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51亿,三得利把“中国茶”卖成日本利润,农夫山泉被甩在身后,套路比瓶子里的水更深。
1651亿,三得利把“中国茶”卖成日本利润,农夫山泉被甩在身后,套路比瓶子里的水更深。
农夫山泉刚说自己一年卖水赚了400多亿,三得利直接甩出1651亿,数字一翻就是四倍,刀刀见血。
很多人以为这是日本公司突然爆发,其实人家早在1984年就蹲在福建茶山边上,把乌龙茶装进印着祥云和龙纹的瓶子,店员说“这是国货”,消费者信了。
这一套“借壳上市”的把戏,一口气演了四十年,到今天才把真账本亮出来。
三得利为什么能把中国茶卖给中国人,还让中国人觉得自己买的是国产?
他们把工厂建在中国,原料用中国茶叶,包装上用简体字和故宫红,广告里拍的是福建茶农在云雾里采茶。
每一步都精确到像素:瓶身高度、标签颜色、开口螺纹,全是中国人熟悉的日常样子。
这样一来,消费者扫码支付时压根不会想到产地一栏写着“日本东京都港区”。
1651亿不是撞大运,是算准了中国人要无糖。
十年前大家还抱着冰红茶猛喝,三得利直接砍了糖分,把“无糖乌龙茶”塞进便利店冰柜。
年轻人一看,零糖零卡,喝下去不像喝糖水,像喝健康,价格还比星巴克便宜。
三得利赌对了:健康焦虑越重,他们的销量越稳。
农夫山泉后来跟进的东方树叶,晚了整整五年,货架最显眼的位置早被三得利占了。
再看产品更新。
三得利每年固定推三款新口味:茉莉花茶、青提绿茶、桂花乌龙,名字听着像中国老字号。
配方其实在日本实验室里调好,甜度、香气、涩感拿机器测到小数点后三位,再空运到中国罐装。
每出一款,便利店海报、地铁灯箱、短视频博主同步刷存在感,一套下来成本不到农夫山泉的一半,传播效率却是两倍。
这就是把“本土化”做成流水线。
最值得玩味的是文化牌。
三得利最早在包装上印“源自中国福建”,又加一句“日本皇家御用制法”。
前半句让人亲切,后半句让人觉高级,一笔写两面。
消费者看到“中国福建”自动忽略后面的日本制法,看到“皇家御用”又觉档次高,掏钱速度比扫码还快。
这一招,国内品牌至今没学会,要么全中式,要么全洋气,没人敢像三得利这样把矛盾写在同一行字上还让人买单。
农夫山泉输得不冤。
三得利拿福建茶叶做原料,农夫山泉也去武夷山取水,可农夫山泉的广告里还在讲“大自然的搬运工”,三得利已经在讲“无糖零卡让你第二天不水肿”。
一个还在讲水源地,一个已经讲身体感受,差了一个时代。
更关键的是,三得利每年把中国市场的利润再投回中国,建新厂、扩产线、招本地员工,地方给地给电,消费者看到“家门口的工厂”,更坚信这是自己人。
有人算过,三得利在中国每卖一瓶3元乌龙茶,毛利接近1.8元,比卖一杯星巴克美式还高。
这1.8元里,包装成本只花0.2元,剩下的全花在广告投放和冷柜陈列,让便利店收银台永远空不出第二排。
农夫山泉把利润拿去投矿泉水源和广告片,三得利把利润拿去锁死冰柜位置,谁离消费者的手更近,谁就能赢。
现在国产品牌反应过来,开始学三得利推无糖茶,却发现供应链、口味测试、冷柜位置、文化话术全被三得利提前注册了专利或签了长约。
想复制,生产线可以建,消费者心智撬不动。
三得利用四十年在中国画了一个圈,把“中国茶”三个字画进了自己的账本里,国产品牌想抢回来,得先把圈擦了再重画。
数字已经摆在那里:1651亿,农夫山泉追不上,除非把瓶子里的水换成别的故事。
三得利下一步大概率会推“中式养生茶”“熬夜护肝茶”,反正年轻人怕什么,他们就卖什么。
国产品牌如果还在纠结“水源地”“年份”“大师手作”,只能看着冰柜里的位置越来越少。
日本人把福建茶叶装进中国风的瓶子一年卷走1651亿,我们还在争论无糖好不好喝,你说这算谁的功课没做完?
来源:美妙梦境