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扮靓千澄碧——记沈丘县冯营镇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士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8 10:01 1

摘要:春回大地,沙颖河畔的泡桐花次第盛放,一树芬芳沁润和美李寨村。中央一号文件春风拂面,全省“四高四争先”的号角吹响。沈丘县冯营镇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士强戴着草帽、沾一身露水、蹚两脚泥,在李寨乡村振兴产业园里逡巡。

■ 欧阳华

春回大地,沙颖河畔的泡桐花次第盛放,一树芬芳沁润和美李寨村。中央一号文件春风拂面,全省“四高四争先”的号角吹响。沈丘县冯营镇李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士强戴着草帽、沾一身露水、蹚两脚泥,在李寨乡村振兴产业园里逡巡。

从优质粮食高产田到蔬菜温棚基地,从千头牛场到优质梨园,从智慧渔场到支前粮文创车间……汗水打湿他的衣袂,风霜雕琢他古铜色的容颜。他如同扎根大地的泡桐,在乡村振兴的蓝图里,赤子丹心绘制“幸福坐标”,恰似新时代的焦裕禄精神在闪光。

一次次到兰考瞻仰、学习、铭刻,焦裕禄事迹在李士强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铺在李寨田园熠熠闪光:“每一棵草都要有故事,每一个坑塘都不能荒废,每一寸土地都不能裸露,每一个村民都是李寨形象!”

一串金色的数字映入眼帘:在李士强创办的亿星集团践行“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行动,累计投入2.2亿元的帮扶下,这个豫皖交界的3237人的原国家级贫困村发生蝶变: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2700元跃升至2024年的2.9万元,增长近10倍。村集体资产由零增至1.5亿元,走上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

毋改英雄意气:乡村振兴“织梦人”

“我下定决心豁出全部心血,带领村民蹚出一条共同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帮助村民甩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这是10多年前李士强对乡亲们的肺腑心声。

土路坑坑洼洼,村容破败颓然,李寨当时成为“瘫痪村”“深度贫困村”。李寨村民尚未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生存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李士强酸楚落泪,毅然辞去具有2000人规模、良好发展前景的亿星集团董事长一职,挽袖砺足躬耕田畴,带领乡亲织就致富幸福梦。

“企业发展成果来源于社会,当回馈于社会”,这已成为著名民营企业家李士强的一贯宗旨。他对待社会公益事业,只要党和政府需要,只要社会需要,只要李寨村村民及困难群众需要,他从来都来者不拒,慷慨解囊,从不吝啬,多年如一日。

雁飞千里靠头雁,船载万斤靠舵人。李士强走村串户,问计于老干部、问策于老党员、问方于种粮、种菜、养殖农户。一杯清茶,一张方桌,一圈地凳。李士强说:“村干部要走在前、干在先、当表率、做标杆。干工作要走上步、看下步,心里想着第三步。要下非常之功,用恒久之力,以对‘三农’后继有人的战略眼光建设新农村。”

2012年年初,李寨年人均收入还不足2700元,贫困群众125户608人,是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为零的深度贫困村,老弱病残“等米下锅”。3400多亩耕地、人均薄田一亩,传统分散的小农耕作模式,成为村民无法摆脱贫困的无形枷锁。真实数据和民心民意让李士强心酸,也让他下定决心,发展现代农业,破解资源瓶颈。

李士强将全村62名党员的智慧凝聚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抓牢建强“支部堡垒”、党建引领发展根本,团结各方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坚持共建共治,两次获得河南省“五星”支部称号。亿星集团10多名技术精英、10多年来全天候使命必达的业务骨干组成驻村工作队,成立了李寨农业发展公司。

土地流转,如时代春雷,劈开千年农耕的厚土,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新时代里自信豪迈地畅想诗与远方。全村共有3000多条“面条田”和2000多块“豆腐块”。3400多亩土地,统一流转出规模效应,给群众每亩1000元的租金。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李寨村“双千亩良种繁育基地”,小麦、玉米优质粮种轮作和秸秆“过腹”还田绿色循环模式,建成高产稳产“吨粮田”,正向“吨半粮”目标实现,扛稳粮食安全责任,让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安心。

