽于草木上凝结成洁白的露珠;更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文化符号——“白”“露”组合的形态之美本身就是一幅完整的诗意画面,让这颗“露凝之珠”为古诗人提供了极具美感和可塑性的天然意象。由于完美凝聚了中国古典诗歌最核心的美学元素和情感主题,无需借助人文仪式,白露仅凭自然现象本身便触达了中国古诗词美学的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诗词历来有强大的“悲秋”传统,而白露是秋季第一个以具体物候命名的节气,是秋愁的起点,更是启动悲秋、乡愁、羁旅、闺怨等核心抒情主题的关键开关。

比如诗圣杜甫那篇倾诉亲人离情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尤其我们耳熟能详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把客居他乡的游子见秋露而生乡愁,倍感身世飘零的感伤刻画得入木三分。而从另一层次讲,何尝不是诗人通过观察一颗露珠的生成与消逝,从而洞见宇宙人生的根本法则呢?

白露点秋,写在每一片落叶上,落在每一朵残花旁。虽然是天地运行中的一个微小刻度,却也将这世间的美好点缀得恰到好处。

白露是一年里最富诗意的时节,是秋天写下的一首清澈小诗,是铺满眼底的一袭明净。等大地慢慢酝酿秋的韵味,等白露凝结成轻霜覆在草尖,等田地里的作物迎来丰收,等这秋的馈赠深藏在每一处细节里,万物终会在时光里酿成诗行,愿我们能读懂这份美好,收获满心从容。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