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北上广深的房价节节攀升,天津、石家庄、郑州等城市的楼盘一开盘就被抢光,开发商拿地的速度比盖楼还快。
曾经马云预言“房价如葱”的时候,遭到了不少质疑,可空闲如今,这四个字正慢慢走向现实。
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下行,不少在最高点买房的人,已经是赔的欲哭无泪。
但也有不少幸运儿,因为没有买房而躲过一劫。
可这并不代表着,没买房你的钱就安全了,无处不在的资本,总会无所不用其极,去掏空你的钱包。
而在2026年,手握存款的人,或许会面临三大挑战。
那么这“三大挑战”到底是什么?普通人又该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财富?
2017年,马云第一次谈及房价如葱的观点时,几乎被全网质疑。
这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北上广深的房价节节攀升,天津、石家庄、郑州等城市的楼盘一开盘就被抢光,开发商拿地的速度比盖楼还快。
炒房客彻夜排队,连银行都推出了“房贷绿色通道”,一切都看似永远不会变。
可到了2022年,事情开始悄悄发生变化,最先出现裂缝的是二三线城市,郑州、石家庄这些曾经“房价洼地中的明星”,房价率先下跌。
到了下半年,连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之王”也难以独善其身。
上海市中心的房价,从高峰期的十万元每平米,跌到六万出头,这是过去谁也不敢想的数字,跌幅超过30%,不少人辛苦攒下的首付,在市值上直接蒸发。
到了2023年,小城市的房价更是跌到了让人咂舌的地步,鹤岗、双鸭山、铁岭等地,房价已经跌入三四千元一平米的区间,有的房子甚至买房送车位送装修,但成交量依然低迷。
买房这件事,终于从稳赚不赔变成了没人敢接盘。
与此同时,另一个让人始料未及的现实也悄然到来:银行存款的利率,开始一跌再跌。
2021年时,3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还能达到3.25%,不少老年人靠着这点利息维持生活。
可到了2024年底,国有大行的同类存款利率已经跌到了2.15%,有些地方性银行甚至给出1.95%的利率。
这意味着,原本10万元一年能拿到3250元利息的储户,现在只能拿到1950元。
在物价上涨的大背景下,这点利息连一年的油盐酱醋都不够。
有人说,利率下调是为了激发消费、刺激投资,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钱放在银行,不但跑不赢通胀,还越放越“缩水”。
2024年底,居民存款总额已达152.25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看似存款变多了,但其实是大家不敢乱花,不敢投资,只能被动“躺平”。
2024年,A股市场总市值蒸发26.94万亿元,投资者人均亏损14万元,买基金的也不好受,20%–30%的亏损已是常态,哪怕是被称为保守型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在这一年集中爆雷。
面对这种情况,有人咬牙坚持,有人彻底出局,更有不少人在2025年转向分红股、价值投资,但真正做得好的寥寥无几,不是买入时机错了,就是企业本身也被市场拖下水。
普通人手里的钱,就像一滴水落进沙漠,不知道哪一刻就彻底蒸发。
不少人想到转行创业,可现实依旧冰冷,2024年,小微企业倒闭率同比增长15%,尤其是线下餐饮业,几乎每天都有门店关门。
消费萎缩、竞争激烈、房租高企,再加上电商和直播的冲击,让众多新手创业者一脚踏进九死一生的陷阱。
一位在长沙创业开奶茶店的年轻人坦言,半年没回本,最后设备都抵押给了供货商。
尽管国家陆续出台扶持政策,但资金链断裂、市场低迷、流量成本高,让创业者一茬接一茬地倒下。
更扎心的是,即便不炒房、不投资、不创业,只是老老实实攒钱,也难以躲过通货膨胀的碾压。
过去两年,酱油、米面、牛奶等日常物资价格涨了不少,进口商品因为关税和汇率影响价格水涨船高。
一位上海的家庭主妇表示,过去每月2000元的生活费,如今连基本采购都不够。
在这样的环境下,手握几十万元存款并不代表安全,2025年,全国人均存款为10.7万元,看起来不少,但在一线城市,只够买个卫生间。
有机构测算,真正能实现初级财务自由的家庭,至少需要300万元现金存款。
而这种家庭的比例,全国不到0.4%,理想的躺平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距离依旧遥远。
话说到这里已经很清楚了,普通人有一定的存款,并不代表可以躺平,反而应该在继续努力的同时,应对好三大挑战,保护好自己的钱包。
第一件,是利率持续下行的准备,银行已经多次调降存款利率,未来还可能进一步下探,长期把钱放在银行,只会越放越“薄”。
第二件,是高风险投资带来的损失准备,股市、基金、理财都难以稳定盈利,尤其是缺乏专业判断力的普通人,很容易陷入“追涨杀跌”的恶性循环。
第三件,是创业环境日益严峻的现实准备,不确定的消费市场、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激烈的同业竞争,意味着创业成功的几率越来越低。
这三件事,其实对应的是每一个家庭的核心资产配置方向。
过去十年,人们习惯了资产升值,房子升、股票涨、理财赚钱,可从2022年开始,这种惯性思维需要彻底改变。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转向实物资产,如黄金、农地、甚至是技能投资。
有家长不再盲目给孩子报补课班,而是投资在健康、体育、语言等“硬技能”上,认为这是未来最保值的东西。
也有白领开始学习理财、考证书、甚至考公,试图用知识和稳定换取安全。
马云的预言,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判断,更像是一根穿透现实的警钟,他说“房价如葱”,并不是要唱衰楼市,而是提醒人们理性看待资产泡沫。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2026年,谁能稳住心态、看清趋势、合理配置资产,谁就能守住自己的钱包。
来源:红日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