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中国:《中美友好通商航海商约》背后的美国犹太资本!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9 00:55 1

摘要: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即将沦为美国商品倾销地的中国;即将被美国犹太资本抽干自然物质财富的中国;即将被美国犹太金融资本彻底控制沦为全方位殖民地的中国,有幸在1949年10月1日鬼使神差的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针对最近几年网络上有组织有目的的掀起的所谓“民国热”,笔者决定认真写一篇文章,让网民看看,民国到底是个什么货色!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即将沦为美国商品倾销地的中国;即将被美国犹太资本抽干自然物质财富的中国;即将被美国犹太金融资本彻底控制沦为全方位殖民地的中国,有幸在1949年10月1日鬼使神差的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时间回到1946年11月4日,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在南京和美国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消息传出后,国人称之为“新二十一条”。也就是说这个条约的签订基本上就等同于卖国了。和日本逼迫袁世凯北洋政府签订俗称“二十一条”的《中日民四条约》相提并论,是不平等的卖国条约。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谈起。提起这个条约,大部分人都讲蒋介石是为了打内战获得美国的物资支持而同意签订的。其实这种看法太过于短视,且狭窄,完全歪曲了历史事实。笔者的看法是,即便蒋介石没有发动内战,这个条约也必然会签订。因为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本身从源头上就是一个美国资本的“傀儡政权”。根本就没有选择和拒绝的余地。本篇文章就从这个条约为中心来讨论,好好的把这个条约的前世今生和那段屈辱的历史扒一扒。这个条约只是一个结果,是金融资本有预谋有计划的逐步推进的一个结果。要把眼光放远、放大,站在美国金融资本有计划的把中国纳入自身全球布局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真正窥探那段历史的全貌和真相。

1:前奏

《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简称中美新约,下文统称中美新约)和卡萨布兰卡会议。

1942年-1943年,在太平洋战场,美军从取得中途岛海战的胜利开始,一步步取得战略主动权。在中国大陆战场,中国军队通过入缅作战、常德会战、敌后战场大规模反扫荡等军事行动实现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目标。把举国抗战拖入战略相持阶段。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高层其实已经得出了日本必然战败的结论。

日本侵略者退出中国之后,必然要把到手的经济利益全都吐出来。此时摆在美国人面前的很现实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把日本人的在华利益拿到自己的手中。因为欧美国家和日本法西斯政权没有本质区别,背后都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国家框架。在幕后金融资本的驱使操控下用国家的外壳去追求自身的资本利得。

1942—1943年是中美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大陆战场对日本法西斯挽回颓势的关键时刻。也是战争最激烈,最考验耐力的时刻。根据日本防卫厅《战争丛书》第38卷相关资料中国战场牵制了170万日本侵略军,占比是日本陆军当时总兵力的77%以上。而根据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1943年的报告,当时太平洋战场只面对40万左右的日军。中国人极大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人的压力。正是中国人民在炼狱一般的战场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才促成美国在1943年开始对日本使用“跳岛战术”,一步一步逼近日本本土。中国人表现出的顽强和巨大潜力,我想大概就在这个阶段,让美国人下定决心把中国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或者说铁了心要把当时的中国纳入自己的全球战略体系中,并将中国作为极其重要的一个“理想殖民地”!为了把日军主力稳稳的摁在中国大陆上被消耗,美国政府开始有计划的对中国实施“虚伪的平等关系”。这个“虚伪的平等关系”,就是《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简称《中美新约》。这个所谓的新约签订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换取中国战场坚定不移的牵制日军主力。以下是这个条约的几点核心:

时间:1943年1月11日,南京和华盛顿同步签署。

双方代表:中方是财政部长宋子文和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美方是国务卿科德尔·赫尔。

核心内容如下:

1:废除治外法权:取消美国公民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就是说,美国人在中国境内必须接受中国法律的管辖。

