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初,2024年度连江县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授牌仪式举行。连江县张莹文化研究会凭借其在学术研究、组织学会活动及出版成果等方面的出色表现,成为本次评选中唯一荣获3A等级认定的社团组织。“我们将以这份荣誉为起点,在张氏文化研究、保护、传播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张氏家族精
转载于金凤促进会 微信公众号
作者:傅玉兰
张莹文化研究会会长张伯金
今年初,2024年度连江县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授牌仪式举行。连江县张莹文化研究会凭借其在学术研究、组织学会活动及出版成果等方面的出色表现,成为本次评选中唯一荣获3A等级认定的社团组织。“我们将以这份荣誉为起点,在张氏文化研究、保护、传播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张氏家族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张莹文化研究会会长张伯金表示。
这已是张伯金投身张氏文化传承事业的第12个年头。早年,张伯金走南闯北,不畏艰辛奋斗创业。回家乡后,他满腔赤诚,凝聚起张氏宗亲的强大力量,全力挖掘、传承与弘扬张氏文化,谱写了一曲响亮的公益赞歌。
1
有志青年的敢闯善拼
上世纪60年代,张伯金出生在连江长龙下洋村一个贫困家庭。彼时,由于家中人口多,父母经济负担重,刚读到小学四年级的张伯金,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牛挣工分。但他内心对知识的炽热渴望,驱使其在辍学一年半后,重返校园继续完成学业。
上初中时,张伯金偶然翻阅到先祖张莹所撰的《一箭中鹄》中“一箭不中鹄,五湖归钓鱼,时来鳞羽化,平地上云衡”诗句,让他真切感受到先祖张莹志向高远、勤奋好学的心境,这份感悟成为他日后勇敢拼搏的动力。
1981年6月,张伯金在长龙中学完成学业。在人生的岔路口,为减轻家庭重担,张伯金随即在福州做起泥水工,在繁重体力劳动之余,他逐渐意识到,仅靠力气难以在建筑行业长远发展,唯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走得更远。于是,1985-1987年,他先后参加分别由福州市育才学校、连江县建筑局组织的脱产培训,系统深入学习建筑领域知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1988年春天,学有所成的张伯金奔赴江西省新余市承包工程。凭借自身努力,他承建多个大项目,赚到事业起步的第一桶金。1997年秋天,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张伯金转战上海,继续在创业道路上前进。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之人,为日后前往山东博山发展埋下伏笔。
20世纪末,改革开放浪潮席卷齐鲁大地,催生了多元化经济的蓬勃发展。地处山东省淄博市南部的博山,是山东重要工业基地及商业文化名城。此地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盛誉。2005年9月,张伯金独具慧眼,将事业发展的重心转移至此,聚焦文娱产业。
在自家企业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张伯金敏锐地察觉到,众多在当地的老乡,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团队为其保驾护航。在他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推动下,2011年6月,“博山区福建企业商会”成立,张伯金众望所归地当选为首任会长。此后,张伯金被推选为博山区政协委员、博山区工商联常委。
自幼在贫苦家庭长大的张伯金,深知生活的不易,他始终怀揣着一颗爱心。一次机缘巧合,张伯金听闻博山区第八中学学生赵凯的艰难处境。赵凯以720多分的中考成绩,被淄博第一中学录取。可命运弄人,他父亲多年前病故,母亲长期患病,丧失了劳动力,家中无经济来源。品学兼优的赵凯因家庭窘困面临失学,这深深刺痛了张伯金的心。他没有丝毫迟疑,毫不犹豫将3000元现金送到赵凯手中,并郑重承诺:“高中三年的所有费用,我全包了!”
