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一过,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风也带了点凉意。这个时候,很多人开始添衣服、喝热茶、早睡早起,但有些事做对了,有些事一不留神,反而会给身体添麻烦,尤其是有高血压的人。
白露一过,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风也带了点凉意。这个时候,很多人开始添衣服、喝热茶、早睡早起,但有些事做对了,有些事一不留神,反而会给身体添麻烦,尤其是有高血压的人。
这个季节,早晨出门锻炼的人明显多了。可不少人还是空着肚子、穿着单衣就出了门,想着活动活动出点汗,就更健康了。
问题是,清晨气温低,血管收缩,血压容易飙升,尤其是空腹运动,风险更大。
血管其实很“脆弱”,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对冷热刺激反应慢。白露后的早晚温差,往往会让血压出现不规律的波动,而这种波动,正是很多人头晕、胸闷、甚至昏厥的源头。
不少人白天量血压正常,就觉得一切没问题。可偏偏危险常常藏在清晨和夜间。清晨高血压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但它和中风、心梗的关系却非常密切。白露后,这类问题更容易被放大。
说起吃药这事,很多人都有点随意。今天早饭前吃,明天中午才想起来。有时候甚至忘了吃,或者觉得血压降了,就自己减药。这种服药不规律,对白露后的高血压人群来说,真的很危险。
还有人听说邻居吃了某种降压药效果好,也跟着去买来吃。却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肾功能异常,是否适合那种药。尤其换季时,代谢变化大,乱换药,很容易让血压控制失衡。
白露前后,很多人开始“进补”。鸡汤、羊肉汤、药膳轮番上桌,觉得补一补能扛过这个季节的变化。殊不知,这些食物往往盐分高、脂肪重,反而对血压控制是个巨大的负担。
有位老人,白露后连续几天吃了几顿“补汤”,结果连续三天头晕,量了血压才知道飙到180。
他还以为是天气惹的祸,没想到是吃出来的。饮食不当,对高血压人群就是慢性自我伤害。
天气一转凉,人容易烦躁,尤其是晚上不好睡。失眠、焦虑,这些都会影响血压。有些人一着急,血压立马就升上去。长期反复波动,对心脑血管的伤害,比持续高血压还要大。
有些人以为喝点酒能助眠,暖身子。白露之后,更有人习惯晚上喝点白酒“通血路”。但酒精对血压的影响是双向的,短时间可能下降,但很快就反弹,饮酒诱发高血压急症的案例不少。
不少人晚上看电视看到很晚,半躺着睡着了,凌晨再起身去洗脸刷牙。
这样一来一回,血压波动、睡眠中断,早上醒来头胀、心慌,其实就是身体在抗议这种不规律的作息。
还有些人,早上起来急着出门,匆忙洗漱、穿衣、赶公交。气温低、动作快、情绪急,血压猛地一升,清晨高血压的风险就这样被放大了。特别是那些平时不太测血压的,更容易被忽视。
白露后,很多人喜欢早晚泡脚,觉得能去寒气。但有些人泡得太久、水太热,反而刺激交感神经,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尤其是有心功能不全、动脉硬化的人,更要格外小心。
饮食上,很多人一到秋天就偏爱咸口,像榨菜、咸鸭蛋、腌肉这些,天天吃着不觉得咸,但钠摄入已经超标。
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大敌”,而秋冬正是这些食物出镜率最高的时候。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就是喝水。天气凉了,出汗少了,很多人一天只喝两三杯水。可水分不足,血液变稠,血压反而更容易升高。特别是早起后不补水,血管更容易出问题。
有人说,血压高了,就多吃点保健品,比如鱼油、钙片、辅酶Q10。问题是,这些东西不能代替降压药。更严重的是,有些保健品里含钠量高,吃多了反而帮倒忙。
身体上有点不舒服,有些人宁愿忍着,也不去量血压。觉得“我以前也这样,缓一缓就好了”。
但白露之后身体代谢变慢,血压调节能力下降,一次忽视可能就带来一次大问题。
特别是晚上,如果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千万别拖。白露后的夜间血压波动明显,如果再碰上情绪起伏、饮食不当、运动过度,身体很容易被推向那个“临界点”。
说到底,白露之后,身体最怕的是“忽冷忽热”,生活节奏也怕“忽紧忽松”。
高血压的人群,这时候更需要稳定作息、规律饮食、按时服药,别想着靠意志力扛过去。
不是说做什么事都不行,而是这个节气里,凡事都要慢一点、稳一点。
特别是生活里的那些不经意的动作,比如猛起猛坐、饭后吸烟、情绪激动,这些小事都可能成为压垮健康的稻草。
到了这个年纪,身体会给你小提醒,不是吓你,而是让你多留个心。
血压这东西,看似静悄悄,实则变化极快。
尤其在白露之后,它就像一根紧绷的弦,你稍一用力过猛,就可能断了。
有时候,人不累,但心累。这个季节换衣、换被子、换饮食,很多人心理也跟着烦躁。
情绪和血压,真的是互相影响的。
调整情绪,不一定靠锻炼,哪怕是听听音乐、晒晒太阳,也比憋着强。
如果你这几天觉得睡得浅、醒得早、喝水少、头有点晕,那就别再撑。身体的信号不是让你“扛”,而是提醒你该调整了。别总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风险这东西,真不挑人。
白露之后,别怕慢,怕的是乱。高血压不是靠“忍”能过去的病,靠的是每一天都规矩一点,稳一点。不该做的事,能不做就不做,少做一点,反而活得轻松些。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49(1):10-46.
[2]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23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中国循环杂志, 2024,39(1):1-15.
来源:悬泉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