2:租界归还:终止上海、厦门、天津等地美租界行政权。名义上讲美国在中国的土地上没有国中之国了。

3:内河航行权:撤销美国船舶在中国内河(如长江、珠江)自由航行权。没有经过中国政府和法律的允许,美国船舶不能随便出行了。

4:军舰驻泊权:美国军舰未经许可不得进入中国港口。

但是,注意除了以上4条名义上的“平等关系”之外。该条约保留美国在华的经济特权!如沿海贸易权:美国商船仍可从事中国沿海贸易;不动产权利:美国人已获取的土地产权予以保留等经济特权。且明确规定战后中美两国要重新签订新的经济条约。也就是说,那些名义上的平等都给你,实际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面子留给中国,里子留给自己。这是为后期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做准备,留口子。

紧接着,1943年1月14日,卡萨布兰卡会议召开。这个会议同样非常有意思,就在所谓《中美新约》签订3天后,这个会就召开了。这个会议的出发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商讨协调作战的军事策略和计划。而当时世界上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国家无非就是,中、苏、美、英四个国家。令人费解的是,中国竟然没有收到这个会议的邀请。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没有时间出席。实际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主导了这次会议的方向。会议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结果如下:

1:确定先欧美后亚洲的总方针。这符合英国和美国的共同利益。

2:英国单方面利益。说服美国人暂时停开辟西欧登陆作战。优先攻打意大利西西里地区和巴尔干地区。只为恢复英国人在地中海沿岸的传统利益。同时要求美国战后不准介入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

3:美国单方面利益。美国人同意英国先进攻西西里和巴尔干地区的要求。但是同时获得英国人承诺,尽快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促成盟军在西欧登陆。为美国深入控制西欧提供基础。同时,要求盟军国家在太平洋战场的物资投入占比从15%提升到30%。为美国击败日本打下物质基础。

4:中国利益。这次会议彻底的出卖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会议期间:

(1)1943年1月份,根据《马歇尔报告》中的资料。会议评估了中国战场牵制77%日军的事实。但是只对中国援助盟军物资总量的2.3%,支援中国抗日。但是拒绝中国人出席会议,把中国定义为“次要战场”。

(2)英国对华态度。虽然会议通过了援华“安纳吉姆计划”。决定1943年11月反攻缅甸,重开滇缅公路。实际上英国拒绝在孟加拉湾部署海军。丘吉尔称“亚洲殖民地比中国更重要”。会议期间,1943年1月17日,丘吉尔致罗斯福备忘录说“中国在战后应被限制为区域性力量,过度扶持将威胁我们在亚洲的殖民利益。”

(3)美国对华态度。会议期间,1943年1月20日,马歇尔会议发言说“中国战场只需维持最低生存线,使其抵抗不崩溃即可。我们的资源必须投向德国前线。”美国仅抽调太平洋战场5%以内的军事力量去参与缅甸战场行动。实际上所谓的缅甸反攻破产了。

综合以上历史资料可知,1943年的《中美新约》和卡萨布兰卡会议,是出卖中国利益,划分战后果实的连轴好戏。一方面安抚中国,一方面出卖中国。这是有预谋且有计划层层推进的。是把中国变成美国殖民地德前奏,也是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引子!

随后,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宣布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决断。同时正如马歇尔笔记中说的那样,“中国拖住了日本陆军主力……我们的海军扼住了它的咽喉,日本崩溃只是时间问题了”。说明,上文笔者说的,1942-1943年之间美国高层其实已经得出了日本必然战败的结论这个总结是正确的。连轴转的条约和会议无非就是划分牺牲中国利益的前奏。

2:筹备

美国犹太资本筹备“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导《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内容。

时间来到1945年4月,随着德国和日本法西斯距离战败越来越近。美国对战后殖民中国的野心也越来越急不可耐。上文我们讲《中美新约》的时候说过,美国人保留了在华经济特权,且明确规定战后中美两国要重新签订新的经济条约。

因此,1945年美国杜鲁门政府成立了“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主导制定二战后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同时负责接收日本退出中国之后经济领域的庞大利益,确保中国被纳入美国全球战略系统之内。本章节分两个部分来讲,接下来请看第(1)部分。

(1)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NAM炮制“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CCEP的真实历史!