晨起日落,早出晚归。李士强围绕村里土地高效科学规划布局,部署、检查、落实,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双铁脚板,一副热心肠,一份回馈家乡的深情厚谊,无数次他紧盯产业的每一个环节。蹄疾步稳,勇毅笃行。走土地科学规划利用,用2/3的土地,扛牢国家战略粮食生产责任;1/3的土地搞供港蔬菜、养牛养鱼等,产出效益数倍增长,走出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兴村之路。一亩地顶上3至5亩的作用,乡村振兴的帷幕迅速拉开。

村里成立养牛养鱼、供港蔬菜基地、服装加工、“三粉”“支前粮”等10个专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价值2亿多元。这些资产全部无偿捐献给集体和村民。产品汇聚“古李寨”56个著名绿色生态品牌,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产品畅销大江南北。电商、抖音直播带货风生水起,城乡物流、地头直供新鲜蔬菜融合城乡,小小李寨联通大世界,情系万家共享新时代。

筑巢引凤,花开蝶来。20多位在外地创业能人,在李士强的精神感召下,踊跃回村发展。村里请来专家,开办乡村振兴大讲堂,为乡村振兴培养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和美乡村建设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农业农村发展后继有人。

李士强决定凝聚力量,带领乡亲们每年办好十件实事,实现小步快跑,不断前行,每个小目标都成为成功的起点。2021年投资2581万元,2022年投资7839万元,2023年投资3221万元……从2013年算起,12年来,亿星集团累计投入各项帮扶资金2.2亿多元。130多件实事,连着130多项民生企盼,不让村民有一分负担,不让集体背一分债务,一步一脚印、一桩桩一件件,件件办结落地。

坚持共同富裕,五重“保障”惠及村民。

第一重保障:土地流转固定租金收入。每亩每年1000—1600元,每年发放土地流转金300多万元。第二重保障:产业就业稳定薪金收入。产业提供就业岗位 1100 多个,除本村有劳动条件的680名村民就业外,还为周边村镇提供400多个岗位,包括安徽界首、临泉等地的村民。每年增收900多万元。第三重保障:产业入股分红收入。引导村民入股,年保底分红10%,每年分红100多万元。第四重保障:承包产业经营性收入。村民承包集体果蔬大棚,从资金上、技术上、销售上给予全面支持和风险兜底,创收1200多万元。第五重保障:培养新型农民。让乡野的晨露滋养明日的农业能手、农村专家。保证农业农村后继有人,以传承之光托起永不落幕的农耕星辰。

现年38岁的苏陆军,如今家里盖起小洋楼、买了小轿车,过上了欢声笑语的幸福生活。谁能想到,6年前他还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中8口人,上有老下有小,仅靠他打零工维持生计。2016年,在李士强的鼓励和扶持下,在村企共建的大棚蔬菜基地,让他承包了6个大棚,全方位悉心帮扶,传授全套种植技术,年收入迅速增长至10万—15万元,一年多就成功脱贫。

村民们说:“李书记从早晨一睁开眼到夜阑人静,天天满负荷,难有闲工夫。李书记就有这个韧劲!这是标准的新时代焦裕禄精神践行者呀!”

种植大户王峰喜滋滋地说:“李书记用责任、担当、情怀、大爱耕耘拼搏,带领咱老百姓过上美日子、甜日子,梦想成真了。”

会它千顷澄碧:扭住新质生产力

春光送暖,行走田园的歇息时间,李士强一遍遍阅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脸上洋溢着幸福憧憬:“中央对咱‘三农’倾注了如此厚爱,咱一定要一条条学在深处、落到细处、干在实处,服务更有温度。具体到人,挂出‘作战图’,定出时间表,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和质量标准!”

