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总说下周付,一拖就是大半年!” 律师教你5招打破拖延僵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13:48 1

摘要:可问题是,这个“next week”常常变成了一个月、半年,甚至更久。

做外贸的朋友应该都听过这句话:

“Don’t worry, next week I will pay.”

可问题是,这个“next week”常常变成了一个月、半年,甚至更久。

客户无限期拖延,业务员一边盯着应收账款发愁,一边还得忙新单,整个人被“收不回来的钱”压得喘不过气。久而久之,资金链紧张、业绩被拖累,公司内部压力也越来越大。

今天,我们就站在国际贸易法律专家的角度,分享5个实用招数,帮你打破客户的拖延僵局,让欠款问题不再成为外贸路上的绊脚石。

招数一:话术升级,从“提醒”到“正式催告”

很多业务员习惯说:“Hi, kindly remind you of the pending payment.” 但对客户而言,这只是一种“温柔提醒”,不付也没什么后果。

建议话术升级:

“We hereby formally request you to settle the outstanding payment of USD XX before [具体日期],otherwise we will consider further legal action.”

这样的措辞,能够清楚传达:这是公司层面的正式要求,而不是个人层面的催促。对客户来说,这份压力感往往能促使他们重视。

招数二:制造“最后期限”而非“开放式等待”

客户最爱说:“We will pay soon.” 如果你没有设定明确期限,他就会一直拖。

操作方法:在邮件或函件里写清楚:

“Please make the payment by [具体日期],otherwise we will escalate the case to our legal department.”

一旦对方清楚知道“有截止时间+有后果”,拖延的空间就会明显缩小。

招数三:引入第三方压力,改变博弈关系

如果客户觉得你只是单打独斗,他会继续拖。但一旦发现你背后有“法律团队”或“第三方机构”介入,态度就会不同。

例如,可以在催告函中加入:

“This matter has been transferred to our legal counsel for further follow-up.”

这类表述能让客户意识到:事情已经超出业务员层面,随时可能升级为法律争议。

招数四:灵活运用法律手段做“软施压”

催款不是一上来就打官司,而是要懂得阶段性施压。比如:

通过律师发函,既体现法律效力,又保留谈判空间;

在部分国家,可以先申请财产保全或启动简易程序,让客户感受到风险;

根据合同条款,提醒对方违约责任和潜在的仲裁/诉讼成本。

这些动作未必一定要走到庭上,但法律的威慑力往往比业务员的“口头催促”有效十倍。

招数五:评估客户信用,决定“谈判还是强制”

不是所有客户都值得你反复追。若经过调查发现客户确实无力支付,就要果断采取强制措施,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拖延对话。

如果客户有资产、有业务,只是想拖,那就强硬催收;

如果客户已经资不抵债,要尽早走法律程序,避免资产被转移。

在我们接触的案例中,很多企业就是因为心软或犹豫,错过了最佳追款时机,最后只能吞下坏账的苦果。

为什么这些方法有效?

因为它们背后的逻辑是:不给客户无限拖延的空间。

明确话术→ 让对方感到正式与严肃;

设置期限→ 打破“下周”的循环;

引入第三方→ 改变博弈格局;

法律施压→ 增强执行力度;

信用评估→ 避免浪费时间。

这些招数结合使用,往往能在“无休止拖延”和“立即见效”之间,打开一个突破口。

写在最后:你需要的不只是话术,而是行业里的“自己人”

外贸企业最大的痛点,不只是客户不付款,而是:

跨境追款难:不同国家法律差异大,企业自己摸索容易走弯路;

耗时耗力:业务员没有精力长期盯催,导致新单也受影响;

成本不确定:怕花了钱打官司,最后还是拿不回来。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企业会选择把海外欠款问题交给我们【徐宝同律师团队】。

我们不仅是律师,更是懂外贸行业的法律专家:

熟悉国际贸易流程,懂得合同、提单、信用证背后的博弈;

拥有全球律所合作网络,可以在客户所在地直接发函、立案;

根据不同客户情况,提供“分阶段+低成本”的催收方案;

目标明确:帮企业把“纸上的债权”,真正变成“到账的钱”。

对你而言,这意味着:不再孤军奋战,而是有一个专业的海外催收团队,和你站在同一阵营。

如果你正被客户的“下周付款”困扰,不妨把今天的5个招数用起来。

如果你希望更彻底地解决欠款问题,欢迎随时联系我们。

徐宝同律师团队—— 专注海外欠款催收,让外贸企业的钱回得来、心定得下。

来源:溜溜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