提议成立:1944年12月,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NAM)向美国国务院提交名一份为《对华经济殖民纲要》的文件。并提出要求建立一个实现纲要内容的“专门机构”!所谓的专门机构指的就是成立“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CCEP。

首先我们有必要深入的了解一下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NAM)这个组织。没有这个组织就没有后来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条约》。这个组织是美国最大的制造业工业贸易协会,成立于1895年,总部设在华盛顿。根据美国相关资资料显示:1944年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决策机构理事会当中,12个席位中的9个是来自杜邦集团、摩根集团以及洛克菲勒集团。三个集团牢牢掌握了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NAM)的决策权。三个家族对全美制造商协会的投资比例高达90%以上。

财团家族在NAM中的知名代表分别是:

摩根家族的托马斯·拉蒙特 。他是摩根公司合伙人。在NAM中任职财务委员会主席。

洛克菲勒家族的威廉·洛克菲勒。在NAM中任职主席或者副主席。

杜邦家族的 欧文·夏皮罗 ,他是杜邦化工副总裁 。在NAM中任职产业政策顾问。

杜邦集团、摩根集团以及洛克菲勒集团这三大财团有这么几个共同的标签:它们都是犹太财团;同时也都是美联储的股东,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关系非同一般;因此它们的实际控制者也都来自共济会犹太财团。

《对华经济殖民纲要》这个催生“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CCEP的文件,就是通过杜邦集团、摩根集团以及洛克菲勒集团这三大财团控制下的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搞出来的。该组织有明确的侵蚀中国经济主权和权益的计划,通过渗透和控制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达到侵吞中国财富的目的。

约翰·戴维斯,是NAM法律顾问,此人同时也是摩根旗下美国钢铁公司法务总监。他在NAM供职期间起草了《对华经济殖民纲要》。

1944.12 月,NAM提出《对华经济门户开放计划书》 ,这个计划书就是后来的“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CCEP 的行动指南。而撰写《对华经济门户开放计划书》的是,三大财团出资支持的智库“世纪协会”。 1945年美国国务院CCEP委员会成立。受益方是三大财团。

1945.3 月, NAM提出 《中国矿产资源控制方案》对应了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第12条矿产条款 ,收益者洛克菲勒财团。

按照 NAM的要求。在1945年4月份。“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CCEP批准成立!

1946.1 月, NAM提出《在华司法特权白皮书》 ,对应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中的 第2条领事裁判权 ,收益者是摩根家族。

那么NAM又是如何把三大家族的诉求通过美国政府去落实的呢?比如说三大家族要求NAM游说国会通过《中国关税法修正案》,将化工品关税降至5%以下。”这件事是怎么做的?是1946年4月,12名摩根系议员联署提案要求“对华关税不得高于5%。大家都知道,美国议员来自美国政党,美国政党背后是美国的共济会犹太财团。等于是共济会犹太财团左手是商业组织,右手是政党政府。左手倒右手,做戏做全套!

如此种种操作不胜枚举,篇幅有限且资料过于敏感,不再赘述。总之,通过三大家族决策——进而利用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NAM)这个工具提出文件——再通过来自财团掌控的议员和政府,赋予其诉求合法性,且操纵落地实施。由此,犹太财团通过控制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NAM)推出《对华经济殖民纲要》,由美国政府主导成立“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CCEP的流程相比应该清晰了。接下来讲本章节的第二部分。

(2):“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CCEP)是为美国犹太财团输送利益的工具。

前文笔者梳理了犹太财团——全美制造商协会——再到《对华经济殖民纲要》——最后推出“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CCEP)的过程。美国人的行动如此密集迅速说明,早在1943-1944年,美国财团以及美国政府就认为二战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统一中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他们认为只要搞定蒋政府就可以在中国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所以在上文说的《中美新约》中,和蒋政府约定二战结束后要重新缔结新约。“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CCEP)就是主导缔结新约的机构。这个委员会的诞生过程笔者上文已经有了交代,下面笔者讨论它的架构和具体人员组成。

