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在202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寄语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9 04:05 1

摘要:同学们,大学有两个重要节点是最幸福的:一是迎接新同学的到来,二是祝福同学们顺利毕业;大学也有两项工作最为关键:一是培养优秀的学子,二是集聚高水平的老师。同时,有两个问题,也是我作为大学党委书记时时刻刻装在心里的,即大学何为、学子何为。所以,今天,在这个最幸福的

上好三堂“大课” 共赴百强之约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亲爱的同学们,

老师们、家长们、校友们、朋友们:

今天,是一个大日子、好日子,我们用最盛大的仪式迎接2025级新同学,用最热烈的掌声祝福你们进入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历程。

同学们,大学有两个重要节点是最幸福的:一是迎接新同学的到来,二是祝福同学们顺利毕业;大学也有两项工作最为关键:一是培养优秀的学子,二是集聚高水平的老师。同时,有两个问题,也是我作为大学党委书记时时刻刻装在心里的,即大学何为、学子何为。所以,今天,在这个最幸福的节点,围绕做好最关键的工作,我想和同学们分享关于“大学何为、学子何为”的思考,主要有三点期望,与同学们共勉。

第一点,期望同学们领悟大学的初心使命,上好“胸怀国之大者”的信念大课

大学之“大”在于有大情怀。现代大学诞生于欧洲,以剑桥、牛津为代表的大学,致力于博雅教育,培养绅士、贵族。但是,与西方大学教育不同,中国的现代大学自诞生起就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1894年甲午战败,随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华民族遭遇空前严重危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此后,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现天津大学)、1896年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和四川中西学堂(现四川大学)、1898年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等中国现代大学登上历史舞台。这也是千百年来我们国家读书人“家国天下”价值追求的生动体现。1918年,华工最早的办学源头“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应运而生,以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审计长”阮啸仙、“刑场上的婚礼”的主人公周文雍等为代表的甲工青年师生不怕牺牲、敢于斗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华工前身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大批师生呼喊着“共赴国难”,毅然走上抗日救国道路;1934年学校五山校区肇建,整座校园建筑及道路布局呈现“钟”型,校道与湖塘以“行省”“名山”“大江”“大河”命名,寓意国难当头、警钟长鸣、壮丽山河、梦萦心中;1938年广州沦陷,华工组建四大源头之一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三度迁校,师生在颠沛流离中牢记“读书不忘救国、救国必须读书”,誓要为抗战胜利后的国家建设积蓄力量。1952年华南工学院高水平组建,几乎集中了中南、华南地区高校工科之精粹,厚重的学术根基推动华工高起点出发,助力新中国加快工业化建设,支撑南中国经济腾飞。

历史走到今天,大国强盛与大学兴起更是紧密相关、更加同频共振。希望同学们在华园登高望远,既回顾我们走过的路,更看清未来要走的路,把握时代前行的大方向、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找准个人志趣的契合点,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深深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去。

第二点,期望同学们解码大学的精神特质,上好“赓续华工精神”的实践大课

大学之“大”在于做“大学问”。有研究指出,近千年来,人类组建的多种机构,生命力最强的就是大学。大学为什么能基业长青?我认为秘诀在于“创新”,在于大学一直持续有新青年的加入、新知识的涌现、新技术的突破。5天前“九三阅兵”,一条“军迷变军盲”的话题直接冲上各大平台热搜第一。海陆空天全领域国之重器密集亮相,全部是国产装备,其中有84%更是新型装备。大国重器彰显了大国底气,而硬核科技支撑了大国重器。这其中就包含了华工在内的大学卓著贡献。华工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华工人弘扬“厚德尚学 自强不息 务实创新 追求卓越”的精神,敢创新、会创造、能创业,赢得了“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和“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的美誉,树起了“中国南方工科大学的一面旗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排头兵。

62万余校友擎起的精神火炬,一代代华工人接续的创新基因,是在座各位新华工人面对未来的动力和迎接挑战的法宝。希望同学们在华园敢闯会创,永葆好奇与锐气,勤于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在产业实践中,为将来解决国家大难题、大需求夯实基础,为攻坚“卡脖子”难题积蓄力量。

第三点,期望同学们把握大学的根本任务,上好“全面成长成才”的发展大课

大学之“大”在于育大栋梁。把同学们培养好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这也是大学与科研院所的本质区别。华工始终坚持“学生永远在C位”,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倾力赋能。学校600余个“双创”实践平台、一校三区超3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助力同学们把奇思妙想变为现实;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国字号”平台,所有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高水平成果转化基地,以及正在推进建设的500多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覆盖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校友企业,支撑同学们站上科技与产业发展最前沿;与世界一流大学同质等效的教学科研体系、全球多点布局的离岸中心和研究院、新工科国际暑期学校等品牌活动,提升同学们平视世界的能力;中外院士领衔的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通专结合、试验班、主辅修、双学位、交叉学科等大力度改革,助力同学们个性化成长、全方位发展。

同学们,我们对比中国部分全球百强高校、C9高校,盘点华工资产资源情况,发现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我们都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希望同学们在华园全面发展,用足用好学校的优质资源,除了上好课,还要多到图书馆去、到实验室去、到操场上去;同时充分利用湾区优势、校友优势,到生产一线去,真刀真枪进行工程实践、研发实践,不断拓宽认知的边界、提升思想的高度、涵养人格的魅力、练就强健的身体,让自己更加坚定、更有力量、更加温暖,成长为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兼备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

同学们,你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奋进的时代;你们所在的华园,是一片成就梦想的沃土,到2028年即建校110周年时,学校将进入全球百强大学。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见证,在最好的时代,建设最好的大学,成就最好的自己!

同学们,1939年,在民族存亡之际,冼星海、光未然共同创作了气壮山河的《黄河大合唱》,歌词写道:“我站在高山之巅,看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今天,年轻的新华工人,也站在了人生的新高处,正眺望着如江河般壮阔的未来。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唱响其中的篇章《保卫黄河》,在黄河的澎湃波涛中激荡青春梦想,在伟大的民族精神照亮下逐梦前行……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