“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暖棚盈雪,高效绿色循环的设施农业、科技农业蒸蒸日上,是李寨村绵绵不断的“绿色财源”。日光棚里四季恒温,上海青、小白菜喷绿茁壮,一年采摘6至8茬,一茬亩产2000—2500公斤,亩年产1.5万公斤左右,亩均产达4万元;水果番茄亩年产8000斤、亩产值近6万元;阳光棚种植草莓、五颜六色的水果番茄高效特色品种,再轮茬、换茬种植西红柿、西兰花、蜜瓜、辣椒、彩椒、生姜等应季蔬菜,实现了一亩变成3万—5亩高产效果,亩均收益从过去千余元提高到3万—5万元。

最可喜的是羊肚菌。这名贵的菌种,在李寨温棚里摇曳小小的伞盖,支棱起白胖的身躯,娇嫩嫩呲丁丁。全程绿色无公害种植,赋予羊肚菌自然孕育珍稀菌类,维生素与矿物质隐含其间。承包种植户王伟伟满面红光地说:“羊肚菌营养价值高,还美容养颜,用大棚种菌,一亩地能产1000斤,管卖7万多元呢!都是还没出棚呢,就有冷藏车排队抢购。这两年不仅我富了,大家也都腰包鼓鼓的了。”

2024年年底,凝聚李士强诸多心血的循环水科技智能渔场投产了。高附加值的鲈鱼、鳜鱼,欢天喜地游到李寨,小小鱼苗在全程呵护的智慧恒温新家里嬉戏,送来了悄悄增长的财富。渔场经理徐其海告诉我:“一个生产车间占地约3.67亩,可年产量可达9万斤,产值更可观了,可达162万元,相当于传统外塘养殖的十几倍。咱这项目一期仅占22亩,就带来年产值972万元的收益。这不仅是设施农业还是科技农业,是传统养殖种植产出的几十倍。”

养殖人单亚洲说,从科尔沁大草原来的千头优质肉牛,属西门塔尔优质品种,在李寨产业园的养牛场找到了新家,吃青储饲料,把本地秸秆过腹还田。吃干嚼净,绿色循环。喝清冽甘泉,汇成一曲雄壮的田园牧歌,送来年产值2500多万元,真是妥妥的“聚宝盆”。全村只要有劳动条件的都能在家门口就业。

在牛场开铲车配料的刘来福,被称为千头牛的“大厨”。他多年在外“掂瓦刀”,受尽冷风凄雨不说,家中80多岁的老母亲也无人赡养,整天唉声叹气。进退两难之际,被千头牛场录用为全职饲养员,家门口就业,每月不仅有5000多元不菲收入,还入股牛场拿分红,年迈的老母亲乐得整天合不拢嘴,一家人尽享天伦之乐。他激动地说:“几辈子都不敢做的梦,在咱李寨全都实现了,真是享李书记的福了!”

采访中李士强告诉我:“产业兴旺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完善产业链条等措施,能够为更多人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助力乡村经济全面发展,更快更高效推进乡村振兴。”

绿染乾坤万物苏,红映李寨田园秀。李寨村荣膺“河南省5A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现代农业研学游和乡村田园休闲游”“红色研学游和古寨乡村文化体验游”“乡村康养游憩线路和康养农庄”。白墙黛瓦、雅洁规范,鸟语花香、馥郁芬芳。游客如织,打卡拍照。看无人机晴空飞跃,智能机械躬耕温棚。乡村的自然淳朴整合了“空心村”、农业产业、基础设施、田园生态、自然人文,成为田园康养度假、研学科普、养老养生、文化体验等旅游新业态,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性旅游消费,年接待研学教育、休闲观光游客量达5万人次以上。

以农业为基、以产业为翼、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径的李寨,“五千”产业工程蔚为大观:“千亩高产粮食基地”葳蕤茁壮,“千亩供港蔬菜基地”瓜果飘香,“千头优质养牛场”井然有序,“千万产值智能渔场”财富倍增,“千人就业工程”群众欢畅,形成链条完整、产业互融,集设施农业、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高效能融合发展。

遂了平生意:和美乡村谱新篇

党的光辉照李寨,乡村振兴看头雁。红色李寨、绿色李寨、美丽李寨、产业李寨,烘托在村“两委”的筹划里,走出了一条土地科学高效利用、农村资源整合、农业品牌打造、三产融合高效农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建设宜居宜业、文明幸福的和美乡村,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之路的典范。