人员构成:

核心人员来自三个圈层,美国国务院的官员、犹太财团的领袖以及财团出资控制的“智库”人员。

委员会主席是威廉·洛克菲勒,负责经营美孚石油中国市场的业务。同时他也是大通银行的董事。此人也是“全美制造商协会”NAM组织的洛克菲勒家族代表人。

实控人是约翰·卡特·文森特,此人是美国国务院的远东司司长。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进入政府之前担任美孚石油的法律顾问,和洛克菲勒家族关系非浅。后来正式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时候,其中第12条关于“矿产开发权”的条文,就是此人操刀。直接为洛克菲勒家族输送利益。文森特1947年卸任后出任加州标准石油公司副总裁,直接负责对华石油业务。

来自“智库”的经济顾问是欧文·弗里德曼。他本身就是摩根财团出资支持的“外交关系协会”的研究院。正式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时候,此人撰写了其中“国民待遇”的条款,瓦解了美国资本触角伸向中国的法制防御!

利益输送:

委员会的决策层有12名委员,其中7名是代表各大犹太财团的利益。在与蒋政府谈判条约的过程中。来自洛克菲勒家族的代表主导了其中关于能源和电力的条款,来自摩根家族和杜邦家族的代表主导了其中关于金融和银行的条款。我们来看一些历史档案资料:

文件:CCEP Legal Subcommittee Meeting Minutes (1945.9.6)

注意,这里的CCEP就是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的简称,英文部分翻译过来就是CCEP法律小组委员会会议纪要,时间是1945年9月6日。

会议争议点:是否在条约中保留美侨司法特权(超越1943年新约)

摩根代表立场是“若美国法院不能管辖在华美侨商业纠纷,将极大增加摩根士丹利对华投资风险。”

结果: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第2条规定:“美侨民事及商业案件由美国驻华法院审理”。

关于洛克菲勒家族:Letter from W. Rockefeller to J.D. Rockefeller III (1945.8.12)

翻译:威廉·洛克菲勒致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三世的信函(1945年8月12日)

威廉·洛克菲勒是“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的主席。那么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三世是谁?

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一代掌门人是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

第二代掌门人是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

家族第三代掌门人是戴维·洛克菲勒。他是上文中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三世的弟弟。

信件内容:

“进出口银行已承诺对华贷款$50M,前提是CCEP确保条约纳入第12条(矿产开发权)。请协调安纳康达铜业(Anaconda)加快云南铜矿调查报告。”

结果: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第12条规定:“美国国民享有勘探开发中国矿产资源之权利”。

关于摩根家族:Hagley Museum, DuPont MSS, Group10。(翻译:通过检索致力于聚焦杜邦公司历史的,哈格利博物馆中的杜邦手稿集,其中第10组文献档案。)

其中根据文件:杜邦致NAM备忘录时间是1944年.11月.3日。

“支付$300,000特别经费,要求NAM游说国会通过《中国关税法修正案》,将化工品关税降至5%以下。”

结果: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第16条锁定关税上限5%。

NAM指令档案:NARA RG151, Box 336, NAM Circular No.209(翻译:美国国家档案馆 档案组合151,第336号档案盒,全美制造商协会NAM的第209号通告 )

“利用条约第3条(国民待遇),以倾销价格击垮中国棉纺业,目标:三年内控制80%市场份额。”

执行:杜邦旗下大陆纺织公司以成本价30%在华倾销,致中国申新纱厂倒闭。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蒋政府的谈判对象根本就不是美国政府嘛。背后操纵一切的是美国的犹太财团。所谓“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其实是对犹太财团输送利益的一个工具而已。更多资料,受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罗列。

3:出卖!国民党反动派蒋政府的“卖国行径”!

