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用出门,不用洗碗,手机上点几下,饭就送到门口,省下的时间能拿来加班、休息或者刷剧,简直成了高效打工的“标配”。
这几年,满大街一眼望过去,几乎都是穿着各色制服的外卖小哥。
外卖简直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外卖行业的发展速度太惊人了。
年轻人尤其依赖外卖。
不用出门,不用洗碗,手机上点几下,饭就送到门口,省下的时间能拿来加班、休息或者刷剧,简直成了高效打工的“标配”。
而且,对商家来说,生意也不再局限于一条街了,而是整个城市的人都可能成为你的顾客,单量也是翻倍地涨。
有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经有5.53亿,超过了一半的网民。
市场规模更吓人,2024年在线餐饮行业总体量突破1.6万亿元。对比2022年还只有9417亿,两年时间几乎翻了一倍,这增长速度没谁了。还有报告预测,到2027年,整个外卖市场的规模可能逼近2万亿元。看得出来,外卖这碗饭,现在是越吃越大了。
但偏偏这个时候,有人开始不看好外卖了。
不少行业内的人判断,外卖时代可能快要结束了,因为一个“新玩家”正在默默发力、加速突围,它就是预制菜。
01、一个正在悄然崛起的新行业
外卖之所以火,无非是因为两个字:方便。
智能手机普及以后,人们动动手指,选好吃的,半小时内热乎乎的饭就送上门,完美契合年轻人“懒人经济”的需求。
但是很多人没注意到,就在外卖高歌猛进的同时,另一个行业也在静悄悄地爆发——预制菜。
说白了,预制菜就是提前加工好、调味完成的半成品或成品菜。
商家收到订单,不用洗不用切,加热一下、装进餐盒,几分钟就能出餐,效率高得离谱。
这种模式看似“无脑操作”,却真正戳中了餐饮人最痛的痛点:出餐慢、人力贵、标准难统一。
也正因为这样,越来越多人相信:预制菜,或许真的会在某一天彻底替代外卖。
@吃货Tom:“以后点外卖是不是就等于热预制包?感觉失去了灵魂……”
02、预制菜,真能干掉外卖吗?
有人分析说,大家现在还愿意点外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知道真相”。
很多人根本没想到,自己花三四十块钱点的“现炒小炒”,其实只是加热后的料理包。
一旦消费者反应过来:“原来我在超市花10块买的料理包,和外卖30块的是一样的东西”,很多人可能就直接转向买预制菜自己热了。
省时、便宜,还不用等配送。
事实上,预制菜这几年也在疯狂增长。
2022年市场规模是4196亿,预计2026年会冲到10720亿。
企业数量更夸张:2021年全国才186家,2023年就变成了4012家,而到了2024年直接破万,速度太吓人了。
而且预制菜早就渗透进我们的日常饮食了。
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连锁餐饮品牌都在用中央厨房,一半以上在自主研发预制菜。
比如xx捞、xx东坡、xx功夫、xx贝……其实你早就在不知不觉中吃了很多预制菜。
不只是餐馆,生鲜电商像盒马、会员店如山姆,也纷纷上架各式预制菜产品,甚至打出了“地标食材”“餐厅同款”的招牌。
更早之前,预制菜还进了校园,引发不少讨论。
而在美国和日本,预制菜的市场更加成熟。
美国占全球份额32%,日本渗透率高达75%以上。
对比来看,我国的预制菜市场,空间还大得很。
有不少行内人信心爆棚,认为“取代外卖只是时间问题”。
@美食控Lily:“如果我能在超市买到餐厅同款料理包,为什么还要多花钱点外卖?”
03、说到底,食品安全才是根本
说实话,看完预制菜这发展势头,不少人心里是有点发毛的。
吃东西最基本的是什么?是安全。
但预制菜总让人觉得“不新鲜”“不透明”,甚至有点“防不胜防”。
你根本分不清送到手上的外卖,到底是现炒的还是预制的。
有些商家把预制包加热之后,撒一把新鲜葱花、几片辣椒,吃起来锅气十足,普通人哪能分辨?
之前有媒体的视频曝光,有外卖员说:“送得特别快的单,不一定就是好事。如果不是你住得特别近,那很可能说明这餐是别人退单的、早就做好的、或者根本就是预制的加热餐。”
评论区有人愤愤地说:“那以后送太快的外卖我不点了!”
可转头就有骑手调侃:“没事,你点了我就路上慢点送呗,反正吃到嘴里的都一样。”
你看,不管你快还是慢,最终吃进嘴的,可能都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份“锅气小炒”。
更让人担心的是保鲜和健康问题。
有检测显示,隔夜菜如果存放不当,亚硝酸盐和细菌数量会大幅上升。
之前就有老人因为吃了存放太久的剩菜引发急性肠炎,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虽然隔夜菜不能完全等同于工业预制菜,但很多人依然心里打鼓:放久了的东西,吃多了总归不太好。
老祖宗的话不是没道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东西,还是新鲜为上。
哪怕健康指南也永远推荐新鲜食材,没哪个教你用长期储存的东西天天做主食。
说到底,不管外卖还是预制菜,能不能被接纳,关键还是看它能不能让我们吃得安心、吃得健康。
@健康哥Charles:“新鲜当然最好,但现代人节奏快,预制菜如果能做到透明、标准、安全,我倒不排斥。就怕有些商家以次充好,拿便宜料包卖现炒价。”
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家装Home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