从零基础起步,一年一小步,推动“千亿斤粮食工程”,升级村小学、村卫生所,建敬老院、幼儿园、村村通公路、自来水……三年一大步,“皂沟河治理”、文化墙绘制、户户通燃气、村村装路灯……投运“两堂三中心”,建设村史馆、农耕馆,建成文化广场、古李寨水系治理……

“空心村”治理又腾出大片土地。村里以每亩1600元的价格租用废弃的宅基地,作为公共设施,种花、种果树进行绿化、美化。十多年沧桑巨变,更加出彩的李寨成为闻名遐迩、风光旖旎的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

看琼楼玉宇的李寨村建筑群,“一中心两馆三区”:乡村便民综合服务中心、乡村农耕博物馆、乡村特色文史馆,鳞次栉比;乡村创新产业展览区、乡村振兴教学研培训区、乡村生活体验区,美轮美奂。田园社区、古寨景区、乡村旅游区等特色园区体系,在碧空绿野里展现绿色发展、红色教育的场景,到处弥漫着古色古香新农村的气息。

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服务赋能群众高品质生活。“自治、法治、德治”三结合,发动村里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新乡贤成立了“红白事理事会”“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就业创业帮扶小组”“平安法治宣传小组”“风险监测网格员队伍”等9个村民自治组织,激发村民自我管理动能,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汗水浇出幸福花,勤劳结出甜蜜果。李寨获得了诸多“国字号”荣誉:“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全国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基本示范村”“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最美志愿服务村”……

80多岁的老支书刘廷修深情地说:“士强这只领头雁,真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始终把李寨的乡亲当亲人,把李寨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他心里装满群众,却始终没有他自己。‘乡村全面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这句铿锵有力的承诺,士强做到了!”

聚焦村民福祉,兜牢民生保障。80多岁的刘廷运,儿亡媳改嫁,三个孙子陷入困境,李士强持续资助,上学、就业,三人终于打拼出一番天地;81岁的贫困户李翠兰,儿偏瘫,孙子、孙女面临失学,李士强持续跟踪资助,后其子康复,俩孙子跃入龙门;村民刘霞的大儿瘫痪,常年吃药,丈夫收入微薄难以支撑,一双儿女面临失学,李士强慷慨资助他们,后双双金榜题名。

作为新时代焦裕禄精神的践行者,河南“最美村官”李士强时时刻刻以焦裕禄为榜样,在乡村燃烧起炽热火炬。他自掏腰包发放“书记教育基金”,奉献给群众作为“基础营养”:为老师设置400元到5000元的奖励,为“三好”学生设置100元到200元奖励;为考上大学的设置3000元到1万元奖励;累计发放200多万元。

设立发放“老年长寿基金”:对70岁以上的老人,设置1200元到6000元金额,累计为村内290多位老人2755人次,发放380多万元;设立“大病救助基金”“创业扶持基金”“特殊群体兜底救助基金”关爱全覆盖的五项基金,700多万元的实惠。他把实事办进群众心窝里,让成效写在百姓笑脸上。

丝丝白发,悄无声息爬上他的鬓角;缕缕皱纹,风霜沉淀沧桑浸染了他的眼角。人民公仆焦裕禄始终在李士强心里,“想想烈士比比咱,叫啥苦来有啥难!一定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农村农业农民和困难群众的关怀,通过村“两委”的共同努力,把保教育、医疗、就业、收入,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效果上,真正走进老百姓心坎里。”他始终秉执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一遍遍地朗诵《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不说大,不说假,心为民,听党话。”李士强务实低调、真诚谦和,牢牢扭住以农业为主,种植养殖加工齐头并进,村民就业全覆盖,抓铁有印,踏石留痕。李寨村因地制宜,落实乡村全面振兴科学规划,精准发力。他和村民同呼吸、共命运,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家家户户。

作者简介:

作者欧阳华,系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 孙燕丽

来源:鹿鸣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