1945年10月,二战结束不到两个月,美国政府就向国民党蒋政府提交了关于重新缔结条约的草案,催促蒋政府按照两国关于二战后签订新条约的约定,尽快拿出草案。按照当时的国民党经济部长回忆录的记载称“美方送来英文版草稿的时候,我方甚至没有对应的翻译团队”!可见美国人心里多么着急。

1946年美国冻结了对华贷款5亿美元,告知蒋政府放款的前提是必须履行签订新条约。而此时蒋政府正在悍然发动内战,疯狂进攻解放区。蒋日记解密之后,根据其中1946.7.31日记写到“经济条款虽不利,然剿X需美援更急”。蒋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肯定是要签订条约换取美方支持的。蒋亲自组织了一个名为“特别任务小组”的机构,和美方进行谈判。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小组成员没有当时蒋政府立法院的人,这是蒋明知违法而绕开立法院的手段。

(1):蒋政府“特别任务小组”的核心人员及其欧美背景。

组长:王世杰,蒋政府外交部长,伦敦大学博士。主张用条约换美援,谈判过程中其实想争取一些平等权利。但是他并非这个小组的“话事人”。他更像是宋子文的一个小兄弟。本身也是受宋子文提携身居高位。

组员:余鸿钧,蒋政府财政部长,也是当时的央行总裁。圣约翰大学毕业。主张牺牲部分经济利益保住蒋政府政权。 与孔宋两家深度绑定。

组员:宋子文,这个大家就比较熟悉了。他是当时的行政院长。他才是这个小组的幕后推手。宋氏财团和摩根财团以及花旗银行都有深度的股权合作。宋主张快去签约!宋子文、俞鸿钧等人同时担任 “中美工商协会”(美资在华游说组织)中方理事。宋氏家族企业“扬子建业”在签约后获美国进出口银行2000万美元信贷。

更有甚者是小组成员接受了美方的规矩。根据相关解密文件显示如下:

文件:Disbursement Record to Chinese Officials (RG 3.2 B89 F19)

文件名翻译:对华官员付款记录。档案组3.2,档案盒89,文件夹19。

凭证:1945.11.3花旗银行纽约总部汇款单(凭证号C-7712)

花旗银行向宋子文汇款50万美元,以确保1946年条约纳入金融条款。

大通银行向俞鸿钧汇款20万美元,以确保 中方放弃外汇管制要求。

由此,宋俞两人为何对缔结条约如此爽快的去推进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当时蒋对小组的命令是在3个月内完成谈判,和美国签约。

(2)美国“全美制造商协会(NAM)”来华介入谈判。

1946年,6月份,在蒋方“特别任务小组”成立后。上文中反复讲到的“全美制造商协会(NAM)”,派遣代表团进驻南京施压。要求在新条约中写入“矿产开采”和“内河航行权”的条款。同行的花旗银行代表,要求开放金融业!

美方草案由“全美制造商协会”控制下的“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CCEP主导,洛克菲勒家族指定律师艾伦·格里芬起草核心条款。CCEP成员斯普拉格常驻南京,以“暂停贷款”威胁国民党接受美方条款(史料是据俞鸿钧1946年6月告蒋密电)。由此可见,上文说的美国以停止对蒋政府5亿美元贷款作为威胁,其实真实的威胁来自背后的美国犹太财团!

根据美国国家档案馆历史资料如下:

NARA RG59, Entry 398, Box 78, CCEP Minutes(翻译:美国国家档案馆第59号档案组,第398号案卷,第78号档案盒,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CCEP会议纪要。)

1945年7月12日 委员会会议记录摘要如下:

洛克菲勒:“国民政府外汇储备仅剩2.3亿美元(1945年6月),我们应在商约中要求其解除外汇管制。”

结果: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第14条迫使中国放弃资本流动限制。美国资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进出中国。

凭此可以证实,蒋政府的谈判对象其实是隐藏在背后的,操纵各种委员会和智库的犹太财团。而非美国政府本身!

4:缔约!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中国的盘剥!

