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2025年法兰克福先天性、结构性和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大会(CSI Frankfurt2025)在德国举行。潘湘斌教授团队受邀在大会上应用国产自主创新的CardiPulse®六瓣花脉冲电场消融系统和DragonFly™经导管二尖瓣夹系统,直播了1例经导管心脏电脉冲消融(PFA)+经导管缘对缘修复(TEER)一站式手术,得到了在场专家的高度认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原创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强大实力。本刊特邀潘湘斌教授团队介绍这一原创技术,为读者进一步了解该技术的原理、操作要点以及临床价值提供参考。摘要:编者按 近日,2025年法兰克福先天性、结构性和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大会(CSI Frankfurt2025)在德国举行。潘湘斌教授团队受邀在大会上应用国产自主创新的CardiPulse
结构性心脏病(SHD)是近年来心血管疾病领域衍生的新亚专科之一,主要包括先天性或获得性的以心脏和大血管解剖结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病。SHD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造成沉重的社会与经济负担。心脏结构发生病理改变常常伴随心律失常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心律失常疾病的出现也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病理性重构,造成恶性循环。这一临床难题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在治疗策略上,如何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实现SHD与电生理治疗的有机融合?
▌▎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体系——结构与电生理“融合”的基础
长期以来,结构与电生理分属于不同学科,结构侧重于心脏的解剖框架,而电生理则聚焦于心脏的心电活动,由于治疗方法学的差异,两者在临床实践中被人为割裂。传统介入瓣膜手术依赖放射线,而房颤消融则依赖三维磁导航,这使得两者难以在同一平台上实现融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世界首创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以超声引导作为底层方法学,成功打通了这一学科壁垒,使两种治疗用同一种方法学来实现,通过攻克核心探测技术重塑介入技术体系。
1.发明一系列提高超声显影能力的引导器械:(1)超声引导输送系统,具有符合心脏结构的立体弧度,能立体旋转,将被动的单切面扫描变成主动的立体探测;(2)超声引导导管,具有独特的“大腔薄边”设计,形成“金属-液体-聚氨酯”多重界面,通过不同密度界面的连续反射,提高超声分贝值;(3)发明超声引导导丝,具有可缩放搏动的纺锤形头部,通过体积变化提高超声探测能力,提高初学者的手术成功率。
2.发明核心探测方法:(1)“门户守候法”,在血管与心脏交汇的关键门户进行守株待兔式的探测,这里空间狭小,导管无法自由运动,使超声定位成功率明显提高;(2)“工作距离法”,通过超声导管提前测量到达病变部位的距离,可有效防止坚硬的大鞘插入过深损伤心脏,减少并发症;(3)“有效切面法”,配合超声引导导丝使用,导丝菱形头部两端有高亮标记点,超声只有同时扫描到两个亮点才是有效切面,用“两点一线”解决了判断导管方向的难题。
通过发明关键器械与探测方法,潘湘斌教授团队系统性攻克了超声在跳动心腔中“看不见、看不准、追不上”的技术瓶颈,创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引导介入治疗方法学,实现从原创理论到临床应用的突破。目前,超声引导介入治疗技术已覆盖多种心脏疾病的治疗,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等SHD的经皮介入治疗。潘湘斌教授团队已成功完成超声引导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及TEER在内的多项复杂SHD介入治疗术式,利用超声引导底层方法学的优势,进一步开展了超声引导起搏器植入术、超声引导房颤射频消融术等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无辐射、精准高效的治疗新模式。
▌▎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实现结构与电生理融合治疗新模式
2025年6月,潘湘斌教授团队为1例高龄二尖瓣重度反流合并房颤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PFA+TEER一站式手术。
手术采用全麻、气管插管方式,在全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房间隔穿刺后,沿可调弯鞘管将脉冲消融导管送入左房内,测量基线阻抗后,依次将脉冲消融导管送入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四个肺静脉口部与前庭处实施脉冲电场消融,设置脉冲消融指数,四支肺静脉分别口部2个位置,前庭3个位置,每个位置消融3次,单次2 s,成功为患者实施肺静脉电隔离(图1)。
图1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实施肺静脉电隔离(PVI)手术过程
A1:消融导管位于左上肺静脉;A2:电脉冲消融及电位变化;B1:消融导管位于左下肺静脉;B2:电脉冲消融及电位变化;C1:消融导管位于右上肺静脉;C2:电脉冲消融及电位变化;D1:消融导管位于右下肺静脉;D2:电脉冲消融及电位变化;E:PVI后患者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
在成功完成房颤PFA治疗后,继续在超声的精准引导下,经股静脉路径,通过超硬导丝将导引鞘送入左房,成功植入二尖瓣夹合器。术后即时超声评估显示,患者二尖瓣反流从术前中重度显著降至微量(图2)。
图2 超声引导下成功实施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手术
A:术前二尖瓣中重度反流;B:术前三维超声显示二尖瓣关闭不全;C:术后即刻二尖瓣反流下降至微量;D:钳夹瓣叶理想,关闭不全面积显著改善;E:术后即刻跨二尖瓣压力梯度:2mmHg(1 mmHg=0.133 kPa)
▌▎总结及展望
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体系具有独特的优势:(1)消除重大医源性损伤,既保障患者安全,又减少了医护人员的累积辐射损害;(2)可以挽救孕妇、肾衰、肿瘤等危重患者,高死亡率人群的手术成功率达95%以上,彻底改写了手术禁忌证;(3)改变传统治疗模式,大大降低对医疗设备的依赖,具备适宜的超声设备就能开展“门诊手术”“上门手术”,适合基层推广。
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体系采用模块化设计、配合标准化培训流程,培训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上千名医生,已在6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因降低不同国家之间医疗服务能力差异的巨大贡献,获WHO科技创新奖,被评选为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推广项目。未来,随着原创器械和设备的升级,人工智能以及远程介入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声引导介入技术体系将不断突破技术边界、安全边界和国际边界,推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迈向新高度。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
陈竞扬 胡奕然)
编辑 | 左舒颖
责任编辑 | 左舒颖
审核 | 刘红霞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5年15期第12版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编辑: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辑委员会
地址: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总编辑:饶克勤
编辑部副主任:刘红霞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