2
文化觉醒的薪火相传
张莹出生于连江丹阳镇坂顶村,是连江第一位进士。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胸怀壮志,高中进士后,受当朝皇帝赏识,任礼部尚书。他身居高位,清正廉洁,为百姓排忧解难,深得民心。他才学卓绝,在学术领域造诣深厚,有《史记正传》九卷、《后汉记》五十八卷以及《汉南记》等著作传世,堪称楷模。张莹及张氏家族所承载的忠孝、仁义、诚信等精神,恰似一条无形丝线,在岁月长河中将张氏族人的心紧紧相连。这种精神能增强家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尽管在商业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张伯金内心对文化的情怀却愈发浓烈。2012年,他决定急流勇退,把精力投入弘扬张氏文化中去,让“忠孝传家、诗书继世”的古训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当有人问起为何要在事业如日中天时选择“转身”,他给出了八个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随即解释道:“每逢家族祭祖等大事,老家亲戚总会特意征求我的意见,久而久之,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希望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教育张氏后人。”
然而,在开始推广“张莹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时,他遭到诸如“文化传承能当饭吃吗?”“没有经费、文化研究怎么持续?”等质疑。对此,张伯金内心坚定,他深知“文化传承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于是将目光聚焦在创建社会团体上。
那段时间,他马不停蹄地起草研究会的章程与规划,双眼常常布满血丝。最终,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宗亲的积极响应下,2013年初夏,在钟灵毓秀的连江大地上,连江张莹文化研究会成立,两岸三地宗亲齐聚连江。作为首任会长,张伯金发表讲话:“张莹是中华文化忠贞气节的象征。从今天起,我们要让他的精神在当下绽放光芒!”
2014年5月,以“弘扬张氏传统、促进民族团结、传承历史文化”为主题的首届两岸三地张氏文化交流会举办。筹备期间,张伯金作为组长,他抓紧与省民政厅沟通协调,确定名单,奔走联络各方,诚挚邀请到世界张氏总会、福建省张氏委员会相关领导,以及来自台湾、香港、澳门、马来西亚和大陆等各地区的宗亲代表,总计500余人共赴这场文化盛宴。
现场张灯结彩,彩旗飘扬,宗亲欢聚一堂,就张氏宗史研究和文化遗产挖掘等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并互赠了宗族匾额、纪念册、两岸三地交流画册等纪念品。与会台湾宗亲一致认为,今后这样的活动应定期举办,希望福建宗亲与台湾宗亲同心同德,破除万难,共谋发展。2014年,此次盛会被载入《连江年鉴》大事记。连江张莹文化研究会从此成为张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为推动连江宗亲基地建设,他带头捐款50万元。而后其他宗亲也纷纷响应,踊跃捐款,共筹集260多万元善款。凭借这笔资金,连江张莹文化研究会在江南镇购置了一栋五层小洋楼,作为日常开展各类活动的固定场所。
3
多措并举的传承创新
连江张莹文化研究会步入发展正轨,并未让张伯金停下脚步。在他心里,又萌生了新想法——保护、挖掘、抢救、整理、编写张莹文化,形成书刊出版发行。为此,在张氏祠堂修复落成时,他协调德高望重的张氏宗亲,组建张氏族亲考察团,走进丹阳坂顶村,瞻仰张莹故居,认真聆听讲解,心中对先祖更加敬仰;带领宗亲奔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踏上寻根问祖之旅,全力以赴收集张氏族谱珍贵史料。
2022年7月,《连江张氏名人》书籍面世。该书立足于客观事实,古今并举,系统梳理了张氏家族的历史脉络,精心编纂80篇文章。张伯金说:“所有这些资料的搜集,旨在为弥合时空的界限,与张氏宗亲达到心灵共鸣,让张氏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台湾张廖简宗亲总会时任理事长张光雄,常常对着张伯金说:“时常见面才更亲!”张伯金深受启发,近年来,他陆续获邀参加台湾张氏宗亲研究会、澳门张氏宗亲研究会等举办的各类活动,累计数百场次,成为张氏文化交流领域的重要纽带。
在张伯金看来,张氏文化应在传承中创新,走出一条充满温暖与善意的公益之路,传递张氏家族的精神力量。言出必行。在疫情时期,张伯金主动协助江南镇开展“防控疫情,一路同行”志愿服务活动,体现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积极牵头组织,为4名张氏百岁老人送去温暖与关怀,精心为去年考入清华大学的张崟岳举办活动,激励更多张氏子弟奋发向上;努力奔走协调,化解丹阳镇与文朱村张氏村民因电缆工程引发的矛盾纠纷,维护了地方的和谐与稳定。
说起张伯金时,张莹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元松、常务副会长张杨堂,副会长张学宝、张清华纷纷竖起大拇指。张元松感慨道:“张会长参加的各类活动都是自掏腰包,默默奉献,令人敬佩!”张杨堂说:“张会长为了张氏文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当下,连江县张莹文化研究会已获得社会肯定。回首过往,正是张伯金的执着与付出,有力推动了张氏文化传承,为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文稿:傅玉兰
来源:张姓祖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