1946年11月4日,在美国犹太财团背后操纵下,伪蒋政府维护自身利益,内外勾结下,最终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方位出卖国家的矿产资源、能源电力、内河航行航运权、铸币权以及金融主权。严重打击了民族工商制造业,摧毁了纺织业和农业。

194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仅为1936年的35%。

美国小麦、棉花等农产品通过条约特权大量倾销,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实际收入缩水超90% 。美国资本通过“中美农业技术合作团”控制了中国70%的棉花收购和80%的粮食出口。

1946年后美国在华投资占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70%-80%,控制了中国90%的航空运输、70%的电力生产和60%的铁路运输 。美国“美孚石油”独占中国80%的煤油市场,“德士古”控制50%的汽油供应,民族炼油厂全部停产。

同时牺牲了一部分国家的法律管制权。美国人重新在中国获得了中国法律之外的法外治权。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全宗号十八,卷号2871中的,1947年3月《上海地方法院致外交部咨文》存档记载:

“美侨约翰逊交通肇事案,美领事援引1946年条约第二条,要求案件移交美法院审理…我方被迫同意。”

在经济层面,根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相关数据可做一个对此参考:

1946条约前,美国在华银行是3家,1948年激增到15家,控制了上海48%的外汇交易。增长率达到400%。而按照这个比例推算,美国银行家其实已经控制了当时中国的铸币权!

1946年条约前,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比是22%,1948年来到了68%。增长率翻到了210%。这意味着,当时中国本土的民族工业、制造业已经完全被摧毁了。

同时,根据美国方面解密的档案,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很多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实,在这里取其一二处以供参考:

司法特权交易记录(J.P. Morgan Jr. Papers, Box 284 翻译:小J.P.摩根文件档案集,第284号档案盒。)

以上意思是根据摩根图书馆关键档案,小J.P.摩根文件档案集,第284号档案盒中记载有司法特权交易记录。这份记录是关于文件:Memo: Legal Immunity Negotiation Minutes (1945.8.7) 的记录。翻译后的内容是:法律豁免权谈判纪要备忘录,1945年8月7日。

具体内容是:

“国务院要求将美侨司法管辖权写入条约第2条,摩根士丹利承诺: 若条款通过,对华实业贷款增至$100M;否则终止对国民政府所有信贷。”

签字:托马斯·拉蒙特。

这个托马斯·拉蒙特摩根财团的合伙人。所谓合伙人就是集团的高等参与决策的员工。也会享受一部分集团的金融红利。一战结束后代表摩根集团赴德操作德国赔款事务以及商定摩根集团承销德国马克债券金额的也是此人。在对华行为中,此人代表摩根集团,深度参与了美国人获得在华获得法外治权的推进。同时托马斯·拉蒙特也是摩根集团在上文中反复提到的“全美制造商协会”NAM的代表人。

根据美国国家档案馆NARA(RG59 Entry 398, Box 81。翻译:档案组合59档案,第398号案卷条目,第81号档案盒)资料显示:“对华经济政策委员会CCEP”曾经下达了对华经济殖民的行政指令。

内容是:

Circular: Post-Treaty Economic Control 1946.12.10。汉语翻译是,通告:条约后经济管制。1946年12月10日。

“各驻华领事馆需协助美国企业完成以下目标:

1. 1947年底控制中国发电量的60%;

2. 1948年垄断沿海航运的85%;

3. 将民族资本棉纺业开工率压制至40%以下。”

签发:威廉·洛克菲勒(CCEP主席)。

历史资料就静静地躺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和合财团的内部档案馆。那都是中国人民的血和泪。

以史为镜,相同的事情其实正在卷土重来吧。当今社会那些天天叫嚣完全推行放任自流的自由市场经济的人群,反对关税反制美国商品的人群,你们考虑过民族工商业和制造业的未来吗?你们就这么急迫的希望,我们成为他人的商品倾销地从而失去外储来源,最终沦落为一个穷困潦倒的国家吗?

最后我要为党和国家说句公道话。在网络上党和国家遭受了太多负面的抹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挽救了中华民族。我想重复文章开头的那几句话:即将沦为美国商品倾销地的中国;即将被美国犹太资本抽干自然物质财富的中国;即将被美国犹太金融资本彻底控制沦为全方位殖民地的中国,有幸在1949年10月1日鬼使神差的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来源:育红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